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周动脉疾病(peripheral arterial disease,PAD)是指冠状动脉以外的动脉血管发生了病变,其主要原因是动脉发生了粥样硬化。粥样硬化累及脑动脉、肾动脉、和肢体动脉等时,可使患者发生残疾,生活质量下降或日常生活不能自理,重者可导致死亡。本节重点介绍动脉粥样硬化累及主动脉及其分支导致的周围血管病。
【病因和发病机制】
动脉粥样硬化引起动脉管腔不同程度的狭窄和堵塞,使受阻动脉远端缺血、组织坏死,引起组织器官一系列的临床表现。如脑动脉的病变可导致脑组织供血不足而发生萎缩,严重者有智力减退甚至发生痴呆;肾动脉病灶导致的肾动脉供血不足可致肾血管性高血压,下肢动脉缺血时,患者会出现跛行等;锁骨下动脉缺血,会导致上肢无脉和(或)脑部供血不足。
动脉管腔狭窄或闭塞继发血栓形成时,血栓脱落会造成栓塞,如脑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继发血栓形成可导致脑梗死(软化),肾动脉血栓形成造成肾组织梗死。
严重的粥样斑块部位血管萎缩,局部形成动脉瘤。如主动脉病灶可形成主动脉瘤。脑动脉病灶可形成小动脉瘤,在血压突然升高时并发脑出血。
导致动脉粥样硬化的临床因素主要有:血脂异常、吸烟、高血压、糖尿病、早发冠心病史和年龄。代谢因素包括:高三酰甘油血症、凝血和纤溶功能异常、炎症反应、氧化应激、同型半胱氨酸和代谢综合征等。生活因素包括:导致动脉粥样硬化性饮食、超重和肥胖、缺乏运动、心理社会因素、遗传影响、性别等。
【临床表现】
1.肢体动脉缺血 下肢动脉发生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概率高于上肢动脉。
(1)下肢动脉缺血的早期表现为患肢麻木,运动后易疲劳。局部皮肤温度较对侧偏凉。随着动脉管腔狭窄的加重,患者可出现间歇性跛行,是一种特征性的运动障碍。表现为运动(行走)时局部疼痛,停止运动(行走)即可缓解,再次运动(行走)疼痛可反复出现。为狭窄的血管腔内血流不能满足运动肌群的灌注需求所致。随着动脉管腔狭窄的进一步加重,患者会在静息状态下感到下肢局部疼痛、麻木、感觉异常,部分患者会出现夜间加重的静息痛。下肢动脉管腔完全堵塞而无法代偿时,可引起坏疽。
(2)上肢缺血多以上肢乏力、桡动脉搏动消失、双上肢血压明显不等为就诊原因。可伴有上肢皮肤温凉、上肢麻木、活动后上肢易疲劳等症状。如合并锁骨下动脉窃血,可有头晕、耳鸣、视力下降等症状。
2.肾动脉缺血 肾动脉狭窄可引起肾性高血压,患者可有头痛、头晕、视力减退等表现。患者血压升高进程较急骤,药物难以控制。肾区可闻及血管杂音。
3.腹主动脉瘤 动脉粥样硬化侵袭使动脉形成动脉瘤,腹主动脉瘤较常见。
腹主动脉瘤多为查体发现的腹部搏动性肿物,部分患者会有脐周及中上腹部的胀痛不适。由于动脉瘤瘤体的压迫或破裂会引起相关部位的疼痛、出血。粥样硬化斑块继发血栓形成,血栓脱落会引起斑块远端栓塞。如肠系膜动脉栓塞,病人会出现剧烈腹痛、腹胀。如肠壁组织缺血梗死引起便血和麻痹性肠梗阻。腹主动脉瘤的急性破裂可导致失血性休克。
【辅助检查】
1.多普勒血管超声 通过描记动脉搏动血流的波形协助诊断。肢体动脉缺血时可通过描记动脉波形、测定肢体各部位的节段收缩压及计算踝/臂指数,判断下肢缺血程度。
2.血管彩色超声 通过探查动脉管径、管壁和粥样斑块大小帮助诊断。
3.血管造影 通过动脉插管注入造影剂,确认病变的部位、范围。为进一步的治疗方案提供依据。因腹主动脉瘤内常有血栓形成,故在一定条件下选择使用。
4.磁共振血流成像(MRA) 特异性和敏感性优于其他无创检查,精确性高。尤其适用于慢性肾功能不全,不能耐受造影剂的患者。
5.CT血管成像(CTA) 特异性和敏感性接近动脉造影,在血管疾病的诊断上应用较广泛。
6.肾图、超声波和肾显像、排泄性尿路造影、血浆肾素活性测定、肉丙素药物试验可协助肾动脉狭窄的诊断。
7.腹部X线片 肿块较大、钙化明显时可辅助腹主动脉瘤的诊断。
【治疗原则】
1.二级预防和药物治疗
(1)控制动脉硬化的危险因素:戒烟、饮食结构调整、降低血压、控制血糖、增加运动、控制体重。
(2)肢体动脉闭塞患者应使用抗凝血、扩血管药物,根据疼痛程度使用镇痛药物。常用药物有:阿司匹林、硫酸氢氯吡格雷、华法林、低分子肝素、前列地尔等。
(3)腹主动脉瘤患者避免瘤体破裂。主要应注意:①控制血压,避免血压值的剧烈波动;②限制活动,避免腹部受到外力挤压;③控制情绪;④防止便秘;⑤减少导致腹压骤然增高的因素,如剧烈咳嗽等。
