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术前】
1.护理评估
(1)健康史:了解患者有无药物、食物、碘过敏史;近期有无活动性溃疡出血;有无出、凝血机制障碍;有无感染性心内膜炎等病史。
(2)身体状况:包括患者的神志及生命体征;有无心、肾功能不全,有无贫血,全身营养状况及水、电解质。
2.术前宣教 心理护理与指导,由于患者及家属对手术不了解,担心手术能否成功,护理人员应针对患者的年龄、心理、文化背景,以最佳的方法实施心理护理及健康教育。利用各种通俗易懂的宣传资料与患者及家属进行沟通,向其介绍手术的目的、过程,消除紧张感,增强手术治疗的信心。
3.患者准备
(1)实验室检查:血、尿、粪常规,肝功能、肾功能、血糖、电解质等。
(2)血液检查包括出凝血时间、血型、凝血酶原时间,血清甲型肝炎、乙型肝炎、艾滋病病毒及梅毒检测,动脉血气分析。
(3)辅助检查:心电图、心脏超声、胸部X线、心电图运动试验、动态心电图、动态血压,必要时做磁共振检查。
(4)药物过敏试验:常规做青霉素过敏试验;对含碘的食物、药物、制剂过敏者,应做碘过敏试验,以预防或减少造影剂过敏的发生。
(5)皮肤准备:做好手术部位的皮肤准备,需将双侧腹股沟、大腿内侧、会阴部的毛发刮净。
(6)用血准备:常规做交叉配血试验,备血800ml。
(7)用物准备:准备压迫股动脉穿刺伤口的食盐1~2袋,包裹食盐白色毛巾1条,便器1个,尿垫1包。
(8)小于7岁患儿不能配合手术,采取全身麻醉手术,术前须看护好患儿,严格做到禁食、水。
【手术后】
1.按心血管疾病一般护理常规护理。
2.病情观察:持续心率、血压、呼吸、血脉氧饱和度监测,直到神志清楚。病情平稳后拆除弹性绷带,了解穿刺部位和术中发生的病情变化。术后8小时内每15~30分钟密切观察生命体征、术侧肢体脉搏搏动,皮肤温度、色泽,穿刺口出血以及渗血的程度;注意观察尿量及尿液颜色。8小时后可适当延长观察时间。
3.穿刺部位的观察:观察股动脉和(或)股静脉穿刺局部有无渗血、血肿、触痛,术侧肢体远端皮肤颜色、温度,足背动脉搏动情况;查看压迫穿刺部位的盐袋(为0.5kg)是否在位。儿童或婴幼儿麻药过后不能配合术肢伸直制动12~24小时,要勤观察,请家长配合看护,必要时遵医嘱给予小剂量镇静药。
4.基础护理
(1)婴幼儿介入术后大多数患者不能配合治疗护理,因此术前加强对家长培训,全身麻醉术后平卧,6小时待患儿清醒后可饮水、进清流饮食,术后呕吐不止则禁食、水,防止窒息。
(2)排尿时注意保护股动脉和(或)股静脉穿刺伤口,以免尿液污染,一旦尿液污染伤口纱布应重新更换纱布和弹性绷带。
(3)做好口腔护理:股动脉路径不能坐起的患者,术后清晨使用稀释的过氧化氢溶液漱口,保持口腔清新。
5.术后并发症观察及护理
(1)球囊房间隔造口术:可有一过性心律失常。偶尔发生左心房、肺静脉、右心房及下腔静脉撕裂、心脏压塞,房室瓣损伤可快速出现反流引起心功能不全,以上需外科手术治疗。
(2)经皮球囊肺动脉瓣成形术:术中出现球囊加压扩张时一过性低血压、心动过缓及期前收缩。另外血管损伤、三尖瓣腱锁损伤至关闭不全及心脏穿孔偶尔发生,以上需外科手术治疗。
(3)经皮球囊主动脉瓣成形术:可发生较多严重并发症,主要为穿刺处动脉大出血、动脉栓塞(尤其婴幼儿)、明显的主动脉瓣反流、严重心律失常、心功能不全、左心室及升主动脉穿孔、二尖瓣损伤,需分别采用对症、介入或外科急诊置换瓣膜、心脏修补手术。
(4)动脉导管未闭封堵术:溶血是由残留分流引起,可见血尿,临床表现为皮肤、巩膜黄染,血红蛋白尿。处理:给予激素、碳酸氢钠,酌情输血;再次介入治疗可加弹簧圈封堵。严密观察病情,非手术治疗无效者行外科手术。
(5)AMPLATZER室间隔堵塞装置关闭室间隔缺损:常见的并发症及处理如下。①心脏及血管穿孔:急诊手术;②封堵器脱漏、栓塞:介入法或手术取出;③瓣膜明显反流:短期观察无改善,由封堵器安置不当引起者须外科手术;④溶血:对症治疗,封堵器位置不当引起分流需外科手术;⑤神经系统并发症:头痛、脑卒中,需做CT对症治疗;⑥局部血栓形成及周围血管栓塞:溶栓治疗、介入或外科手术;⑦过敏反应、心律失常、感染:对症治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