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医疗工作者结核病职业暴露

医疗工作者结核病职业暴露

时间:2023-04-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由于职业的特殊性,从事结核病的预防保健人员、临床医护人员、实验室检验人员等是结核病职业暴露的高危人群。结核病专业医务人员与患者接触频繁,每天都有可能接触患者的血液、体液,特别是抢救发生大咯血的结核病患者时,很容易发生血液污染。加强结核病的健康教育是医务工作者的重要任务,也是预防院内感染和降低职业危害的措施之一。

由于职业的特殊性,从事结核病的预防保健人员、临床医护人员、实验室检验人员等是结核病职业暴露的高危人群。

一、结核病专业医务人员的职业危害

我国对结核病进行了归口管理,患者主要收治在结核病防治专业机构,由于患者密度大,细菌密集,以及工作环境的特殊性,工作在结核病门诊、住院病区及实验室的医务人员感染结核分枝杆菌的机会增大,而且在工作环境中亦存在其他的职业危害。

(一)物理因素

1.化学消毒药 含氯消毒药具有杀菌谱广、快速、高效等特点,临床上常用于地面和病房桌椅的清洁消毒,但其对人体有黏膜毒性和皮肤刺激性,可引起呼吸道不适症状和皮肤灼伤等症状。常用消毒药还有乙醇、聚维酮碘(碘伏)等,可以通过吸入、皮肤接触等造成职业危害。

2.紫外线 紫外线照射是结核病病房进行空气消毒的有效方法,常用于治疗室、处置室及病房的消毒,但紫外线对人的眼睛和皮肤有较强的刺激性,工作人员若在紫外线消毒照射时因需进入消毒环境而忽视自身的保护措施,就可造成眼炎、皮炎等。

3.X线 X线检查是结核病的主要诊断方法,有时因患者病情需要做床边摄片需人协作时,工作人员会在没有采取任何防护措施的情况下受到一定剂量的射线损害。

(二)生物因素

1.呼吸道感染结核杆菌。医务人员因职业关系是结核杆菌感染的高危人群之一。

结核杆菌主要通过飞沫、菌尘等传播,患者的分泌物、呕吐物和排泄物是病房空气的主要污染源。当天气炎热时,空调开放、门窗关闭,则不能达到通风换气的目的,更易受到病原菌感染。特殊性的工作环境使结核专业医务人员感染结核菌的机会增大。

2.医务人员进行吸痰、胸腔穿刺、腰椎穿刺及急救等技术操作时,有可能会出现痰液、胸腔积液及其他体液喷溅,这是较重要的职业危害因素。

3.血液暴露。结核病最常合并的条件致病菌是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结核病常为HIV感染的早期表现。随着我国艾滋病疫情的进一步蔓延,加上HIV感染存在窗口期问题,因此,仍不可忽视血液传播这一途径对医务人员的职业危害。结核病专业医务人员与患者接触频繁,每天都有可能接触患者的血液、体液,特别是抢救发生大咯血的结核病患者时,很容易发生血液污染。此外,护士使用针头、刀片等锐器的机会最多,锐器伤害不仅对人体本身皮肤造成损伤,还可带来血液传播疾病的危险,通过锐器伤害可传播的疾病有20多种,其中最常见的是艾滋病、乙肝、丙肝等。

(三)心理-社会性因素

1.结核专业医务人员数量不足,工作量超负荷,致使医务人员身心处于高度紧张状态,造成职业伤害的概率也会大幅度增加。

2.工作压力与工作疲惫感之间有显著相关性。在临床实践中,紧张而繁重的业务工作和家庭负担,给结核病专业医务人员造成很大的心理反应或心理障碍,极易出现生理-心理疲劳,进而影响行为的准确性和协调性,增加了职业暴露的风险。

3.医务人员的职业防护意识薄弱,缺乏相关防护知识。

二、职业防护措施

工作中应加强医护人员职业防护,提高防护意识,采取有效防护措施,尽量杜绝或减少职业危害的发生。

1.改善工作环境,降低结核专业医务人员的工作压力 要保证充足人员编制,避免和减少造成工作压力的各种因素,使由心理性危害而造成的职业损伤得到大幅度降低。

2.加强职业安全教育,提高防护意识 预防和控制职业暴露的关键在于安全意识的培训和养成。医务人员如果缺乏防护意识和知识,对职业暴露认识不足,在危害自身健康的同时,还可能成为传染源和传播媒介,给患者带来医院内感染的潜在风险。在专业教育中,医务人员上岗前必须进行诊断性评估,以便有针对性地进行医院内感染、职业防护、安全工作技术和方法的个体化专业教育培训,经考核合格后方可上岗。值得注意的是,对医务人员进行相关培训教育必须是持续性、经常性的,而不是仅仅依靠一次或几次培训教育。减少职业暴露的发生必须做到教育培训的常态化和前瞻性。工作后应不断进行相关知识的认知提高,提高医务人员的自我防护和主动防护意识,牢固树立标准预防观念,从根本上避免和减少职业暴露的发生。要告知医务人员不要因为盲目追求身材苗条而过度节食、减肥,造成身体所需营养素的缺失,致使免疫功能下降,影响身体健康。需做到“五好”保健康,即防护好、饮食好、休息好、心情好、运动好。

3.防护用具的正确使用 由于结核病专业医务人员工作环境和工作性质影响,不可避免地暴露于具有结核分枝杆菌的空气中。应戴N95型口罩,一旦潮湿马上更换。在与患者交谈时,应保持1.0~1.2m的距离;当患者大声说话、咳嗽、打喷嚏时,避免与患者面对面接触。在进行静脉输液、穿刺、采集血液、痰液标本时,必须戴手套。皮肤有损伤时,操作者必须戴双层手套。在工作中,预计血液、体液可能溅出时,应戴双层手套、口罩,穿鞋套和防水隔离衣。临床实践中,要普及使用可自动回套的针头,锐器收集盒要防漏、耐刺、密封、环保,推广使用无针密闭输液接头和真空采血器具。因没有使用防护用品引起医务人员职业暴露的比例为40.36%。因此,正确使用防护用具对预防职业暴露具有重要意义。

4.加强患者的健康教育及痰液管理 患者入院即向其讲解并指导其痰液的处理方法及重要性,告知患者戴口罩、不随地吐痰,要将痰吐于手纸中,放入黄色垃圾袋中,将口收紧,统一放置于固定地点,由专人收集,统一处理。既方便医护人员观察痰液的量、性质、颜色,又可保持室内空气清洁,减少空气污染。医护人员在与患者接触时要做好防护工作,还要告知患者遵守医院的管理制度,不得随意外出,不要到公共场所等人员密集的场所。加强结核病的健康教育是医务工作者的重要任务,也是预防院内感染和降低职业危害的措施之一。

5.医务人员加强营养及运动,定期检查身体 积极的饮食调养不但可以调养因工作带来的胃肠道功能紊乱的问题,还可以缓解因工作带来的生理疲惫。研究表明,体育锻炼可缓解由轮班造成的精神紧张压力。规律、适度的体育锻炼可以愉悦心情,增强记忆力,加速对生物钟紊乱的适应,减少职业危害。注意劳逸结合,增强机体的抗病能力。医务人员应每年进行一次全面体检。

职业暴露防护工作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规范普及相关知识教育,建立健全相关制度;加强防护用具的供应和防护设施的完善;做好职业伤害的防范与补救工作。加强管理,实施有效的防护措施,达到保障护士健康和安全的目的,使医务人员真正成为公众健康和职业安全的典范。加强职业防护教育,强化防护意识。安全的医疗设施和操作环境能有效地减少医护人员的职业危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