三叉神经痛是指发生在面部三叉神经分布区域内反复发作的、短暂的、阵发性的剧烈疼痛,如放电、刀割样常人难以忍受的神经性疾病。说话、刷牙或微风拂面时都会导致阵痛,阵发性剧烈疼痛历时数秒或数分钟,疼痛呈周期性发作,发作间歇期同正常人一样。患者常因此不敢擦脸、进食,甚至连口水也不敢下咽,从而影响正常的生活和工作,因此三叉神经痛被人称为“天下第一痛”,又称痛性抽搐。临床上通常将三叉神经痛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种。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病因不明。继发性三叉神经痛,常继发于局部感染、外伤、三叉神经所通过的骨孔狭窄、肿瘤、血管畸形、血液循环障碍等。继发性三叉神经痛的患者查体及其他辅助检查中常有异常。
本病相当于中医学中的“面风痛”,又称“面痛”。系由内、外之邪侵袭面部经络导致的痛病类疾病。
(一)西医
【诊断要点】
1.病史 本病多发于中老年人,40岁以上患者高达70%~80%,但很少超过70岁。女性患病略多于男性,约3∶2~2∶1。少数有家族史。
2.症状及体征
(1)疼痛部位:右侧多于左侧,疼痛由面部、口腔或下颌的某一点开始扩散到三叉神经某一支或多支,以第二支、第三支发病最为常见,第一支者少见。其疼痛范围不超越面部中线,亦不超过三叉神经分布区域。偶尔有双侧三叉神经痛者,占3%。
(2)疼痛性质:如刀割、针刺、撕裂、烧灼或电击样剧烈难忍的疼痛,甚至痛不欲生。
(3)疼痛的规律:三叉神经痛的发作常无预兆,而疼痛发作一般有规律。每次疼痛发作时间由仅持续数秒到2分钟骤然停止。初期起病时发作次数较少,间歇期亦长,数分钟、数小时不等,随病情发展,发作逐渐频繁,间歇期逐渐缩短,疼痛亦逐渐加重而剧烈。夜晚疼痛发作减少。间歇期无任何不适。
(4)诱发因素:说话、吃饭、洗脸、剃须、刷牙及风吹等均可诱发疼痛发作,以致患者精神萎靡不振,行动谨小慎微,甚至不敢洗脸、刷牙、进食,说话也小心,惟恐引起发作。
(5)扳机点:扳机点亦称“触发点”,常位于上唇、鼻翼、牙龈、口角、舌、眉等处。轻触或刺激扳机点可激发疼痛发作。
3.检查 神经系统检查:无异常体征,少数有面部感觉减退。此类患者应进一步询问病史,尤其询问既往是否有高血压病史,进行全面的神经系统检查,必要时包括腰穿、颅底和内听道摄片、颅脑CT、MRI等检查,以便与继发性三叉神经痛鉴别。
【治疗原则】治疗目的是缓解疼痛,减少复发,争取根治。
【治疗方案】
1.药物治疗
(1)卡马西平:为首选治疗药物,70%~80%的病例可缓解疼痛。开始2次/d,以后可3次/d。0.2~0.6g/d,分2~3次服用,每日极量为1.2g。服药24~48小时后即有镇痛效果。眩晕、走路不稳、皮疹、白细胞减少和肝损害等是常见的不良反应,应注意观察。
(2)苯妥英钠:有效率为20%~50%,可以单独应用或与卡马西平联合应用。0.3~0.4g/d,分3~4次,口服,常见的不良反应为头晕、嗜睡、牙龈增生、共济失调。
(3)巴氯芬:有效率70%,常用于不能耐受卡马西平治疗的患者,开始5mg,3次/d,口服。以后逐渐增加剂量达30~40mg/d,最大剂量不超过800mg/d,头晕、头痛、嗜睡、乏力、恶心等是常见的不良反应。
(4)其他药物:包括奥卡西平,开始0.2g,1次/d,口服。以后逐渐加量,可达0.2g,2~3次/d,不良反应与卡马西平类似,但可出现过敏反应和低钠血症。丙戊酸(600~120mg/d)、加巴喷丁(600~120mg/d)、拉莫三嗪(150~600mg/d)、氯硝西泮(0.5~8mg/d,逐渐加量)、维生素B12(1000~3000μg/次,每周2~3次,肌内注射)等可酌情选用。
