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核性脑膜炎是由结核杆菌引起的脑膜炎非化脓性炎症。常继发于粟粒性结核或其他脏器结核病变。既往以小儿多见,常为肺原发综合征血源播散的结果,或全身粟粒性结核的一部分。成年人发病率占50%以上,以青年发病率较高,但也可见于老年人。除肺结核外,骨骼关节结核和泌尿生殖系统结核常是血源播散的根源。
【常见病因】
结核杆菌侵入淋巴系统进入局部淋巴结,因菌血症经血行播散进入脑膜和脑实质,包括室管膜下等部位,并在此复制。当宿主免疫功能降低或因年老,病灶内的结核菌激活而破入蛛网膜下腔,随脑脊液播散,历时数天至数周即可引起结核性脑膜炎。
【临床表现】
1.临床症状
(1)急性或亚急性起病,由于疾病的慢性过程使病程持续时间较长。发热、头痛、呕吐及脑膜刺激征是一组结核性脑膜炎早期最常见的临床表现,通常持续1~2周。查体可有颈强直及Kernig征。
(2)颅内压增高:在早期由于脑膜、脉络丛和室管膜炎性反应,脑脊液生成增多,蛛网膜颗粒吸收下降,形成交通性脑积水,颅内压多为轻、中度增高,晚期蛛网膜、脉络丛粘连,呈完全或不完全性梗阻性脑积水,颅内压多明显增高,表现头痛、呕吐和视盘水肿。严重时出现去脑强直发作或去皮质状态。
(3)如早期未能及时恰当治疗,发病4~8周时常发现脑实质损害的症状:①精神症状,如萎靡、淡漠、谵妄或妄想。②部分性、全身性性发作或癫
持续状态。③嗜睡、昏迷等意识障碍。④肢体瘫痪:分两型,卒中样瘫痪多因结核性动脉炎所致,出现偏瘫、交叉瘫、四肢瘫和截瘫等;慢性瘫痪的临床表现类似肿瘤,由结核瘤或脑脊髓蛛膜炎引起。
(4)脑神经损害较常见,颅底炎性渗出物的刺激、粘连、压迫可导致脑神经损害,以动眼、展神经、面神经和视神经最易受累,表现为视力减退、复视和面神经麻痹等。
(5)老年人结核性脑膜炎特点是头痛、呕吐较少,颅内压增高的发生率低,约50%患者脑脊液改变不典型,但在动脉硬化基础上发生结核性动脉内膜炎而引起脑梗死的较多。
2.体征 体温多在38℃,并发粟粒性结核者体温可达40℃。多向暗处侧卧(羞明),皮肤划痕反应多数过敏。小儿前囟隆起。早期瞳孔因畏光缩小,晚期则扩大而固定,对光反应迟钝甚至消失。可出现视神经麻痹,眼睑下垂、复视。绝大多数病人颈项强直,病理性神经反射阳性,生理性神经反射减弱或消失。
【辅助检查】
1.实验室检查
(1)血白细胞多正常或轻度升高,血沉轻中度增快,OT试验多为阳性。
(2)脑脊液:压力增高,200mmH2O以上。外观清亮或稍浑浊,或呈磨玻璃样。常规示细胞数升高,一般在(0.03~0.5)×109/L,潘氏试验阳性。生化示蛋白增高,一般为1~3g/L。葡萄糖明显降低,氯化物下降。
(3)免疫球蛋白的测定:IgG、IgA、IgM均升高,IgG尤为明显。
(4)结核菌DNA检测:可用PCR检出,可快速诊断,为结核性脑膜炎早期诊断提供了证据。
2.影像学检查
(1)头颅CT、MRI检查:脑底池、侧裂池平扫病变呈高或略高密度,边界模糊不清,可伴有脑梗死、脑积水。晚期脑池内可形成钙化灶。增强扫描病变明显强化。
(2)X线检查:肺部X线检查如发现原发综合征,活动性结核、特别是粟粒性结核,有助于结核性脑膜炎的诊断。
3.眼底检查 在视网膜上可有结核结节。视盘水肿可确定有颅内高压。
【治疗原则】
1.治疗原则是尽早治疗、联合用药、剂量够、疗程足,同时积极治疗并发症。目前认为异烟肼、利福平、吡嗪酰胺或乙胺丁醇、链霉素是治疗结核性脑膜炎最有效的联合用药方案。应至少选择3种药物联合治疗,常用的有异烟肼、利福平和吡嗪酰胺。应用异烟肼治疗时应注意保肝治疗,防止肝损害。
2.对病情严重、颅内压增高或已有脑疝形成、椎管阻塞、抗结核治疗后病情加重及合并结核瘤者,宜加用糖皮质激素治疗。
3.颅内压增高可选用渗透性利尿药,如20%甘露醇、甘油果糖或甘油盐水等,同时需及时补充丢失的液体和电解质,保护肾和监测血浆渗透压。
4.本病的预后与病情的严重程度、入院时有无意识障碍、抗结核治疗的早晚及患者的年龄有关。
【护理】
1.评估
(1)病史评估:多数病人有感染结核的病史或有结核病的密切接触史。
