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幅员辽阔,寄生虫种类繁多,寄生虫病曾是严重影响人民身体健康的疾病。我国自20世纪50年代末,把血吸虫病、疟疾、丝虫病、黑热病和钩虫病列为我国重点防治的“五大寄生虫病”。50年代初期,我国疟疾的年发病人数逾3 000万;严重危害人畜健康的血吸虫病患者人数达1 190万;丝虫感染人数约3 099万;黑热病患者达53万;钩虫感染及钩虫病患者约2.5亿。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努力,我国的寄生虫病防治工作已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1958年我国基本消灭了黑热病;2006年中国成为世界上现有丝虫病流行的国家中,第一个实现消除丝虫病的国家;根据2006~2008年全国各县(市、区)的调查统计,在全国2 858个县(市、区)中,97.38%的县(市、区)连续3年的疟疾发病率已降至1/万以下或无当地感染病例;我国在2010~2020年消除疟疾行动计划中,提出到2020年全国实现消除疟疾的目标;2008年底,全国有血吸虫病流行的12个省市、区中,已有5个阻断传播,454个流行县(市)中有265个已阻断传播,97个控制传播;2005年公布的全国第二次寄生虫病调查结果与1990年第一次调查结果相比,蛔虫、钩虫、鞭虫等土源性线虫感染率下降了63.65%,推算感染人数比1990年的感染人数减少了4.07亿人。
然而,我国寄生虫病防治形势依然严峻。有些寄生虫病的防治虽已取得显著成绩,但疫情不稳定,局部地区有反复。如抗药性恶性疟不断扩散;血吸虫病在部分地区疫情有所回升,钉螺面积扩大;黑热病新病例每年均有报道;肠道线虫病、带绦虫病和囊虫病、包虫病、旋毛虫病、肝吸虫病、肺吸虫病和弓形虫病等在全国或局部地区感染严重,不但严重威胁人民的身体健康,而且给广大群众的生产生活和经济发展造成严重损失。近年我国在全国范围内的寄生虫感染调查发现,人体寄生虫有229种,其中线虫35种,吸虫47种,绦虫16种,原虫41种,其他寄生动物90种。2005年公布的第二次全国人体重要寄生虫病现状调查结果显示,我国蠕虫总感染率为21.74%,其中土源性线虫感染率为19.56%。部分地区食源性寄生虫病发病情况明显上升,其中肝吸虫在人群中的感染率为2.4%,比1990年第一次全国调查的结果上升了75%。
卫生部于2005年5月公布了“全国人体重要寄生虫病现状调查报告”,并提出要制订全国重点寄生虫病防治的中、长期规划,将把对土源性线虫病的控制、食源性寄生虫病的预防和西部包虫病的防治作为重点领域,把对人民健康危害较大的钩虫病、肝吸虫病和包虫病作为重点防治的寄生虫病。2006年卫生部出台了2006~2015年全国重点寄生虫病防治规划,总目标是在2004年的基础上,到2010年,全国蠕虫感染率下降40%以上,2015年底下降60%以上,控制土源性线虫病、包虫病、肝吸虫病、带绦虫病和囊虫病等重点寄生虫病在局部地区的流行,减少重点地区黑热病新发病例的产生。2006年,卫生部在全国范围内选取成立了十个有代表性的寄生虫病综合防治示范区,目前取得的成绩明显,对以点带面,推动全国寄生虫病的防治,逐步探索形成我国特点的寄生虫病综合防治模式起到了积极作用。
(许郑林)
思考题
1.叙述寄生虫和宿主的种类。
2.寄生生活使寄生虫形态及生理方面发生了哪些适应性改变?
3.寄生虫对人体的危害有哪些?举例说明。
4.阐述寄生虫病的流行环节与防治原则。
5.说出寄生虫病的实验诊断方法主要包括哪些?其最可靠的确诊依据是什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