2.射频热凝疗法 采用立体定向控温技术,对三叉神经根或三叉神经半月节行加热凝固,破坏三叉神经的痛觉纤维,产生镇痛作用。适用于经药物治疗失败或难以耐受药物的不良反应者。
3.手术治疗 包括三叉神经脊髓束切断术、三叉神经感觉根部分切断术、颅内或颅外三叉神经周围支切断术及三叉神经微血管减压术等。其中,三叉神经微血管减压术缓解疼痛的效果可达70%,常用于药物效果不佳时,特别是晚期病例。其方法是通过对三叉神经走行区进行探查,将所有可能产生压迫的血管、蛛网膜条索都“松解”开,并将这些血管以Teflon垫片与神经根隔离,使产生刺激的根源消失,三叉神经核的高兴奋性就会随之消失,恢复正常。绝大多数患者术后疼痛立即消失,并保留正常的面部感觉和功能,不影响生活质量。
4.神经组织阻滞治疗 采用无水乙醇、甘油或维生素B12等注入三叉神经的分支或半月节内,使之凝固坏死,阻断痛觉传导,达到镇痛作用。该法虽然操作简便安全,但镇痛作用维持时间较短,易于复发。
5.伽马刀治疗 应用伽马刀治疗首先通过影像学定位,计算出三叉神经根的三维坐标,再将聚焦的伽马射线会聚在靶点,通过对剂量大小的控制,可阻断痛觉的传导。治疗过程简单,患者痛苦小,易于接受。但一次治疗费用较高。而且伽马刀治疗三叉神经痛对患者身体要求不高,特别适合高龄患者及有全身系统疾病不适合手术的患者。在治疗后患者很少会有面部麻木的感觉,如果出现麻木效果也会在一段时间后消失。
伽马刀治疗的适应证:①原发性三叉神经痛及其他治疗无效的顽固型带状疱疹后三叉神经痛。②诊断为继发性三叉神经痛,经影像学检查颅内有较小的肿瘤或血管畸形,可应用伽马刀治疗其原发病变。一般随原发病变的好转,疼痛也会缓解。
(二)中医
【病因病机】中医经典古籍《黄帝内经》认为:三叉神经痛属“头痛”“偏头痛”“面痛”等范畴,古代医书中有“首风”“脑风”“头风”等名称记载,如《素问·风论》:“首风之状,头面多汗恶风,当先风一日则病甚。”因为巅顶之上,惟风可即,外感风寒之邪,寻经上犯巅顶清窍引起本病,精神因素亦可诱发此病。肝郁气滞,郁久化火,火热风动,风火夹痰上扰致清阳不得舒展,头为诸阳之会,五脏六腑之精华气血皆上聚于头,诸邪气,风、火、痰湿、瘀血客于经络,痰阻血瘀,气滞血凝,阻遏经络,导致“不通则痛”。
【辨证论治】
1.风寒凝滞证
(1)主症:颜面阵发性短暂的抽搐样疼痛,痛似刀割,面肌紧束,惧怕风冷,常因外感风寒而诱发或加重。舌淡苔薄白,脉浮紧或弦紧。
(2)治法:疏散风寒,通络止痛。
(3)处方:川芎茶调散加味。7剂,每日1剂,分2次煎服。组成:川芎15g,荆芥10g,白芷10g,羌活10g,细辛6g,防风10g,薄荷5g,桑叶15g,蔓荆子15g,甘草6g。加减:若恶寒较甚加麻黄、苏叶;若面部肌肉抽搐加蜈蚣、地龙;头身疼痛甚者,加重羌活、细辛用量;寒凝痛甚加藁本、生姜;鼻塞流涕加苍耳子、辛夷;若风寒郁久化热者,加菊花、蔓荆子。
2.风热侵袭证
(1)主症:颜面阵发性短暂的抽搐样剧痛,有灼热感,口苦心烦,口干口渴,便秘尿赤。舌尖红赤,苔薄黄,脉浮数或弦数。
(2)治法:疏风清热,通络止痛。
(3)处方:菊花茶调散加减。7剂,每日1剂,分2次煎服。组成:菊花15g,僵蚕10g,川芎15g,白芷10g,细辛6g,荆芥6g,薄荷10g,桑叶15g,蔓荆子15g,甘草6g。加减:若风热甚加金银花、连翘;大便秘结加大黄、玄明粉;小便短赤加竹叶、莲子心、木通;咽痛明显加牛蒡子、胖大海、玄参;口渴甚加天花粉、芦根。
3.风痰阻络证
(1)主症:颜面阵发性短暂的剧痛,面颊麻木作胀,头昏头沉,胸脘痞闷,时吐痰涎,胃纳欠佳,舌体胖大,苔白腻,脉弦滑。
