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检指征】 骨髓培养与血液培养的送检指征是基本一致的,临床常规血液感染有指征时以抽取血培养为主;当骨髓炎时或长期使用抗菌药物病人,抽取骨髓培养阳性率会远高于血培养。
病人出现以下临床表现,或同时具备以下几种临床表现时应采集血培养。
(1)发热(≥38℃)或低温(≤36℃)、寒战。
(2)白细胞增多:>10×109/L,特别有“核左移”时;粒细胞减少(成熟的多形核白细胞<1×109/L)。
(3)血小板减少,皮肤、黏膜出血。
(4)昏迷、多器官衰竭、血压降低、呼吸加快等。
(5)可疑新生儿败血症时,除发热或低温外,很少培养出细菌,应增加尿液和脑脊液培养。
(6)老年菌血症病人可能不发热或不低温,如伴有身体不适、肌痛或中风,可能是感染性心内膜炎,也应采取血培养。
【采集方法】 防止皮肤寄生菌或环境微生物引起的污染是血培养的关键问题,采血前严格执行消毒程序是十分重要的。
1.皮肤消毒 严格按以下三步法进行。
(1)75%乙醇擦拭静脉穿刺部位待30秒以上。
(2)用一根碘酊或聚维酮碘(碘伏)棉签消毒皮肤,1%~2%碘酊作用30秒或聚维酮碘作用60秒,从穿刺点向外以1.5~2cm直径画圈进行消毒。
(3)75%乙醇脱碘。
对碘过敏的病人只能用75%乙醇消毒,消毒60秒,待穿刺部位乙醇挥发干燥后穿刺采血。
2.培养瓶消毒
(1)用75%乙醇消毒血培养瓶橡皮塞子。
(2)乙醇作用60秒。
(3)在血液注入血培养瓶之前,用无菌纱布或棉签清除橡皮塞子表面剩余的乙醇,然后注入血液。
3.培养瓶接种 抽取血液后,不要换针头,直接注入血培养瓶中,轻轻颠倒混匀,以防血液凝固。如果同时做需氧和厌氧培养,应先将标本接种到厌氧瓶中,然后再注入需氧瓶,严格防止将空气注入厌氧瓶中。
【注意事项】
1.血培养采集时间和频率
(1)采血培养应尽量在抗菌药物使用之前,在24小时内采集2~3份血培养(1次静脉采血注入多个培养瓶中应视为单份血培养),每次2瓶。因为研究已证实,2~3份血培养足以检测所有的菌血症和真菌血症。
(2)入院前2周内接受抗菌药物治疗的病人,连续3天,每天采集2份,可选用能中和或吸附抗菌药物的培养基。
(3)对间歇性寒战或发热的病人,应在寒战或体温高峰到来之前0.5~1小时采集血液,或于寒战或发热后1小时采集。因为发热时血液中可能没有细菌。
(4)可疑为急性原发性菌血症、真菌血症、脑膜炎、骨髓炎、关节炎或肺炎的病人,应在不同部位采集2~3份血培养。
(5)不明原因发热,如隐性脓肿、伤寒热和波浪热,先采集2~3份血标本,24~36小时后估计体温升高之前,再采集2份以上。
(6)可疑为菌血症或真菌血症,但血培养持续阴性,应改变血培养方法,选择其他种类的培养瓶,如高渗培养瓶、中和抗生素培养瓶、结核菌培养瓶等,以获得罕见的或苛氧的微生物。
(7)可疑为细菌性心内膜炎,在1~2小时内多部位采集3份血标本,如果24小时阴性,再采取3份以上的血标本。
2.采血量
(1)成人:推荐每个血培养瓶应加的血量为5~10ml,血液和肉汤比为1∶5~10(体积∶体积)。
(2)儿童:因很难获得大量的血液,一般静脉采血1~5ml用于血培养。
(3)血液量太多或太少都不利于细菌的检出,血液的培养量每增加1ml,阳性率增加3%~5%。人体血液内包含各种抑制细菌生长的因子或抗生素,注入血液太多可能会抑制细菌的生长。
(4)骨髓采血量一般为1~2ml。
【标本保存】 含血样的培养瓶应立即送往实验室;如不能及时送检,应将其放在室温,切忌冰箱存放。因为某些苛氧菌可在冰箱温度中死亡,而使培养阳性率下降。在运往实验室的途中如果天气寒冷,应采取一定的保温措施。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