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在临床上发现,SVCS中有不少患者发病原因不明确,在上腔静脉及其主要分支的大静脉外未发现肿瘤或炎症压迫,而且既无心脏病、肺部疾病,也无外伤或静脉插管,因而我们将此类病变称为原发性SVCS。原发性SVCS是指由于不明原因的血管本身病变,造成上腔静脉和(或)其主要属支阻塞或狭窄,而出现的一系列临床症候群。
【病因】
原发性SVCS的病因目前尚不十分清楚,可能与静脉慢性炎症有关系。1981年,上海胸科医院外科顾恺时等报道了4例慢性静脉炎所致的SVCS;而此种慢性静脉炎与血栓性静脉炎不同;它主要由慢性感染等全身因素引起,是否有免疫因素,尚未发现这方面的证据。此种静脉炎主要发生在大静脉,有明显静脉回流障碍等,且有可能并发肺栓塞。慢性静脉炎与深静脉血栓形成全然不同,前者首先是炎症,破坏光滑的内膜,才可能并发血栓,而后者是因其他原因使血栓在局部形成,随之并发静脉炎,而且不是必须发生。
【病理】
慢性静脉炎的静脉壁全层均有病理改变,内膜上可见淋巴细胞、单核细胞浸润,还有少量嗜酸性粒细胞,整个内膜有纤维性增生,变厚;中膜平滑肌变薄,被结缔组织取代;外膜纤维组织增生,有时也会出现慢性炎症的表现,有淋巴细胞、单核细胞、嗜酸性粒细胞浸润,外膜增厚。整个管壁增厚,管腔变窄,管腔内有机化的血栓,而且血栓有再通现象。
【临床表现】
原发性SVCS的临床特点是:起病隐匿,病程长,多发于青壮年,老年人少见;且多见于男性,女性少见。临床表现主要是上腔静脉和(或)其主要属支梗阻,上半身静脉回流不畅所造成的症状、体征。患者常出现下列症状和体征。
1.颜面部、颈部及上肢轻重不等的水肿,部分患者开始时感觉衣领紧迫即颈部肿胀,继之胸壁、颜面及上肢出现进行性水肿,而且每日起床时最重,活动后减轻;以后可出现颈部、胸壁浅静脉曲张,且一旦出现此现象,患者有颈部肿胀减轻之感觉。
2.胸闷、气短,严重者可出现呼吸困难,端坐呼吸,甚至不能平卧入睡。
3.由于静脉压力增高,颈静脉怒张,伴发头晕、头痛,眼易疲劳、视物模糊,嗜睡,随着病情的发展,还会出现晕厥,球结膜水肿,甚至昏迷死亡。
4.有的患者可有听力减退,还有的出现面瘫(颈静脉孔处压力升高,压迫面神经所致)。
5.常伴有下腔静脉阻塞,出现一系列下腔静脉高压的表现,有的伴有肝门静脉高压的表现。
6.静脉压试验阳性。
7.Horner征较少见。
【诊断】
(一)胸部X线检查
如胸部X线平片、CT、及食管钡剂造影等可以进一步排除继发性SVCS;食管钡剂造影可以了解肝门静脉是否受累。
(二)血管的无创检查
1.超声心动图彩色多普勒血管检查 特别适用于由新鲜血栓者。①超声可了解上腔静脉、无名静脉、锁骨下静脉、颈内静脉管壁有无增厚,有无纤维性增生,管腔狭窄或阻塞的部位、程度,管腔内有无血栓形成。②声学造影,多从肘正中静脉注入一种特殊造影剂,可通过造影剂到达心脏时间了解阻塞情况,还可了解静脉腔内血栓形态、新旧、有无机化等,左右对照血流量可了解病变情况。
2.连续波多普勒血管检查仪 此项检查虽然无创伤,但有时可出现假阳性或假阴性,要注意鉴别。
3.放射性核素静脉造影 此方法对SVCS的诊断率较高,属微创检查方法,是一种比较有前途的方法。
(三)有创检查
主要为上腔静脉造影及数字减影(DSA),它是最重要的检查,其准确性最高。
(四)磁共振血流成像(MRA)
磁共振血流成像是近年来兴起的一种诊断血管疾病的方法,是一种无损伤检查技术,它主要通过选择血流信号来获得血管图像,无需插管或注入造影剂,无X线,安全可靠,是一种很有前途的检查方法。
(五)实验室检查
无特异性,患者血象不一定升高,红细胞沉降率也可正常,而免疫方面尚待进一步探讨。
【治疗】
原发性SVCS的治疗,与继发性SVCS有所不同。继发性SVCS时,其上腔静脉管壁本身在早期并无病变,而是受外来因素的压迫,或外来的刺激激发上腔静脉阻塞,只要这些因素得到及时解除,上腔静脉就有可能恢复通畅,因而有的患者只行上腔静脉外肿块切除即可解除阻塞;而且,有的继发性SVCS大多是可以预防的,如在静脉插管过程中注意抗凝血就能避免继发性血栓形成。原发性SVCS则是血管本身有病变,必须行病变血管的切除和人工血管的转流术,或单纯人工血管旁路移植术,或者应用血管内成形术,而且目前本病尚无法预防。所以,目前对原发性SVCS的治疗,除活动期要抗感染治疗外,手术则可能是唯一有效的方法。
(一)手术适应证
适用于所有能耐受手术的原发性SVCS患者。
(二)手术禁忌证
1.慢性静脉炎的活动期。
2.伴有其他重要脏器,如心、肺、肝、脑、肾等功能不全,不能耐受手术者。
