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药煎服法

中药煎服法

时间:2023-04-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热服有助于发汗,疏散风寒,温通经络。如治疗真热假寒证时,寒药需热服;治疗真寒假热证时,则热药冷服,以避免发生呕吐等抗药现象。顿服法,即一次服1剂药,煎好即服,如高热性疾病、传染性疾病、小儿急症等常用顿服法。频服法,即1剂煎液少量、多次服用,使药力持续,如严重呕吐、腹泻的药汤须频服。

(一)煎药法

正确的煎煮草药可保证药物的治疗效果。

1.煎药器皿 煎煮中药,一般用瓦罐、砂锅最佳,搪瓷、银器或不锈钢器皿亦可。忌用铝、铁、铜等容器煎煮,以防金属物品与药物产生反应,影响药物疗效甚至对人体产生危害。

2.浸泡药物 是煎药的准备工作。将药物倒入锅内摊平,加冷水使高出药平面寸许,浸泡20~30分钟,以利于药物有效成分的溶出,并缩短煎煮时间。种子、果实为主的药物浸泡时间可稍长;夏季浸药时间不宜过久,以免药物酶解和霉败。

浸泡中药的水质要求较高,为了最大限度地减少对药物有效成分的影响,原则上采用软水为佳,如蒸馏水、纯净水、凉白开等。李时珍将煎药用水分为雪水、雨水、露水、霜降水、甘澜水等5种,这些水都是天然的蒸馏水,比普通的泉水、河水、井水的硬度小,更纯净。根据条件也可选用自来水或甜井水。

60℃以上的热水浸药可致植物细胞中的蛋白质受热凝固形成坚密的外膜,或使高分子物质形成胶体不利有效成分浸出,故忌用。

3.煎药的水量、火候与时间

(1)水量:按药物体积、性质而定。药剂大的用水稍多,反之则用水较少;质地坚硬的药物(何首乌、白芍等)、花叶类药物较多时,吸水量较大,煎煮前应注意补加水。一般使水量高出药平面1~2厘米,煎煮药汤500~600毫升为宜。

(2)火候:一般在药物沸前用武火,煮沸后宜改为文火;治疗解表药也可在煮沸后不改文火,但时间应严格控制。

(3)时间:一副中药一般需煎煮两遍,头煎以沸腾开始计时,需20~25分钟,然后将药汁滤出。二煎,重新加入热水,以高出药平面0.5~1厘米为宜,武火至沸腾后改为文火煎煮15~20分钟。

药物有效成分溶出的难易程度不同,煎药时间可酌情调整。如解表药、芳香性药物一煎15分钟,二煎5~10分钟为宜,以免芳香成分失散过多;滋补药、矿物类药、贝壳类药则应久煎,一煎沸后煮30分钟,二煎20分钟为宜,使有效成分充分溶解、析出。需要先后分煎的药物,先煎药提前沸煮10~30分钟,后下药物应在最后5~10分钟入锅。

4.煎药方法 根据药物的特性选用煎药方法,以最大限度地保护药物的有效成分。

(1)先煎:可增加药物的溶解度,降低药物的毒性。主要用于:①矿石类药物,如海蛤壳、牡蛎、龟甲、穿山甲、水牛角、龙骨、生石膏、寒水石、赤石脂、灵磁石、代赭石、海浮石、礞石等;②有毒的药物,如乌头、附子、商陆等;③某些植物药,如天竺黄、火麻仁、石斛等。

(2)后下:可减少挥发油的损耗,有效成分免于分解破坏。主要用于:①气味芳香、含挥发油多的药物,如薄荷、藿香、木香、豆蔻、砂仁、草豆蔻、檀香、降香、沉香、青蒿、细辛等;②不宜久煎的药物,如钩藤、杏仁、大黄、番泻叶等。

(3)包煎:防止药物粘锅、焦化,或混入汤剂。主要用于:①花粉类药物,如天花粉、蒲黄;②细小种子类药物如葶苈子,药物细粉如青黛等;③含淀粉、黏液质的药物,如车前子;④附绒毛药物,如旋覆花等。

(4)烊化冲入:即加适量开水溶化药物后,冲入汤液中或入汤液中烊化服用。用于黏性大,混煎可影响其他药物成分溶出的药物。主要用于胶类或糖类药物,如阿胶、鹿角胶、蜂蜜、饴糖等。

(5)煎汤代水:将某些药物先煎煮后去滓得汁,再以此汁煎煮他药。主要用于体积庞大、吸水量较大的药物,如丝瓜络、灶心土、金钱草、糯稻根等。

(6)另煎后兑入:将某些贵重的药物,如人参、西洋参、鹿茸等另煎,其汁液兑入煎好的汤剂中服用。

(7)溶化:将某些药物先用水溶化,然后兑入汤剂中。主要用于芒硝、玄明粉等。

(8)生汁兑入:对某些不宜煎者的药物压榨出汁,然后兑入煮好的汤剂中服用。主要用于鲜生地汁、生藕汁、梨汁、韭菜汁、姜汁、白茅根汁、竹沥等。

(9)合药冲服:将某些药物辗成粉末,兑入已煎好的汤剂中搅拌后服。主要用于药物的有效成分不溶于水或加热后易分解的贵重药物,如人参粉、牛黄粉、羚羊粉、三七粉、麝香粉、全蝎粉、肉桂粉、甘遂粉等。

