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患者腰椎穿刺术后护理诊断

患者腰椎穿刺术后护理诊断

时间:2023-04-3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用于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等疾病的诊断、鉴别诊断、疗效和预后的判断;测定颅内压力;了解蛛网膜下腔有无梗阻;检查脑脊液成分;椎管内注射药物等。4.铺无菌巾后,用2%的利多卡因在穿刺点局部做皮内和皮下麻醉。刺入韧带时可感受到一定的阻力,当阻力突然减低提示进入蛛网膜下腔,拔出针芯,脑脊液流出。嘱患者禁沐浴3日,避免污染穿刺处。

用于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等疾病的诊断、鉴别诊断、疗效和预后的判断;测定颅内压力;了解蛛网膜下腔有无梗阻;检查脑脊液成分;椎管内注射药物等。

【适应证】

1.中枢神经系统炎性病变,包括各种原因引起的脑膜炎和脑炎。

2.临床怀疑蛛网膜下腔出血而头颅CT尚不能证实时或与脑膜炎等疾病鉴别有困难时。

3.中枢神经系统血管炎、脱髓鞘疾病及颅内转移瘤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4.脊髓病变和多发神经根病变的诊断及鉴别诊断。

5.脊髓造影和鞘内药物治疗等。

6.怀疑颅内压异常。

【禁忌证】

1.颅内压升高伴有明显的视盘水肿者和怀疑颅后窝肿瘤者。

2.穿刺部位有化脓性感染灶或脊椎结核者、脊髓压迫症的脊髓功能已处于即将丧失的患者。

3.血液系统疾病,有出血倾向者,使用肝素等药物导致的出血倾向者。

4.开放性颅脑损伤等。

5.脑脊液外漏。

【检查(治疗)前准备】

1.术前检查出、凝血时间及血小板计数。

2.做好解释工作,消除病人顾虑,嘱病人排空大小便。签署知情同意书。

3.病人取侧卧位,躯体及下肢向前弯曲,使腰椎后凸。

【操作方法】

1.卧位。患者通常左侧卧位,屈颈抱膝,尽量使脊柱前屈,利于拉开椎间隙。背部要与检查床垂直,脊柱与床平行。

2.选择穿刺部位。沿双侧髂嵴最高点做一连线,与脊柱中线相交处为第4腰椎棘突,然后选择第4、5腰椎间隙进针,也可以选择第3、4腰椎间隙或第5腰椎与骶骨间隙。

3.消毒皮肤。

4.铺无菌巾后,用2%的利多卡因在穿刺点局部做皮内和皮下麻醉。针头刺入韧带后,回吸无血液,边退针边推注麻醉剂。

5.操作者用左手固定穿刺部位皮肤,右手持腰椎穿刺针,针头斜面向上刺入皮下后,针头略向头部倾斜,缓慢进针。刺入韧带时可感受到一定的阻力,当阻力突然减低提示进入蛛网膜下腔,拔出针芯,脑脊液流出。

6.测颅压时嘱咐病人放松,并缓慢将双下肢伸直。

7.留取脑脊液送检。

8.穿刺外用敷料覆盖,并按压数分钟。

【操作配合】

1.协助操作者消毒。

2.协助操作者打各种无菌包,暴露无菌物品,方便操作者取用。

3.协助操作者留取GSF标本,并及时送检。

4.协助患者取平卧位。

5.将呼叫器交给病人,方便随时与医护人员联系。

【护理措施】

1.术前向患者详细介绍腰椎穿刺术的目的和操作过程,减轻患者的恐惧与不安,取得其合作,并减少人员流动。

2.为防止出现脑疝并发症,如颅内压高者必须腰穿才能明确诊断时,一定遵医嘱在穿刺前先用脱水药。

3.严格遵守无菌原则。

4.术后为防止并发症采取以下措施:①头痛,通常是CSF放出过多造成颅内压减低,牵拉三叉神经感觉支支配的脑膜及血管组织所致,故术后嘱患者去枕平卧4~6小时(高颅压者可不去枕),鼓励患者大量饮水,必要时遵医嘱静脉输入生理盐水。②出血,通常量少。一般不引起明显的临床症状,需多观察。③感染,少见。嘱患者禁沐浴3日,避免污染穿刺处。

【注意事项】

1.合适的体位是腰椎穿成败的关键,故应协助患者尽最大能力取良好体位。

2.嘱病人多饮水,有腰痛或局部不适者多卧床休息。

3.腰穿后注意观察病人排尿情况及原发病有无加重。

4.颅内压过高的患者放脑脊液时应缓慢,防止脑疝发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