3.伴有其他出血倾向的血液性疾病,不适合手术者。
(三)术前准备
原发性SVCS术前准备,基本同继发性SVCS,但要注意以下几点。
1.在其活动期,红细胞沉降率增快,可先消炎降红细胞沉降率治疗,待其正常或基本正常,方可手术。
2.为提高远期血管通畅率,可应用带外支持环的人工血管(如PTFE),以减少因人工血管受压而导致手术失败的可能。
3.为防止人工血管血栓形成,除术中、术后抗凝血;或行暂时性动静脉瘘,或术后应用四肢循环驱动器以提高血流速度外,还可应用经内皮细胞种植的人工血管,因而术前要做好制作内皮细胞的准备。
(四)麻醉
主要采用全身麻醉或硬膜外麻醉,也可用静脉复合麻醉。血管介入治疗则可应用局部麻醉。
(五)手术方式
由于此类患者的上腔静脉和(或)无名静脉大多都受炎症的影响,甚至颈内静脉也会受累,管腔多已闭塞或狭窄,已无法继续使用,因而手术转流的远心端一般在颈内静脉或无名静脉上,有的患者只能找到扩张的颈前浅静脉,这同继发性SVCS的手术不同。其手术方式也可分为经胸手术和不经胸手术两种;其中经胸手术中的无名静脉-右心房人工血管转流术、颈内静脉-右心房人工血管转流术和不经胸手术中的大隐静脉-颈内静脉转流术、颈内静脉-下腔静脉人工血管转流术的操作步骤与继发性SVCS手术相同,现将其他手术的方式分别介绍如下。
1.经胸手术方式 常用颈前浅静脉-右心房人工血管转流术。此术主要适用于上腔静脉、双侧无名静脉及双侧颈内静脉均已闭锁的患者。一般是在术前已发现双侧无名静脉已闭塞,而术中探查双侧颈内静脉也已闭塞时才行此手术;其操作步骤如下(以右侧为例)。
(1)显露颈前浅静脉及右心房:患者平卧,头稍向后仰,先行颈部切口,游离出颈前浅静脉,用套带缠绕备用;后行胸部正中切口,进入纵隔,切开心包,游离出右心房备用。
(2)旁路移植:先测量颈前浅静脉的压力,后用无创血管钳阻断其两端,在其中间做一长1.0~1.2cm的切口,用5-0Prolene缝线与人工血管的一端做连续外翻缝合,人工血管的另一端与右心房吻合,吻合完成后先放开静脉上的阻断钳,待排尽人工血管内的气体后在松开右心房的阻断钳,吻合完毕;检查胸腔内有无出血,彻底止血后,逐层关胸。
如果颈外静脉扩张明显,压力高也可应用,其手术方法同上。但上述手术难以远期通畅,不提倡使用。
2.不经胸手术方式 常用颈内静脉-股静脉人工血管转流术。此术适用于体弱不能接受开胸手术,且伴有大隐静脉血栓性静脉炎,或大隐静脉有曲张,或大隐静脉过细无法应用的患者。操作步骤如下(以右侧为例)。
(1)显露颈内静脉及股静脉:患者平卧,右侧稍垫高,行右颈部横切口及右腹股沟区纵切口,并在右侧胸腹壁上做一皮下隧道。在颈动脉鞘内颈总动脉的外侧找到颈内静脉,游离后用套带缠绕备用;在右腹股沟切口内,找到并游离出股静脉,用套带缠绕备用。
(2)用10/20mm直径的人工血管,上端与颈内静脉吻合,用5-0Prolene缝线连续缝合,下端经皮下隧道到右腹股沟区,与右股静脉吻合,注意要排尽人工血管内的气体。
如果颈内静脉闭塞,可应用颈外静脉或颈前浅静脉与股静脉行人工血管转流,方法同上。
颈静脉-大网膜静脉流转术:对于第Ⅴ型患者,即合并下腔静脉阻塞时,上述手术方式不起作用,1992年,汪忠镐首先报道采用颈静脉与大网膜静脉流转术,其方法是在进入腹腔后,将大网膜裁剪成条状,在腹胸壁外正中做一皮下隧道至颈部,使大网膜经其隧道至颈部,用大网膜静脉与颈内静脉或其属支,或颈外静脉,或颈前浅静脉吻合;使淤滞的血液经大网膜静脉回流到肝门静脉,最终回到心脏。但不适合下腔静脉阻塞平面位于肝静脉开口以上者。
血管介入治疗:1982年Rocchini及1985年Bensen先后应用带球囊导管行血管成形术治疗大血管转位术后的SVCS获得成功,标志着血管介入技术开始应用于上腔静脉梗阻。随后人们应用腔内血管技术,如经上肢肘正中静脉穿刺插管到上腔静脉系统行管腔的扩张+内支架、激光等使原狭窄或闭塞的血管通畅,笔者认为这种方法很快会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和不断地完善。
【并发症及防治】
基本同继发性SVCS,但要注意以下几点:此类患者有复发的可能,因而长期口服小剂量抗凝血药可能会有好处。
由于此类患者的静脉有慢性炎性改变,因而术后在加强抗生素应用的前提下,要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治疗一个时期,一般为3~6个月。
【预后】
本病预后较继发性SVCS更差,原因为血管本身出现病变,治疗效果较一般。
(肖荣冬 翁国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