(2)治法:祛风化痰,解痉止痛。
(3)处方:芎辛导痰汤合牵正散。7剂,每日1剂,分2次煎服。组成:川芎15g,细辛6g,制天南星10g,陈皮10g,半夏10g,茯苓12g,枳壳10g,生姜6g,甘草6g,白附子10g,僵蚕10g,全蝎6g。加减:若面颊麻木加鸡血藤、蜈蚣;兼畏寒肢冷去生姜,加干姜、吴茱萸;痰浊化热,去细辛,南星宜用胆南星,另加竹沥;胸闷纳呆加苍术、厚朴。
4.阳明火旺证
(1)主症:颜面阵发、短暂的抽搐样剧痛,面颊灼热,甚则痛如刀割,面红目赤,口干口臭,渴欲引饮,便秘尿赤,舌红苔黄而干,脉弦或弦数。
(2)治法:清胃泻热。
(3)处方:芎芷石膏汤合清胃散加减。7剂,每日1剂,分2次煎服。组成:石膏30g,川芎9g,白芷10g,菊花15g,羌活3g,薄荷10g,黄连6g,生地黄15g,升麻6g,牡丹皮10g,甘草6g。加减:若胃热津伤甚加知母、麦冬;大便秘结加大黄、玄明粉;牙龈肿痛、衄血加牛膝、白茅根;心烦不寐加栀子、莲心、夜交藤;面部抽搐加僵蚕、钩藤、全蝎。
5.肝胆郁热证
(1)主症:颜面阵发性短暂的抽搐样剧痛,面颊灼热,烦躁易怒,头晕耳鸣,面红目赤,失眠多梦,口干口苦,便秘,舌红苔黄,脉弦或脉弦数。
(2)治法:清肝泻热,降火止痛。
(3)处方:龙胆泻肝汤合升降散加减。7剂,每日1剂,分2次煎服。组成:龙胆草15g,栀子10g,黄芩10g,生地黄15g,柴胡10g,蝉蜕6g,僵蚕6g,姜黄10g,大黄6g,木通6g,车前子(包煎)10g,甘草6g。加减:若兼头晕目眩加菊花、钩藤、白芍;心烦失眠加酸枣仁、合欢皮;面肌抽搐加蜈蚣、全蝎、天麻;胸闷胁痛加郁金、川楝子、延胡索;大便秘结加决明子、大黄;口干而渴加天花粉、麦冬。
6.瘀血阻滞证
(1)主症:额面部阵发性短暂的剧痛,痛如锥刺、刀割,痛处拒按,或发作颜面疼痛日久,经久不愈,舌紫暗,或有瘀点、瘀斑,或舌下静脉紫暗、曲张。
(2)治法:活血化瘀,通络止痛。
(3)处方:通窍活血汤加减。7剂,每日1剂,分2次煎服。赤芍9g,川芎9g,桃仁9g,红花9g,老葱2根,生姜6g,郁金15g,僵蚕9g,全蝎6g。加减:若疼痛剧烈加蜈蚣、全蝎;兼气滞加川楝子、青皮;若兼血虚加熟地黄、当归;若有热象加黄芩、栀子;兼气虚还可用补阳还五汤加减。
附:针灸治疗
1.普通针刺疗法 针灸治疗在临床上应用方便,安全快捷,不良反应小。主穴:风池、翳风、下关、手三里、合谷。配穴:第1支疼痛者加太阳、阳白、攒竹、头维。第2、3支疼痛者加太阳、四白、下关、听会、地仓、承浆、迎香。行重刺激法,并留针。
2.针刺三叉神经周围支 针刺眶上孔,眶下孔、后上齿槽孔及颏孔,直接针刺三叉神经周围支,待出现同侧分支的分布区疼痛及麻胀反应,而获迅速的镇痛效果。所持针刺手法,系提插捻转强刺激,不论阴阳补泻,对初针患者采用卧位,手法宜轻,以免引起晕针,或产生惧怕情绪。此法只能暂时止痛,不能根治。
【中成药处方】
(1)新癀片,1盒,口服,2~4片/次,3次/d,小儿酌减。外用,用冷开水调化,敷患处。有消化道出血史者忌用,胃、十二指肠溃疡者、肾功能不全者及孕妇慎用。组成:肿节风、三七、人工牛黄、猪胆粉、肖梵天花、珍珠层粉、水牛角浓缩粉、红曲、吲哚美辛。功效:清热解毒,活血化瘀,消肿止痛。主治:用于热毒瘀血所致的咽喉肿痛、牙痛、痹痛、胁痛、黄疸、无名肿毒等症。
(2)元胡止痛片,1盒,口服,4~6片/次,3次/d。组成:延胡索(醋制)、白芷。功效:理气活血、止痛。主治:用于气滞血瘀的胃痛、胁痛、头痛、痛经。
(3)牛黄上清丸,1盒,口服,水蜜丸3g/次,大蜜丸1丸/次,2次/d,每丸6g。组成:人工牛黄、菊花、白芷、栀子、黄柏、大黄、赤芍、地黄、甘草、冰片、薄荷、荆芥穗、川芎、黄连、连翘、当归、桔梗、石膏。功效:清热泻火,散风止痛。主治:用于热毒内盛,风火上攻所致的头痛眩晕、目赤耳鸣、咽喉肿痛、口舌生疮、牙龈肿瘤、大便燥结。
