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状动脉造影是位于心脏外膜的立体分布的冠状动脉在不同平面上投影。为了避免血管投影互相重叠,影响观察效果,防止遗漏某些偏心性病变的诊断,必须多体位投照。通常应包括较陡的左前斜位(LAO 45°~60°)和中度倾斜的右前斜位(RAO 30°)。现代的具有C形或U形臂的X线心血管造影机尚可在3个轴向转动,完成不同程度的头侧或足侧成立角投照。所谓头侧成角投照(cra-nial angulation)即影像增强器偏向患者头侧,X线从患者背后射进,向头偏斜。足部成角投照(caudalangulation)即影像增强器偏向患者足侧,X线从背部射进,向足部偏斜。不同体位适合于显示不同冠状动脉部位的病变。
(一)常规投照体位
1.左前斜位(LAO,45°~60°) 可清楚显示右冠状动脉及各分支,左冠状动脉前降支中、远段及对角支,但左冠状动脉主干投影缩短,回旋支与其分支重叠。
2.左侧位(LL) 可清楚显示前降支及其分支(间隔支及对角支)。
3.右前斜位(RAO,15°~45°) 为左、右冠状动脉常规投照体位,最适合观察回旋支及其分支,右冠状动脉及后降支,但在该位置上前降支与对角支常重叠,右冠状动脉的左心室后侧支常有重叠。
(二)成角投照
1.左前斜位头侧成角(10°~30°)投照 最适合观察左冠状动脉主干、前降支近段、左回旋支起始部及近段、对角支起始部以及右冠状动脉远段病变(可将后降支与左心室后侧支分开)。
2.左前斜位足侧成角(10°~25°)投照(即蜘蛛位) 对横位心者,左冠状动脉呈螺旋状向上分支,最适用于观察左冠状动脉主干、前降支和左回旋支起始部及前降支近段。
3.右前斜位头侧成角(15°~35°)投照 可将前降支与对角支较好分开。
4.右前斜位足侧成角(15°~25°)投照 最适用于观察左冠状动脉主干及左回旋支病变,并可将左冠状动脉各分支均较好地分开。
5.后前位(AP)头侧成角(10°~40°)投照 可清楚显示前降支各段(尤其中远段)及对角支,为前降支介入性治疗时常用的体位。对右冠状动脉远端可将后降支与左室后侧支分开。
6.后前位足侧成角(10°~30°)投照 最适用于观察左冠状主干及左回旋支和边缘支。因为心脏的位置及冠状动脉解剖而异,造影时投照体位必须个体化,以清楚显示病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