颅外段颈动脉狭窄是引起脑梗死的主要原因之一。颈动脉内膜剥脱术(eversion carotid endarterectomy)是治疗颅外颈动脉狭窄安全、有效的方法,其手术方法也在不断改进。由于其具有疗效确切,远期通畅率高等特点,现已成为治疗颈动脉狭窄比较公认的手术方式。
【适应证】
(1)颈动脉狭窄程度≥60 %(欧洲ECST标准)或颈动脉狭窄程度≥70%(北美NASCET标准)的无症状患者。
(2)颈动脉分叉处狭窄度超过50 %的有症状患者。
【禁忌证】
(1)合并多脏器功能衰竭,不能耐受手术者。
(2)手术部位有活动性炎症者。
(3)颈动脉狭窄部位高,手术解剖不能达到者。
(4)急性期大面积脑梗死者。
(5)严重的神经功能障碍,意识障碍者。
【术前准备】
(1)常规术前化验检查。
(2)颈动脉狭窄程度、颈动脉斑块性状评估。
(3)头颅CT或MRI,了解颅内侧支循环情况。
(4)心、肺、肾等重要脏器功能评估。
【麻醉与体位】
1.麻醉方式 气管内插管全身麻醉,或局部麻醉或颈丛麻醉。
2.体位选择 患者取仰卧位,肩部及颈部垫高,上半身抬高10°~30°,头转向非手术侧。
【手术步骤】
(1)取患侧胸锁乳突肌前缘切口,以甲状软骨水平为中心,长度为5~10 cm。逐层切开颈阔肌,结扎颈外静脉。于胸锁乳突肌前缘锐性分离颈动脉鞘,分离至二腹肌,注意迷走神经及侧支保护。颈动脉分叉较高者需要离断二腹肌才能显露颈内动脉。
(2)解剖游离颈总动脉、颈内动脉、颈外动脉及其分支,分别套以阻断带,颈动脉游离段应超出斑块1 cm。
(3)静脉给予肝素1~2 mg/kg,依次阻断颈内动脉、颈外动脉及其分支、颈总动脉,阻断前予以控制性升血压。于颈动脉分叉处斜行切断颈内动脉(图1-8),用神经剥离子将增厚的内膜与动脉外膜及中层分离,术者夹住增厚的外膜,予以袖套式外翻,同时应用神经剥离子将动脉内膜及斑块予以切除,直至颈内动脉远端相对正常的区域(图1-9)。再剥离颈总动脉及颈外动脉增厚的内膜。
图1-8 于颈动脉分叉处斜行切断颈内动脉
图1-9 应用神经剥离子将动脉内膜及斑块切除
仔细修整切除边缘及剥离面,冲洗残留碎屑,适当剪开扩大颈总动脉-颈外动脉的切缘以保障足够的吻合口直径。以6-0 Prolene线连续缝合原切口(图1-10)。
图1-10 连续缝合原切口
①吻合的最后一针暂不打结,依次开放颈总动脉、颈外动脉及其分支排气。最后开放颈内动脉后予以拉紧打结。
②根据术中情况,适当予以鱼精蛋白中和肝素,止血后放置颈部引流管,逐层关闭颈部切口。
【术后处理】
(1)术后予以心电监护,密切监测生命体征。
(2)一般控制收缩压在120 mmHg左右,或可根据术前基础血压来调整,对于有头痛、呕吐等过度灌注症状的患者适当给予甘露醇脱水治疗。
(3)注意切口积血情况,观察引流情况,局部适当加压止血。若患者出现喉水肿征象,可予以切口局部拆线减压。必要时行气管切开。
(4)围术期应用抗血小板药物。一般观点认为,术前至少应用阿司匹林1周以上。多数学者选择在术后应用阿司匹林和(或)硫酸氢氯吡格雷。
(5)术后第2天给予进食,一般2~3 d拔除引流管,7 d拆线。
【手术并发症】
1.脑神经损伤 舌下神经、面神经边缘支、迷走神经及喉返神经均可损伤。术中辨认要仔细。
2.术后脑梗死 由术中斑块或血栓脱落,术中阻断时间过长所导致。轻柔及熟练的手术操作是关键。
3.术后颈动脉血栓形成 吻合口过窄或内膜夹层形成所导致。
【点评】
外翻式颈动脉内膜剥脱术避免了补片缝合操作,仅需环形吻合血管切口,大大缩短了颈动脉阻断时间;吻合口位于颈动脉分叉膨大处,不易产生再狭窄;可同时处理纡曲延长的颈内动脉;颅内微栓发生率较低,是颈动脉狭窄性病变有效的治疗手段。
(裴轶飞 赵志青 景在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