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内暴发感染传播方式有共同来源、带菌者传播、交叉感染、空气传播或其他方式。
(一)基本概念
1.医院内暴发感染 是指在医疗机构或其科室的病人中,短时间内发生3例以上同种同源感染病例的现象。
2.疑似医院内暴发感染 是指在医疗机构或其科室的病人中,短时间内出现3例以上临床症候群相似、怀疑有共同感染源的感染病例;或者3例以上怀疑有共同感染源或感染途径的感染病例现象。
(二)上报管理制度
医疗机构或科室病人出现医院内暴发感染时,科室负责人及感染管理部门负责人应及时向院领导及上级主管部门报告,同时要启动应急预防预案。国家卫生部颁布的《医院感染管理办法》和《医院内暴发感染报告及处置管理规范》中规定如下。
(1)医院发现以下情形时,应当于12小时内向所在地县级卫生行政部门报告,并同时向所在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①5例以上疑似医院内暴发感染;②3例以上医院内暴发感染。
(2)省级卫生行政部门接到报告后组织专家进行调查,确认发生以下情形的,应当于24小时内上报至卫生部。①5例以上医院内暴发感染;②由于医院内暴发感染直接导致病人死亡;③由于医院内暴发感染导致3人以上人身损害后果。
(3)医院发生以下情形时,应当按照《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管理工作规范(试行)》的要求,在2小时内向所在地县级卫生行政部门报告,并同时向所在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所在地的县级卫生行政部门确认后,应当在2小时内逐级上报至省级卫生行政部门。省级卫生行政部门进行调查,确认发生以下情形的,应当在2小时内上报至卫生部。①10例以上的医院内暴发感染;②发生特殊病原体或者新发病原体的医院感染;③可能造成重大公共影响或者严重后果的医院感染。
(4)医疗机构发生的医院感染属于法定传染病的,应当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和《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的规定进行报告和处理。
(5)医疗机构在向上级卫生部门报告感染事件时,内容要涉及医院内暴发感染发生的时间和地点、感染初步诊断、累计感染人数、感染者目前健康状况、感染者主要临床症候群、疑似或者确认病原体、感染源、感染途径及事件原因分析、相关危险因素主要检测结果、采取的控制措施、事件结果及下一步整改工作情况等。
(6)先采取口头报告事件大致情况及处理措施,随后针对事件的起因及发展过程及目前控制现状进行详细的说明,以书面报告形式上报上级部门,如事件调查清楚或有效处置后,应在1周内进行补充和订正。
(三)处置管理
发生医院内暴发感染事件时,及早采取有效的控制措施是十分必要的。在事件发生最早期,积极进行流行病学调查,核实感染病例,明确传播途径后,才有可能制定行之有效的预防控制措施。
1.早期识别 主要方法如下。
(1)医院感染发生率监测是最直接的方法,当感染专职人员发现医院感染率在短时间内明显上升或与上月或去年同期比较有显著增多现象,要提高警惕,如医院感染在某一病区出现聚集现象时,很可能存在医院感染的暴发,感染专职人员应及时进行相关调查。
(2)临床医务人员在日常诊疗、护理工作中发现病区内出现感染病例增多现象,要考虑是否有感染暴发的可能,及时向科主任及医院感染管理部门汇报,配合相关调查工作。
(3)临床微生物实验室在病原体培养、分离的工作中如发现某种感染的病原体增多或分离到特殊的病原体或分离到新病原体,要及时报告送检科室及医院感染管理部门,提高预警意识,同时要注意筛查标本污染带来的假象,造成某一病原体明显增多,误认为是感染暴发的原因。日常工作中要结合临床表现综合考虑,如临床表现与实验室结果不符,则应考虑是污染所致。
2.医院内调查 对怀疑患有医院感染的病例进行确诊,其依据主要是临床资料、实验室检查和流行病学信息。
(1)感染管理部门接到报告后,首先要明确感染病人及疑似感染病人,主要依据病人临床资料、实验室各项检查和流行病学调查数据等,感染专职人员要通过分析以上资料做出明确判断。
(2)感染专职人员到感染发生的科室或部门进行现场调查,详细了解感染发生的例数、首发时间、病区分布,病人疾病种类及病人基本个人信息等,以此来查明感染的性质、发生的范围、程度和可能的原因。
(3)现场调查包括病人的一般资料,感染发生的情况,病人的地区分布,手术病人应详细记录手术间号、手术时间、是否为接台手术、手术者及麻醉师、所用手术器械的情况等,病人接受的各类侵入性操作,使用抗菌药物情况及局部用药等。
(4)临床微生物实验室人员及时进行标本采集,标本包括采集医院感染病例标本、可疑感染源标本和感染媒介物标本。感染专职人员可对医务人员手、各种诊疗器械、一次性使用无菌医疗用品及各种与病人密切接触的可疑生活用品等进行采样。对分离到的病原体进行鉴定和药敏试验,并进一步做同源性分析。
(5)应调查医院内暴发感染期间同期住院的病人数,以计算罹患率。此类感染以往同期发生情况,其他科室类似感染的发生情况等。
3.防控措施
(1)加强对感染病人和疑似病人的隔离防护工作,在采取积极治疗措施的同时,将重症感染病人与普通病人分区并进行隔离标识,及时排除确诊或疑似病人,以防止发生交叉感染。
(2)对发生感染的病区及部门使用的各类医疗用品的灭菌、环境物品的清洁消毒、医务人员的无菌操作和手卫生、一次性使用无菌医疗用品的管理、消毒药械等环节严格管控,防止感染的再发和蔓延。
(3)对抵抗力低下的人群可采取保护性的隔离措施,条件允许情况下可对密切接触者实行预防接种。
(4)做好医务人员的个人防护工作,根据感染的种类、传播途径来采取相应的隔离防护措施。同时做好医疗废物的集中收集管理工作,对感染性废物正确分类、包装、正确转运,防止因医疗废物处理不当引发感染事件。
4.分析与总结
(1)明确暴发的性质:结合感染病例的临床症状和体征、流行病学资料、实验室检测等结果,与往年的感染情况进行比较分析,明确此次发病的性质,是散发还是暴发或流行。如发病率超过往年的2~3倍,即可确定为暴发或流行。
(2)明确感染源或病原体:结合以下几点进行判断。①传播媒介的性质,如食物和药物污染引起的流行暴发,感染源有可能存在于与共同媒介接触的人员中;②潜伏期的变化范围和流行高峰时间曲线,前者可以推测感染流行的发生时间,后者可以揭示其可能的潜伏期;③感染源传染性的确立,从所有发病病例的标本中检出或分离出的共同病原体及其血清类型,或药敏试验抗菌谱相同或基本相同,即可确定有无传染性。
(3)明确可能的传播途径:根据病原体的特征和发病症状和体征特点进行确定,也可以根据实验室检测结果进行确定。其基本依据是流行过程特征,可用该传播途径给予充分合理的解释,而其他途径不能进行合理解释,切断或控制此种传播途径,发病率明显下降,在媒介物质上应检出和发病病例相同的病原体等。
5.总结报告 报告的内容包括感染暴发的程度、范围和结果;调查的进展和感染控制的情况;人力、物力和财力等方面的支持,采取的应急措施,暴发控制措施的效果与事件的结局,处理事件过程中暴露出的薄弱环节和不足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