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椎动脉腔内成形支架置入术

椎动脉腔内成形支架置入术

时间:2023-04-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椎动脉狭窄是缺血性脑卒中的重要原因之一。单侧椎动脉的闭塞,如其他血管代偿功能不全,就会出现后循环急性缺血症状或区域性脑梗死,严重者可危及生命。由于椎动脉的解剖特点造成其不适合传统外科手术治疗。近年来,随着介入技术的迅速发展,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椎动脉狭窄已广泛应用。椎动脉颅外段腔内成形支架置入术具有创伤小、操作简单等特点,是治疗椎动脉狭窄的较好选择。

椎动脉狭窄是缺血性脑卒中的重要原因之一。单侧椎动脉的闭塞,如其他血管代偿功能不全,就会出现后循环急性缺血症状或区域性脑梗死,严重者可危及生命。由于椎动脉的解剖特点造成其不适合传统外科手术治疗。椎动脉腔内成形支架置入术(vertebral artery angioplasty and stenting)是治疗椎动脉狭窄的理想方法。

【适应证】

(1)椎动脉开口狭窄,导致脑缺血症状。

(2)椎动脉夹层形成,导致脑缺血症状。

【禁忌证】

(1)除椎动脉开口狭窄外,椎动脉颅内段及基底动脉和它们的分支大血管狭窄率在50%以上。

(2)椎动脉开口处血管扭曲成角>90°。

(3)明显抗凝血及抗血小板禁忌者。

(4)造影剂过敏者。

(5)椎动脉长段闭塞。

(6)椎动脉血栓形成。

【术前准备】

(1)进行心肺功能的常规评估。

(2)进行穿刺处股动脉评估。

(3)术前进行规范的抗血小板治疗(参考“第三节颈动脉支架置入术”相应部分)。

【麻醉与体位】

仰卧位,局部麻醉。

【手术步骤】

(1)改良Seldinger法穿刺股动脉,建立7F导鞘,全身肝素化。

(2)0.035 in超滑导丝引导下置入5F猪尾巴导管,于主动脉弓行正位及左前斜位35°造影。评估后循环供血情况,评估无名动脉、锁骨下动脉开口位置。

(3)选用眼镜蛇导管或多功能头导管超选患侧锁骨下动脉,于椎动脉开口近端进行造影再次评估椎动脉血流情况,狭窄位置、长度,角度。必要时可行3D重建造影。

(4)置入7F导引导管至锁骨下动脉近端,接生理盐水持续冲洗滴注。置入0.014 in导丝超选入病变段椎动脉远端直至水平段,注意控制导丝位置。

(5)患者于吸气状态下再次造影评估椎动脉起始段狭窄位置,程度和长度,对于狭窄程度达90 %者可行球囊预扩张,扩张球囊可选用4~5 mm直径短段快速交换球囊。

(6)选用合适规格的支架。通常选用直径为4~6 mm,长度长于病变段5 mm的球扩支架为宜。支架导入病变段后定位,以远端超出病变段2~3 mm,近端进入锁骨下动脉2~3 mm为宜。

(7)撤出导入系统,再次造影评估支架位置,血流恢复情况及后循环血流改善情况。必要时可行后扩张。

(8)撤除导管导丝,拔除穿刺鞘,封堵穿刺点,加压包扎。

【术后处理】

(1)平卧,监测生命体征。

(2)严格控制血压,注意观察头痛、呕吐等过度灌注症状。

(3)术后12 h予以低分子肝素抗凝血治疗,长期给予抗血小板药物直至6个月。如使用药物涂层支架,有终身抗血小板作用。

(4)术后第2天可拆除加压绷带,正常活动。

(5)术后随诊,复查头颅灌注CTA,评估血流改善情况。

【手术并发症】

1.术后脑梗死 多因术中操作导致斑块或血栓脱落而引起。由于椎动脉狭窄段的性质,加之椎动脉本身较细和易痉挛等原因,一般不主张常规应用脑保护装置。因此,轻柔细腻的术中操作就更加重要。

2.椎动脉支架内血栓形成 肝素化不够,术后未给予抗凝血治疗是主要原因。

3.其他 术后穿刺点出血、假性动脉瘤。

【点评】

近年来,随着介入技术的迅速发展,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椎动脉狭窄已广泛应用。椎动脉颅外段腔内成形支架置入术具有创伤小、操作简单等特点,是治疗椎动脉狭窄的较好选择。在大量开展的同时应该严格把握其手术适应证。

(裴轶飞 赵志青 景在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