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医疗卫生机构消毒灭菌基本要求

医疗卫生机构消毒灭菌基本要求

时间:2023-04-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但中度危险性物品的消毒要求并不相同,如内镜必须采用高水平消毒法消毒。如在有病原微生物污染时,必须针对所污染病原微生物的种类选用有效的消毒方法。

一、消毒因子作用的水平

根据消毒因子的适当剂量(浓度)或强度和作用时间对微生物的杀灭能力,可将其分为4个作用水平的消毒方法。

1.灭菌 可杀灭一切微生物(包括细菌芽胞)达到灭菌保证水平的方法。方法包括:热力灭菌、电离辐射灭菌、微波灭菌、等离子体灭菌等物理灭菌方法,以及用甲醛、戊二醛、环氧乙烷、过氧乙酸、过氧化氢等消毒液进行灭菌的方法。

2.高水平消毒法 可以杀灭各种微生物,对细菌芽胞杀灭达到消毒效果的方法。这类消毒方法应能杀灭一切细菌繁殖体(包括结核分枝杆菌)、病毒、真菌及其孢子和绝大多数细菌芽胞。方法包括:热力、电离辐射、微波和紫外线等及用含氯、二氧化氯、过氧乙酸、过氧化氢、含溴消毒液、臭氧、二溴海因等甲基乙内酰脲类化合物和一些复方配制的消毒液等消毒因子进行消毒的方法。

3.中水平消毒法 是可以杀灭和去除细菌芽胞以外的各种病原微生物的消毒方法,包括超声波、碘类消毒液、醇类、醇类和氯己定的复方、醇类和季铵盐类化合物的复方、酚类等消毒液进行消毒的方法。

4.低水平消毒法 只能杀灭细菌繁殖体(分枝杆菌除外)和亲脂病毒的化学消毒液及通风换气、冲洗等机械除菌法。如单链季铵盐类消毒液(苯扎溴铵等)、双胍类消毒液如氯己定、植物类消毒液和汞、银、铜等金属离子消毒液等进行消毒的方法。

二、医用物品对人体的危险性分类

医用物品对人体的危险性是指物品污染后造成危害的程度。根据危害程度分为3类。

1.高度危险性物品 这类物品是穿过皮肤或黏膜而进入人体无菌组织或器官内部的器材,或与破损的组织、皮肤、黏膜密切接触的器材和用品,一旦被微生物污染,具有极高感染风险,如:手术器械、穿刺针、输血器材、输液器材、注射的药物和液体、透析器、血液和血液制品、导尿管、膀胱镜、腹腔镜、活检钳、心脏导管及脏器置入物等。

2.中度危险性物品 这类物品仅和破损皮肤、黏膜相接触,而不进入无菌的组织内。如:呼吸机管道、胃肠道内镜、气管镜、麻醉机管道、避孕环、压舌板、喉镜、体温表等。

3.低度危险性物品 虽有微生物污染,但在一般情况下无害,只有当受到一定量的病原微生物污染时才造成危害的物品。这类物品和器材仅直接或间接地和健康无损的皮肤相接触,包括生活卫生用品和患者、医护人员生活和工作环境中的物品。如:毛巾、痰杯、地面、便器、桌面、床面、被褥,一般诊疗用品(听诊器、血压计袖带等)等。

三、微生物对消毒因子的敏感性

一般认为,微生物对消毒因子的敏感性从高到低的顺序为如下。

1.亲脂病毒(有脂质膜的病毒):如乙型肝炎病毒、流感病毒等。

2.细菌繁殖体。

3.真菌。

4.亲水病毒(无脂质膜的病毒):如甲型肝炎病毒、脊髓灰质炎病毒等。

5.分枝杆菌:如结核分枝杆菌。

6.细菌芽胞:如炭疽杆菌芽胞、枯草杆菌芽胞。

7.朊毒(感染性蛋白质)。

四、选择消毒、灭菌方法的原则

(一)根据物品污染后的危害程度选择消毒、灭菌方法

1.高度危险性物品,必须选用灭菌方法处理。

2.中度危险性物品,一般情况下达到消毒即可,可选用中水平或高水平消毒法。但中度危险性物品的消毒要求并不相同,如内镜必须采用高水平消毒法消毒。

3.低度危险性物品,一般可用低水平消毒方法,或只做一般的清洁处理即可。如在有病原微生物污染时,必须针对所污染病原微生物的种类选用有效的消毒方法。

(二)根据物品上污染微生物的种类、数量和危害性选择消毒、灭菌方法

1.对受到细菌芽胞、真菌孢子、分枝杆菌和经血传播病原体(如乙型肝炎病毒、丙型肝炎病毒、艾滋病病毒等)污染的物品,选用高水平消毒或灭菌法。

2.对受到真菌、亲水病毒、螺旋体、支原体、衣原体和病原微生物污染的物品,选用中水平以上的消毒方法。

3.对受到一般细菌和亲脂病毒等污染的物品,可选用中水平或低水平消毒法。

4.对存在较多有机物的物品消毒时,应加大消毒液的使用剂量和(或)延长消毒作用时间。

5.消毒物品上微生物污染特别严重时,应加大消毒液的使用剂量和(或)延长消毒作用时间。

(三)根据消毒物品的性质选择消毒方法

1.耐高温、耐湿的物品和器材,应首选压力蒸汽灭菌;耐高温的玻璃器材、油剂类和干粉类等可选用干热灭菌。

2.不耐高温、不耐湿,以及贵重物品,可选择环氧乙烷或低温蒸气甲醛气体消毒、灭菌。

3.器械的浸泡灭菌,应选择对金属基本无腐蚀性的消毒液。

4.选择表面消毒方法,应考虑表面性质,光滑表面可选择紫外线消毒灯近距离照射,或液体消毒液擦拭;多孔材料表面可采用喷雾消毒法。

(四)消毒、灭菌基本程序

被甲类传染病患者及肝炎、结核、艾滋病、炭疽病等患者的排泄物、分泌物、血液等污染的器材和物品,应先消毒后再清洗,再按物品危险性的种类,选择合理的消毒、灭菌方法进行消毒或灭菌处理。普通患者用过的物品,可先清洗后消毒。

(五)消毒工作中的个人防护

消毒因子大多对人是有害的,因此,在进行消毒时,工作人员一定要有自我保护的意识和采取自我保护的措施,以防止消毒事故的发生和因消毒操作方法不当可能对人体造成的伤害。

1.热力灭菌 干热灭菌时应防止燃烧;压力蒸汽灭菌应防止发生爆炸事故及可能造成的人员灼伤事故。

2.紫外线、微波消毒 应避免对人体的直接照射。

3.气体化学消毒液 应防止有毒有害消毒气体的泄漏。

4.液体化学消毒液 应防止过敏和可能对皮肤、黏膜的损伤。

5.处理锐利器械和用具应采取有效防护措施,以避免可能对人体的刺、割等伤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