胸腔积液为结核、恶性肿瘤晚期等疾病常见的并发症,常引起呼吸和循环功能不全,胸腔置管引流胸腔积液并向腔内注药是其治疗的重要措施。
【适应证】
1.大量的胸腔积液或积气,穿刺抽出液体或气体以减轻其对肺或大血管的压迫,改善呼吸或循环障碍。
2.胸腔积脓时抽出脓液,减轻中毒,防止脓胸的进一步发展,并可对脓液进行检查如培养及药物敏感试验以指导治疗。
3.抽出胸腔积液进行化验明确其性质以协助诊断及鉴别诊断。
4.通过胸膜腔穿刺向胸膜腔内注入药物(抗生素、抗肿瘤药物、粘连剂等)以行局部治疗。
【禁忌证】
1.有严重出、凝血倾向,血小板明显减少或用肝素、双香豆等进行抗凝血治疗。
2.大咯血、严重肺结核及肺气肿等。
3.穿刺部位有炎症病灶。
4.对麻醉药过敏。
【检查前准备】
1.病人告知 向患者讲解胸腔置管的目的、方法及必要性,介绍导管的特点。讲解术中患者必须配合的要点。
2.病人准备
(1)消除或减轻患者的紧张情绪和顾虑,引导患者正确对待疾病,以良好的心态配合治疗。
(2)穿刺过程中不改变体位,不咳嗽及深呼吸,以免损伤胸壁组织器官。
3.物品准备 深静脉置管1套(内有深静脉穿刺针、金属导丝、硅胶管、皮肤扩张器、肝素帽)、缝合包、灭菌手套、3M敷贴、一次性引流袋、治疗盘1套(碘酊、75%的乙醇、棉签和胶布),并备阿托品、肾上腺素、利多卡因各1支,5ml注射器1副,床边备氧气。
【检查(治疗)配合】
1.向患者介绍置管过程,术中配合,术后可能出现的不适,向患者说明穿刺时避免大声说话和咳嗽,确需咳嗽要示意,以便医师及时将穿刺针退出胸膜腔。
2.协助患者取舒适体位,若取坐位则让患者做靠背椅,双手置椅背上,头部伏于椅背。若取半坐位,则上身稍转向健侧。
3.注意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及进针后反应,若出现面色苍白、出冷汗、头晕、胸闷等,应立即通知医师停止进针,并给予平卧位,并予紧急处理。
4.协助医师固定导管并用敷贴固定。
5.导管外端接一次性引流袋。
【护理】
1.一般护理 患者卧床休息;保持病室清洁、通风;注意保暖,预防感冒。因为引流出大量的胸腔积液的同时会丢失大量的蛋白质,术后应给予患者高蛋白质、高热量、高维生素、清淡易消化饮食,如肉汤、鱼汤、牛奶、鸡蛋等;多食新鲜蔬菜和水果、少食多餐;不能进食者给予静脉输液,必要时给予人血白蛋白、血浆、全血等营养液,以增强体质,促进患者尽快恢复。同时需加强生活护理,保证患者日常生活的正常进行,及时更换污染的床单、被套、衣裤,勤擦澡,使患者干净、舒适。
2.管道应用护理 深静脉导管柔软,组织相容性好,可较长时间保留。所以在保留导管期间导管护理是重要一环。
(1)妥善固定导管,避免滑脱,防止感染。注意导管外部分必须有效固定,将外导管放置呈“S”状弯曲,在圆盘上贴胶带,覆盖一无菌透明敷料贴在导管及穿刺部位,贴膜下缘与圆盘下缘平齐。近穿刺点皮肤再用无菌透明敷料加强固定,末端用胶布固定患者的胸壁上,并用别针将引流管固定患者衣服上,防止引流管在不慎中脱出。无菌透明敷料应在第1个24小时更换,以后每周更换1~2次,发现敷料污染、潮湿脱落或危及导管时及时更换。更换时在严格无菌操作下,用碘伏和乙醇消毒穿刺点周围皮肤,从穿刺点向外做旋转运动,直径为6~8cm,引流管接一次性引流袋每日更换,引流袋低于穿刺点60cm以上,以免引流液逆行进入胸膜腔引起感染。
(2)引流管护理。注意观察穿刺部位有无红肿、渗血、渗液,每3天局部穿刺点消毒并更换一次敷贴,如出汗多、局部有渗液、敷料粘贴不牢,应及时消毒并更换敷料。在置管治疗期间交代并叮嘱患者禁止淋浴,以防淋湿敷贴致局部感染及导管脱落。还应密切观察引流液的性质,准确记录引流量。为防止纵隔摆动,首次引流量应<1000ml,控制引流速度,每分钟一般不超过50ml,以24小时不超过2000ml为宜。对年龄>70岁及体质较弱患者引流速度及每日引流量应减少,防止纵隔摆动和复张性肺水肿的发生。如引流液呈鲜红色,及时通知医生。引流袋固定于床边,避免牵拉脱落,患者活动时关闭引流管,引流袋不能高于胸腔穿刺点,防止引流液逆流。引流袋每天更换1次,引流管与引流袋之间应完全密闭,以免影响胸膜腔内压力。
