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间隔缺损(ASD)是最常见的先天性心脏病,约占先天性心脏病20%,男女比例为1∶2,且有家族遗传倾向。在房间隔的发育过程中,首先自心房的后顶部形成一嵴状突起,其向前下方向(心内膜垫方向)生长,形成第一房间隔,其与心内膜垫之间的孔道称为原发孔,若第一房间隔不能与心内膜垫融合,残留一缺损,称为原发孔型房间隔缺损(可分为单纯型、部分房室通道、完全房室通道、共同心房4种),在第一房间隔向前向下生长的过程中,其中部开始溶解吸收,形成一孔,称为继发孔,其形成后,在第一房间隔的右侧又开始发育一房间隔以遮盖此继发孔,称为第二房间隔,第二房间隔从前上方向下腔静脉方向发展,最终完全遮盖继发孔,此时两房间隔没有融合而形成一“错搭”间隙,称为卵圆孔,较软的第一房间隔形成一活瓣,称为卵圆瓣。在胚胎时期,血流从压力较高的右心房经卵圆瓣进入左心房。出生后,因左心房压力高于右心房,卵圆瓣就紧贴于第二房间隔,卵圆孔逐渐关闭。若1年内卵圆孔未能闭合,则称为卵圆孔未闭(PFO)。在发育过程中,若继发孔吸收过多或第二房间隔发育过短,使继发孔不能完全闭合,便形成继发孔型房间隔缺损。据继发孔型房间隔缺损的部位可分为中央型、上腔型、下腔型、混合型,其中中央型最常见,占全部房间隔缺损的80%以上。
房间隔缺损由于左心房压力高于右心房,形成左向右的分流,右心负荷加重,出现右心房、右心室增大(若病史较长,左心房亦可增大),由于肺血增多,可出现功能性肺动脉高压,若继续发展,可进展为器质性肺动脉高压,右心系统压力随之持续增高直至超过左心压力,使原来的左向右的分流逆转为右向左分流而出现青紫。
房缺损最典型的体征为肺动脉瓣区第二心音亢进并固定性分裂,并可闻及收缩期杂音,此杂音并非由于血流通过缺损所产生(因两心房之间压差较小,通过缺损的血流流速较慢,不能产生明显杂音),而是由于大量的血液经过正常肺动脉瓣,致其相对性狭窄所致。
【适应证】
1.年龄通常≥3岁,体重≥5kg。
2.直径≥5mm,伴右心容量负荷增加,≤36mm的继发孔型(Ⅱ孔型)左向右分流ASD;
缺损边缘至冠状静脉窦,上、下腔静脉及肺静脉的距离≥5mm,至房室瓣≥7mm(心脏超声大动脉短轴切面主动脉侧缘可短或无)。
3.房间隔的直径大于所选用封堵器左房侧的直径。
4.不并发必须外科手术的其他心脏畸形。
5.外科术后残余分流。
【禁忌证】
1.原发孔型ASD。
2.继发孔型ASD伴下列情况。
(1)伴有需要心外科手术矫正的其他先天性心脏畸形(如肺静脉异位引流等)。
(2)静脉窦型ASD。
(3)解剖条件不合适。
(4)重度肺动脉高压,已存在明显右向左分流为绝对禁忌证。
3.不能耐受常规心导管检查的全身因素,如下腔静脉或盆腔静脉血栓导致静脉完全闭塞、局部或全身性感染、心内血栓等。
【术前经胸超声检查】 目前国内大多利用经胸超声心动图来选择病例,测量ASD大小选择封堵器及封堵术中检测,而省略了经食管超声以及术中球囊测量ASD大小,故术前经胸超声心动图尤为重要。术前最好由有经验的超声医师操作,术者亲自阅读超声图像(不能仅阅读超声报告),于大动脉短轴切面、胸骨旁四腔心切面、心尖四腔心切面、剑下两房心切面、剑下腔静脉长轴切面等多切面测量ASD大小,了解边缘长短、硬度,测量房间隔总长,了解缺损是一孔还是多孔,有无并发房间隔膨出瘤,有无并发其他畸形如肺静脉异位引流、PDA及VSD等,选择合适的封堵器。一般按测量的ASD最大直径加4~6mm,若边缘为软边,且较短,可直接剔除,若较长,可适度减除。若缺损偏大,边缘较软或长度略有不足,直径还可适当增加。选择的封堵器的左心房直径尽可能≤或轻度大于房间隔总长,若过大则封堵器不能充分展开,或影响房室瓣闭合。