2.介入治疗 是局限性动脉狭窄的首选方法。锁骨下动脉狭窄、肾动脉等介入治疗技术已广泛应用于临床。方法为将造影导管送入狭窄部位,通过造影了解狭窄有关的信息后,沿指引导丝送入球囊导管,通过高压球囊的挤压作用在狭窄部位进行球囊扩张。扩张后如残余狭窄高于预期,则放置血管内支架。腹主动脉瘤则需行腔内隔绝术。
3.手术治疗 下肢动脉闭塞有严重的间歇跛行、静息痛、缺血性坏疽及长期不愈合的缺血性溃疡,应考虑血管重建,以挽救肢体。常见手术方式:动脉内膜剥脱术、人工血管旁路移植术或自体静脉旁路移植术、静脉动脉化。
肾动脉病变常见手术包括:肾动脉病变内膜剥脱术、肾动脉狭窄段切除吻合术、血管壁成形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脾肾动脉吻合术、自体肾移植。
腹主动脉瘤手术方法是切除肾动脉瘤的同时,进行人工血管重建腹主动脉。
【护理】
1.评估
(1)健康史及相关因素
①一般情况:病人的年龄、性别、职业、婚姻状况、营养。
②疼痛与运动:疼痛的部位、性质、程度、发作的诱因和持续时间,有无麻木、肢冷、针刺感,有无运动后肢体疲乏,有无间歇跛行及静息痛。了解跛行距离和跛行时间。静息痛有无夜间加重。
③既往史:a.吸烟史,应详细询问烟龄,每日吸烟量;b.生活史:应是否长期在湿冷的环境中工作或生活;c.感染和外伤史。
(2)查体:①观察患者四肢皮肤颜色、温度、弹性,有无肌肉萎缩、坏疽、溃疡和感染并详细记录;②触摸双侧肱动脉、桡动脉、双侧胫后动脉、足背动脉搏动;③测量四肢血压并记录;④测量跛行距离和跛行时间;⑤肾动脉粥样狭窄患者听诊肾区有无血管杂音;⑥了解患者心理,家庭成员是否能给予足够支持。
(3)辅助检查:影像学提示动脉闭塞的部位、范围、性质、程度和侧支循环。
2.护理要点及措施
(1)饮食护理:控制饮食,给予清淡,易消化、低脂饮食。禁止酗酒,绝对禁烟。
(2)皮肤护理:①注意观察患肢的肤色及温差、远端动脉搏动情况,保持足部清洁干燥,避免足部受伤,注意肢体保温,禁止局部热敷或冷敷。未明确患肢局部无血栓形成时,不建议局部按摩,避免挤压患肢的按摩动作。②有坏疽或溃疡时,应制动。抬高患肢30°~50°密切观察溃疡伤口有无异味、创面有无出血及分泌物。保持伤口清洁干燥,及时清除坏死组织及分泌物,局部换药,1次/日。也可用过氧化氢溶液、生理盐水依次清洗,应用祛腐药及生肌药,必要时切开引流。注意伤口包扎不能过紧,避免软组织损伤。如发生干性坏疽,应每日换药时评估伤口,仔细修剪干痂,减少创面棱角,减少坏死物质吸收。
(3)活动与休息:及时消除患肢疼痛,因疼痛不能入睡或不思饮食,应选择药物镇痛。加强肢体活动,促进侧支循环。根据患者运动能力,以运动后无疼痛感觉为标准,指导合理运动。避免因疼痛引起的畏惧运动情绪。如怀疑合并局部血栓形成,则不宜增加患肢运动。
(4)一般护理:①合并糖尿病者,严格控制血糖,维持在5~8mmol/L。需要行截肢手术的患者,术前空腹血糖应控制在<6.7mmol/L,术后血糖应控制在<10mmol/L。②积极控制血压,避免血压波动。③消除患者紧张情绪,促进患者积极配合治疗。④老年患者,合并有高血压、冠心病等疾病者,应警惕伴发的心脑血管意外。做好相应的观察护理。
(5)预防感染:控制局部及全身感染,预防合并全身感染。
(6)行介入术治疗或人工血管旁路移植术者,按相关术后护理常规护理(参见第5章第二节相关内容)。重点是严密观察生命体征,预防再灌注损伤。及时发现患肢疼痛、非凹陷性水肿、关节僵硬等。严密观察术口渗血情况。注意观察远端动脉搏动恢复及肢体温度的变化,同时应注意观察患肢疼痛、肤色、感觉平面、足趾、距小腿关节活动等情况。及时发现下肢动脉旁路移植术后早期血栓形成等并发症的发生。
3.健康教育
(1)指导患者坚持遵医嘱服药,不能随意停用或漏服。嘱患者如服用华法林,定期复查凝血功能,以调整华法林的剂量。
(2)嘱患者坚持进低脂、清淡饮食,禁烟,减轻血液黏滞度。
(3)加强身体锻炼,加速周围循环的血液流动,减少血栓的形成。
(4)防止坏疽肢体再损伤。教会患者选择正确体位,避免局部感染避免双膝交叠动作,加强患肢保暖,避免受凉,选择平底软布鞋、软布棉袜,勤换鞋袜,预防真菌感染。
(5)指导患者增强自我防护意识,如服用抗凝血药物则更应防止跌碰伤、摔伤,刷牙时用软毛刷,动作轻柔。不要抠鼻,减少黏膜受损。若有牙龈出血、鼻出血、便血、女病人月经量过多等情况,应及时到医院复诊。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