(二)服药法

1.服药原则

(1)根据药理辨证施药:如治疗胃酸过多惯用海螵蛸和瓦楞子等,以抵制胃酸之症。但在多年实践中,我选用山楂治疗胃酸过多,每次收效甚佳。因为从五行生克规律分析,肝属木主酸,胃虚日久,肝木乘虚而入,胃酸息息不断。山楂之酸,皆在敛肝而非助酸,肝木横逆之气被山楂抑制则无犯胃之扰,再配他药助胃生津,则胃病做酸愈矣,凡脾胃虚寒者均可用之。在临床辨证基础上,如见舌红、苔少,口干舌燥,咽喉干痛,烧心、吐酸水,遵此理从肝论治,以酸甘养阴之功,收效更甚。

(2)根据疾病和药性选择服药法和服药频率:中药有成药和汤药。汤药都宜温服,发散风寒药物最好热服;治疗呕吐的药汤须频服;根据病情可热药冷服,凉药热服。

2.服药法

(1)温服:药物煎煮后将药汤立即滤出,晾至30~40℃时饮用。丸、散类的中成药应该以温开水送服。对胃肠道有刺激性的药物,如瓜蒌仁、乳香等温服和胃益脾,能减轻刺激。

(2)热服:药汤滤出后稍停,趁热服下,或将药汤温热后服用。热服有助于发汗,疏散风寒,温通经络。故用于温中散寒、补益虚弱、理气活血、发汗解表的药剂,如补中益气汤、四物汤、理中汤、四逆汤、小建中汤等。发汗解表的药物服药后还可加用热粥、热水,以助药力发汗、解表退热。

(3)凉服:使药汤凉至室温或稍低服用的方法。凉服有助于清热解毒、泻下通便,常用于“阳病”和热证的治疗,适用于清热降火、解毒通利、祛暑的药剂,如清营汤、白虎汤、导赤散、清瘟败毒饮、清络饮、龙胆泻肝汤等。

(4)注意事项:①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有句古语,“阳病热服,阴病凉服”,是说在疾病发展到严重阶段时,要有特殊的服药方法。如治疗真热假寒证时,寒药需热服;治疗真寒假热证时,则热药冷服,以避免发生呕吐等抗药现象。②老年人、儿童、孕妇和久病体衰的病人宜温服或热服。冷服易损伤脾胃阳气,引起腹痛。

3.服药时间 ①常规治疗:每天1剂中药,分2~3次服用,两次间隔时间在8~12小时。②根据病情决定用药时间:重症、急症者,可每天用药1~2剂,采用顿服法和频服法。顿服法,即一次服1剂药,煎好即服,如高热性疾病、传染性疾病、小儿急症等常用顿服法。频服法,即1剂煎液少量、多次服用,使药力持续,如严重呕吐、腹泻的药汤须频服。③根据药性决定用药时间:滋补药宜饭前服,使有效成分充分吸收;驱虫药和泻下药宜空腹服;安神药和治遗尿症的药物宜睡前半小时服;发汗药和泻下药以得汗或泻下为妥,适可而止。

4.服药禁忌

(1)配伍禁忌:药物配伍可产生相反、相恶关系,使药效降低或发生不良反应,禁忌同用。常见配伍禁忌有:乌头与半夏、瓜蒌、贝母、白及、白蔹,甘草与海藻、甘遂、芫花、大戟,藜芦与人参、丹参、玄参、沙参、苦参、细辛、芍药,以及硫黄与朴硝、水银与砒霜、狼毒与密陀僧、巴豆与牵牛、丁香与郁金、乌头与犀牛、人参与五灵脂、牙硝与三棱、官桂与赤石脂等。

(2)饮食禁忌:在服药期间对某些食物和饮品加以限制,以避免干扰药性,降低药效,称为饮食禁忌,或“忌口”。①服用特定药物禁忌的食饮:如何首乌、地黄忌葱、蒜、萝卜、蜜;常山忌葱;人参、党参、西洋参忌萝卜、茶;鳖甲忌苋菜,甘草忌鲢鱼;薄荷忌鳖;荆芥忌虾、蟹等海鲜;丹参、伏苓忌醋;使君子忌茶,苍术、白术忌桃、李,石膏、金银花、连翘、生地黄、山栀子、牡丹皮等清热凉血药和石斛、麦冬、知母、玄参、沙参等滋阴药忌辛辣;甘草、苍耳、乌梅、桔梗、黄连、吴茱萸忌猪肉;厚朴忌煎炒豆类等。②特定疾病服药期间禁忌的食饮;如慢性病、寒性病忌生冷;热性病忌酒、肉、油腻食物和辛辣调味品;痈疡疮毒、皮肤病忌鱼虾、鹅肉和辛辣调味品;哮喘、肝炎忌食鸡、羊、鱼、蟹、虾、韭菜、发菜等食物。

(3)妊娠禁忌:①慎用药。尽量避免使用,必要时减量配药。此类药多为活血行气、泻下导滞及大辛大热的药物,如红花、桃仁、干姜、附子、枳实、大黄等。②禁用药。孕妇绝对不能使用的药物,多为毒性较强或药性峻烈的药物,如麝香、三棱、莪术、巴豆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