【术中操作】
1.局部或全麻下穿刺右股静脉,置入鞘管,经鞘管推注肝素100U/kg。
2.经鞘管送入右心导管及J型导丝至上腔静脉,交换加硬导丝(也可直接经鞘管送入加硬导丝至上腔静脉)。
3.循加硬导丝送入输送系统(按产品说明据所选的封堵器大小来选择,若为成年人,可选稍大一号,一则推送回收封堵器更轻松,二则若需换用大号封堵器不用更换输送系统),至扩张管到达右心房中部,固定扩张管及导丝,推送输送鞘管至右房中部,撤出扩张管及导丝。
4.据术前心脏超声选择封堵器,将其用生理盐水浸湿后与输送钢缆旋接,后回拉将其收于负载导管中,此过程于送入输送系统前完成。当扩张管及导丝撤出后,将负载导管插入输送鞘管内(注意排尽输送外鞘内的空气、血栓等),应用输送钢缆推送封堵器至右心房稍露出输送鞘管头端,于左前斜位40°~60°(少数情况下须至70°~80°,主要与房间隔与额状面的角度有关)透视下向左上方向推送输送鞘管及封堵器通过ASD至左心房,打开左心房侧盘片,回撤至ASD部,固定输送钢缆,回撤输送鞘管打开封堵器腰部及右心房侧盘,在其打开的瞬间可反复推拉输送钢缆数次,有助于封堵器到位,封堵器在X线下呈“工”字形张开,可轻推拉输送钢缆(推拉试验),封堵器应固定不动,行经胸心脏超声证实位置恰当,无残余分流,未影响二、三尖瓣,则可逆时针旋转输送钢缆,完全释放封堵器,结束手术,拔出鞘管,压迫止血。
【术后处理】
1.伤口沙袋压迫6h,右下肢制动12h,卧床24h。
2.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12h1次,共3d,静脉预防性应用抗生素2~3d。
3.当日开始口服阿司匹林,0.1g,1/d,服用6个月。
4.术后3d复查心脏X线片、心电图、经胸心脏超声,观察封堵器位置,有无残余分流。
5.术后1,3,6个月来院复诊,3个月内避免剧烈活动。
【特殊问题】
1.目前,较多医院在封堵操作中首先应用右心导管及导丝通过ASD至左上肺静脉,交换加硬导丝,沿导丝送入输送系统至左心房后,撤出扩张管及导丝,送入封堵器至左心房后打开。与此方法相比,文中前面所述方法似更为简洁,且减少了左心房内操作从而减少冠状动脉空气栓塞可能,除非ASD偏小(<10mm)。
2.较大(>30mm)的ASD,若边缘较薄弱,常使封堵器到位困难,主要是封堵器左心房侧盘释放后很难与房间隔平行,继续回拉时封堵器很容易滑入右心房,出现这种情况,可考虑以下方法。
(1)对输送系统重新塑型,使其弯曲度增加,此有助于封堵器与房间隔平行。
(2)肺静脉法:在左上肺静脉或右上肺静脉内将左心房侧盘部分打开,借助肺静脉口“卡住”其头端,然后释放封堵器腰部及右侧盘,在右侧盘张开后轻回撤输送钢缆后迅速前推,从而使封堵器到位。应用此方法时应注意封堵器及输送鞘管头端送入肺静脉的深度,进入较浅则无法“卡住”,当释放封堵器腰部及右侧盘时左盘即已滑入左心房,若太深,则左心房侧盘在肺静脉内过多的膨开及“卡住”后输送钢缆的回撤易致肺静脉的损伤,另外切忌反复操作,从而减少肺静脉损伤及封堵器脱载的机会。
(3)可在左心房内将左侧盘及右侧盘均释放,后将输送鞘管及钢缆一起回撤至ASD左侧,再将右侧盘回收,轻拉输送钢缆后再释放右侧盘。
