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整体观与辨证论治 祖国医学有着悠久的历史,是我国人民长期同疾病作斗争的丰富经验,具有最朴素的唯物论和辩证思想,其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的精髓是中医学最主要的特点,阴阳学说、五行学说、经络腧穴都是中医理论最具体的体现,概括地讲,中医对生理、病理、诊断、立法方药及治疗无不是对立统一的,五行相生相克的脏腑理论加以说明和阐述的,是以阴阳五行为核心,在天人相应、整体观念的思想基础上站立起来的的系统理论。
《内经》记载“不知年之所加,气之盛衰,虚实之所起,不可以为工矣”,即是说如不知盛、衰、虚、实的变化情况就不能做个好中医。因此,医者临证用药治病,必须明乎岁气变化,知人阴阳盛衰,审天时、度人势、天人相应,取类比象,将天气、人体、药物、诊断融为一体,灵活应用到临床,才能达到理想疗效。
2.内因与外因 正气存内、邪不可挡,内因决定外因,这在发病原理方面有现实意义,为了防止疾病发生,必须先使“正气存内”,才能达到养生之目的,也就是“正气存内,邪不可干”。人之发病在临床上,有六淫、七情内外之分,其中六淫是主要原因,就是自然环境超越正常范围,太过或不及,引起人体阴阳失去平衡所致,论治就从天人相应出发,才能取得较满意的疗效,如外感发热病人在气候干燥或阴雨太过的情况下退热治之大法就各有不同,前者以辛凉解表,后者以芳香化浊;仅此说明掌握自然气候变化在中医论治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也是中医治疗的一大特点,也可以说是“因内治宜中”,因人、因时、因地治疗的具体概念。如阴虚阳亢的患者在临床症状表现:目赤、头痛、耳鸣、渐热盗汗、五心烦热等,病因是虚火(阴虚内热),一般用滋阴潜阳去火苦寒清热的药品,如龙胆泻肝汤之类,非但不能治疗,反而寒之热增,何也?辨证审因,非火之有余及真阴不足,阴不足阳有余而致虚火上亢,治当壮水制火(补阴配阳),六味地黄汤才是治疗的代表方剂。
3.辨证求因,审因论治 按中医理论“寒者热之,热者寒之”所言不差,但这是治疗一个方面,属常规用药,而对异常疾患:病热者寒之而热,寒病者热之又寒,就当采取反治大法,因人、因时、因地治宜,也是天人相应,观念在中医辨证求因、审因论治中的一个特点。
我认为应重祖国自然因素,天时气节变化与每人的体质,对症用药才能取得满意效果,我认为这是中医学在各种病治疗中优于西医治疗的重要原因之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