(4)川芎茶调丸,1盒,饭后清茶送服,3~6g/次,2次/d。孕妇慎用。组成:川芎、羌活、防风、薄荷、白芷、细辛、荆芥、甘草。功效:疏风止痛。主治:用于外感风邪所致的头痛,或有风寒、发热、鼻塞。
(5)芎菊上清丸,1盒,口服,6g/次,2次/d。体虚者慎用。组成:川芎、黄芩、蔓荆子、薄荷、荆芥穗、藁本、防风、白芷、菊花、栀子、黄连、连翘、羌活、桔梗、甘草。功效:清热解表,散风止痛。主治:用于外感风邪引起的恶风自热,偏正头痛,鼻流清涕,牙痛喉痛。
(6)七叶安神片,1盒,口服,50~100mg/次,3次/d,饭后服或遵医嘱。组成:三七总皂苷。功效:益气安神,活血止痛。主治:用于心气不足,心血瘀阻所致的心悸、失眠、胸痛、胸闷。
(7)天麻丸,1盒,口服,4~6片/次,3次/d,或遵医嘱。组成:延胡索(醋制)、白芷。功效:理气活血、止痛。主治:用于气滞血瘀的胃痛、胁痛、头痛、痛经。
(8)龙胆泻肝丸,1盒,口服,1~2丸/次,2次/d,每丸6g。孕妇慎用。组成:龙胆草、黄芩、泽泻、车前子、地黄、柴胡、栀子、木通、当归(酒炒)、炙甘草。功效:清肝胆、利湿热。主治:用于肝胆湿热,头晕目赤,耳鸣耳聋,耳肿疼痛,胁痛口苦,尿赤涩痛,湿热带下。
(三)中西医结合
【思路】三叉神经痛临床治疗较为困难,西医多采用镇静止痛之品,多为暂时起效,但易复发,且常有不良反应及药物依赖。中药据辨证用药,因三叉神经痛多症状单纯,辨证用药很难很好掌握。针灸治疗三叉神经痛因个体差异,疗效亦有差别。
目前,临床中西医结合治疗有中西药配合、西药配合针灸,或中药配合针灸等方法。基本思路是,在急性疼痛期如中药针灸难以立刻起效,可用镇静止痛之品,如卡马西平或苯妥英钠治疗;静止期配合中药、针剂。逐渐减少西药用药量。穴位封闭是较理想的治疗措施,既可减少药物用量,又能提高局部药物浓度,临床多容易获效。三叉神经痛发作期的中西医结合治疗,基本目标是消除和控制疼痛发作,采取“急则治其标”的原则,运用中西药物、针灸、神经干封闭等综合治疗措施止痛。缓解期的中西医结合治疗则以治本为主。通过辨证施治。缓解症状和防止复发。为减少甚至撤除对卡马西平、苯妥英钠这类不良反应较大药物的依赖性,可发挥针灸与中药辨证治疗的优势,使此类药物能在最小剂量中保持最佳治疗效果。
【处方】
1.处方一 卡马西平片,100mg,口服,3次/d;必要时加大剂量,最大不超过1000mg/d;野木瓜片,4片,口服,3次/d。
2.处方二 氯硝西泮片,1mg,口服,1次/d;必要时逐渐增大剂量至4~8mg/d;羚羊角胶囊,2粒,口服,3次/d。
(四)注意事项
1.饮食要有规律,宜选择质软、易嚼食物。因咀嚼诱发疼痛的患者,则要进食流食,切不可吃油炸物,不宜食用刺激性、过酸过甜食物以及寒性食物等;饮食要营养丰富,平时应多吃些含维生素丰富及有清火解毒作用的食品;多食新鲜水果、蔬菜及豆制类,少食肥肉多食瘦肉,食品以清淡为宜。
2.吃饭、漱口、说话、刷牙、洗脸动作宜轻柔,以免诱发扳机点而引起三叉神经痛。不吃刺激性食物如洋葱等。
3.注意头、面部保暖,避免局部受凉、受潮,不用太冷、太热的水洗面;平时应保持情绪稳定,不宜激动,不宜疲劳熬夜,常听柔和音乐,心情平和,保持充足睡眠。
4.保持精神愉快,避免精神刺激;尽量避免触及“触发点”;起居规律,室内环境应安静、整洁、空气新鲜,卧室不受风寒侵袭。适当参加体育运动,锻炼身体,增强体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