(4)将左侧盘释放后推送使其顶于左心房壁,再回撤输送鞘管使后续部分呈弯曲条索状,后迅速回撤鞘管及钢缆并于ASD部释放右侧盘。
(5)若以上几种方法均不能成功,则可尝试换用更大的封堵器。
3.双孔或多孔的ASD的封堵。若为双孔且相距较近(<7mm),可用一个封堵器封堵,若>7mm),则需选择两个封堵器封堵。若为多发孔状,或呈筛孔样,可按总分流束宽度选择合适的封堵器通过最大孔进行封堵,多可封堵成功。
4.房间隔瘤合并房间交通的封堵。此种情况,若ASD较大,则可根据房间隔瘤的大小选择封堵器封堵,若房间隔瘤并发较小ASD(<20mm)及PFO等,可考虑应用国产小腰大边的ASD封堵器或较大的PFO封堵器进行封堵。理想的封堵效果是既能闭合房间交通又能覆盖房间隔瘤。
5.ASD并发肺动脉高压。轻、中度肺动脉高压封堵术后,可有不同程度的改善,对于重度肺动脉高压若肺动脉压/主动脉压(PP/Sp)<0.75,房水平仍以左向右分流为主的患者,可进行试封堵,封堵器置入后若肺动脉平均压较术前下降10%以上,主动脉压不下降,血氧饱和度上升,患者无明显不适,可考虑释放封堵器,否则应立即收回。
6.ASD并发房颤的封堵治疗。对于这种情况,是先行房颤消融还是先行ASD封堵目前存在争议,因ASD的存在,行心房颤动消融时不用穿刺房间隔,但心房颤动消融有一定的复发率,而ASD封堵后则增加了以后行心房颤动射频消融时穿刺房间隔的困难,故如何决策是个问题。目前建议下列情况先行ASD封堵术。
(1)右心容量负荷加重,有心功能不全者。
(2)有严重的肺动脉高压。
(3)合并其他严重疾病不能耐受心房颤动消融者。
(4)心房颤动能用药物有效控制者。
(5)持续性心房颤动,预计消融效果不能维持者。
笔者有个别病例的经验,经ASD封堵后随着心房负荷的减少,并辅助药物治疗,心房颤动/心房扑动发作明显减少。行并发心房颤动的ASD封堵术前必须行食管超声检查,以明确有无左心房血栓。即使超声未见明显血栓,从安全的角度考虑,术前及术后的抗凝还是必要的。至于心房颤动的具体处理,则可依情况而定。
7.关于PFO的介入封堵治疗。对于PFO并发不明原因的脑栓塞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为防止其再发可行PFO的封堵治疗。其操作过程与ASD封堵治疗类似,但因PFO均不会太大,故操作时应导管与导丝先通过PFO至左上肺静脉,而不能应用输送系统及封堵器直接通过PFO,另PFO封堵器的结构虽与ASD封堵器类似,均由左右侧盘及连接双盘的腰部组成,但又有不同,常用的ASD封堵器型号有6~40mm,每一型号差1~2mm,其型号是指封堵器腰部圆柱的直径,左房侧盘比腰部直径大12~14mm,右房侧盘比腰部直径大10~12mm,左侧盘大于右侧盘,而PFO封堵器,其腰部直径较细(为3mm)且固定,右侧盘大于左侧盘,据左右侧盘直径不同分为3种型号。
(1)18/18mm,其左、右侧盘均为18mm。
(2)18/25mm,其右侧盘为25mm,左侧盘为18mm。
(3)28/35mm,其右侧盘为35mm,左侧盘为28mm。
其中18/25mm最常用,适用于90%以上的病人,而28/35mm则适用于长的PFO及并发较大房间隔瘤的患者,18/18mm应用最少。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