(2)症状评估:常有10~20天的前驱症状,如精神不振、全身无力、食欲缺乏、情绪不安、易激动、低热、恶心、呕吐、便秘等。逐渐发生嗜睡、头痛加剧,并有喷射性呕吐、颈项强直等颅内压增高和脑膜刺激征。神志不清,逐渐进入昏迷。
(3)体征评估:体温多在38℃,并发粟粒性结核者体温可达40℃。多向暗处侧卧(羞明),皮肤划痕反应多数过敏。小儿前囟隆起。早期瞳孔因畏光缩小,晚期则扩大而固定,对光反应迟钝甚至消失。可出现视神经麻痹,眼睑下垂、复视。绝大多数病人颈项强直,病理性神经反射阳性。
(4)身心状况评估:患者的精神意识状况;对疾病的认识及接受程度;来自家庭、社会的支持程度;患者的经济承受能力等。
2.护理要点及措施
(1)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及时处理脑疝前驱症状,是挽救患者生命的基础。
①意识的观察:意识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外在表现,它能准确反映大脑的功能状态。如出现烦躁不安、嗜睡、双目凝视、感觉过敏、脑膜刺激征等,应及时通知医师做相应处理。
②瞳孔的观察:主要观察瞳孔是否等大等圆、对光反射是否灵敏等。如瞳孔出现忽大忽小且对光反射迟钝或消失,并伴有意识障碍加深等,则提示有脑疝形成,应通知医师积极抢救治疗。
③体温、脉搏、呼吸、血压的观察:发热患者应按时测量体温,并观察热型做好记录。轻型患者脉搏、呼吸、血压多无变化或有轻度改变;对重型的结核性脑膜炎患者,如测得血压升高,出现恶心、呕吐、脉搏增快、呼吸深慢,则提示颅内压升高,应积极配合医师进行脱水降颅内压处理,防止脑疝的发生。
④颅内压增高的观察:观察头痛增减情况,有无喷射性呕吐、颈项强直等颅内压增高和脑膜刺激征。
(2)针对体温高积极有效降温,可以使患者舒适及降低机体消耗,参见第26章第四节中枢性高热护理。
(3)定时评估患者的意识状况,以便及时修订护理计划。
①安全护理:意识障碍或嗜睡者,应使其头偏向一侧,避免呕吐物吸入造成吸入性肺炎。卧位要适当,抬高头部15°~30°,有利于颅内静脉回流,从而减轻脑充血,降低颅内压。
②控制惊厥:一旦出现惊厥或抽搐应注意如下几点。a.患者取仰卧位,头偏向一侧,松解衣服领口,如有义齿应取下,清除口咽分泌物,以保持呼吸道通畅。b.吸氧:氧流量每分钟应4~5L,以改善脑缺氧。c.用缠有纱布的开口器或压舌板置于患者上下臼齿之间,防止咬伤舌头。d.注意患者安全,防止坠床,必要时使用床档或约束带约束。e.遵医嘱使用止惊药物,注意此类药物的呼吸抑制作用。f.保持床单清洁、整齐,避免危险或可致伤害之物。g.昏迷患者应注意有无尿潴留,及时给予排尿,以防止患者躁动。
③密切观察,随时发现病情变化。
④做好基础护理,预防并发症:按昏迷患者护理常规做好各项基础护理,预防泌尿系统感染、口腔感染、肌肉萎缩等。
(4)患者头痛为颅内压增高所致,预防颅内压增高是关键,参见第26章第二节颅高压护理。
(5)患者生活不能自理,满足患者的生活需要是基础,参见第25章第一节神经内科疾病一般护理常规。
(6)患者长期卧床,营养不良,极易发生压疮,应做好皮肤护理,参见第26章第七节压疮护理。
(7)发热,病程长,卧床时间长均导致患者营养差,应根据患者每日消耗,制订护理计划。①评估患者进食及营养状态,制订全面的饮食营养摄入计划。②对昏迷不能吞咽者,可鼻饲和由静脉补液,维持水、电解质平衡。
3.健康教育
(1)要有长期治疗的思想准备,坚持全程、合理用药。
(2)做好病情及药物不良反应的观察,定期门诊复查。
(3)为患者制定良好的生活制度,保证休息时间,适当地进行户外活动。注意饮食,供给充足的营养。
(4)避免继续与开放性结核病人接触,以防重复感染。积极预防治疗各种急性传染病,防止疾病复发。
(5)留有后遗症的患者,应对瘫痪肢体进行理疗、被动活动等功能锻炼,防止肌肉挛缩。对失语和智力低下者,应进行语言训练和适当教育。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