(3)对于脓性胸液需定时冲洗并灌注药物时可连接三通管,利用三通效应定时冲洗引流并注入药物进行冲洗。每日更换冲洗皮条及引流袋。
(4)对于气胸患者可用60ml注射器抽吸气体,第1次抽气量800ml,能完全吸尽者给予肝素帽封管,4~6小时再次抽吸。如此反复直至肺完全复张无气体吸出。气体不能抽尽者接负压引流瓶,负压<20cmH2O。注意抽吸不宜过快,防止复张性肺水肿。
(5)胸腔内注药的护理。对于恶性胸腔积液患者引流后,为长期缓解或治愈胸腔积液,在排出胸液后需经导管向胸腔内注入化疗药物。如用顺铂、5-氟尿嘧啶、健择、白介素-2、香菇多糖等。用生理盐水20~40ml稀释,导管常规消毒,缓慢推注药液。注药完毕用稀释的肝素冲管后封管,嘱患者勤变换体位,使药物均匀分布于胸腔内,注药封管24~36小时后再开放引流,直至积液消失,若积液减少不明显,可重复给药1~2次。护理时要注意及时关闭引流管,帮助患者变换体位,使药物在胸腔内均匀分布,这样可有效杀灭转移灶和胸液中的恶性肿瘤细胞、促进胸腔积液的吸收。更换体位时注意观察患者有无不适反应、能否耐受。胸腔内注入化疗药物后还要时刻倾听患者表述的任何不适感,以便及时采取针对性措施,处理化疗药物的毒性反应。同时注意固定导管,防止脱落。
(6)导管堵塞及引流不畅的护理。中心静脉导管管腔细小,用于胸腔闭式引流,最大的缺点是引流不畅、堵塞。胸液黏稠和纤维絮状物堵塞导管是造成引流不畅的主要原因,故定期检查导管是否受压、扭曲,避免导管弯曲成死角而致阻塞是护理观察的重点。防止血凝块、纤维素膜使导管阻塞,每隔2小时挤压引流管1次,如不通畅,可用生理盐水冲管、尿激酶溶纤或用注射器抽吸通畅引流,若需夹管可用肝素封管,以预防管道堵塞。
(7)预防感染。由于化疗药物可引起患者不同程度的骨髓抑制,可出现血象降低,应每周监测血常规。当患者白细胞、血小板低于正常值时,应及时处理,向患者做好解释工作,提高依从性配合治疗。注意保持病室空气流通、新鲜,必要时每日用紫外线照射消毒1次,防止交叉感染。
3.健康教育
(1)活动指导:告知患者术后以卧床休息,半卧位为主,勿剧烈活动,更换体位时动作亦慢,尤其是夜间翻身时,防止导管滑脱。
(2)呼吸功能训练指导:指导病人进行最有效的呼吸方法,增大通气量,加强膈肌和辅助呼吸的运动,改善脊柱和胸廓活动状态。可采用腹式呼吸(呼吸缓慢、深长,放松所有辅助呼吸肌群),避免上胸廓活动,吸气为主动活动,呼气为被动活动,亦可采用吹气球,改善肺功能,增加肺活量。
(3)指导病人掌握有效咳嗽方法,辅以胸部叩击与胸壁震荡,促进肺内分泌物排出。其理想的体位是坐位,让病人了解咳嗽的机制,即深呼吸,然后关闭声门,引起胸内和腹内压的增高,然后声门开放,腹肌有力地收缩,使气体快速冲出。
(4)加强饮食指导:胸腔积液丢失的蛋白质易导致负氮平衡,削弱患者的免疫力,需补充足够的蛋白质及热量。嘱患者进食高蛋白质、高维生素饮食,必要时补充人血白蛋白,增强体质。
【注意事项】
1.注意观察引流液的性状、颜色,准确记录24小时引流量。
2.严格控制引流速度,过多过快都会使胸腔内压力骤降,发生复张后肺水肿或循环衰竭。
3.引流过程中如出现胸痛、呼吸困难、四肢冰冷、血压下降等不适,应立即夹管停止引流,并取平卧位,及时告知医师,待病情好转稳定后再继续引流。
4.注意保持引流管的通畅,防止滑脱、扭曲、折叠。离床活动时,要避免外力牵拉,导致引流管滑脱或负压器脱开,下床活动时负压器不可高于穿刺口,应在穿刺口下60cm,也可夹闭导管,防止负压器内引流液倒流入胸腔,引起逆行感染。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