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慢性闭塞病变的钢丝技术

慢性闭塞病变的钢丝技术

时间:2023-04-3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钢丝技术是CTO病变PCI治疗的核心。非闭塞病变钢丝行进无任何阻力,主要是调整钢丝的行进方向。对于一般性的闭塞病变,如无质地坚硬纤维帽的病变,上述动作并不重要。第一根导丝应保留在闭塞段出口的位置,调整第二根钢丝时应进行多体位投照,另外为避免两根钢丝的缠绕,建议在送入第二根钢丝时使用微导管。此方法是逆向钢丝不能越过CTO病变的无奈之举,前提是术者必须具有正向操作钢丝的各种技术。

钢丝技术是CTO病变PCI治疗的核心。钢丝的塑形、操作以及不同的技术、技巧构成钢丝技术的内容。依据病变特点使钢丝头端塑形,塑形时,应参考管腔的大小,闭塞处有无分支、弯曲及成角而定,一般管腔越大,越难以塑形,如塑形过大,钢丝头端接触病变时易于返回。当有侧支时,为避免头端进入侧支,塑形时应先使钢丝逆行进入插入器,使钢丝伸出1~2mm,用示指向一个方向用力,形成“急转弯形”。“转弯”的角度依病变而定,缠绕型钢丝多使用这种塑形方法,当管腔较大或近端血管弯曲时,头端需做成大小两个弯,头端的“小弯”为“急转弯”,用于指向病变的纤维帽,与之响铃的是“大弯”,以调控钢丝及其在血管近端的行进路线。

钢丝的操作CTO病变钢丝操作的方式和非闭塞病变有很大不同。非闭塞病变钢丝行进无任何阻力,主要是调整钢丝的行进方向。但CTO病变在操作钢丝时会遇到强大的阻力,常规的操作手法难以使之通过,不同的术者会有不用的操作方法,需要在长时间的临床实践中不断摸索。将钢丝固定于纤维帽上的某一点,用力保持固定,指引导管保持理想状态,左手保持一定的力度,右手缓慢旋转钢丝尾端,仔细观察钢丝头端是否仍在原部位,继续旋转,同时观察进入纤维帽的深度,如旋转钢丝尾部,头端的固定发生偏移,应调整头端的方向,重复以上动作。在钢丝的整个操作过程中,右手的动作切忌过快,左右手的配合时力度和速度的配合,力度要恰到好处,而速度宜慢。对于一般性的闭塞病变,如无质地坚硬纤维帽的病变,上述动作并不重要。

钢丝行进入闭塞腔内时,左手的力度可能会减小,但右手的旋转依然要慢,尤其是长段的闭塞病变。钢丝在行进中进入内膜下是非常正常的,如果闭塞段是均质性的,钢丝的行进应该没有太大的阻力变化,但如果闭塞段是非均质性的,则钢丝行进会有不同的阻力。关键是“出口”是否正确,当钢丝在闭塞段内膜下行进至“出口”后仍在内膜下,造影时易于判断钢丝在假腔,此时钢丝应撤回闭塞段,改变头端方向,继续前行,直到远端真腔。

常用的钢丝技术CTO病变的钢丝技术概括起来分为两种,即前向钢丝技术和逆向钢丝技术。

1.平行钢丝技术(parallel wiring technique) 平行钢丝技术是指当钢丝再闭塞段进入假腔后,保留该导丝于假腔中作为路标,另送入一导丝(可为同一类钢丝,也可为另一种钢丝,依情况而定),以假腔中的导丝作为标志,尝试其他方向进入真腔。第一根导丝应保留在闭塞段出口的位置,调整第二根钢丝时应进行多体位投照,另外为避免两根钢丝的缠绕,建议在送入第二根钢丝时使用微导管。

2.导丝互照技术或“跷跷板”技术(see-saw wiring technique) 该技术与平行钢丝技术相似,或者是平行钢丝技术失败后的继续,指的是第一根钢丝进入假腔,第二根钢丝也进入假腔,此时将第二根钢丝作为参照,再调整第一根钢丝的方向,如此反复,两根钢丝互相参照,调整各自的方向,直至其中一根钢丝进入远端真腔。

3.STAR技术(subintimal tracking and reentry) 简单地说,就是将钢丝由真腔穿内膜下(假腔)再进入真腔,并置入支架的技术,该方法只在各种方法无法开通CTO病变时试用,主要是由于并发症多,如血管破裂、穿孔和分支闭塞等。

4.逆向钢丝技术(retrograde wiring technique) 顾名思义,前向钢丝无法通过,钢丝通过对侧血管,经侧支循环至病变的远端,反向操作钢丝,其病理学基础是CTO病变的远端纤维帽相对较软,钢丝易于刺破。另外,近端解剖结构难以实施正向钢丝技术,也是逆向钢丝技术的病理学基础。毫无疑问,逆行钢丝技术为战胜CTO病变提供了更多的可能。逆向钢丝技术应该说是一种理念,临床上通过逆向钢丝可有很多操作技术:

(1)最简单的技术是逆向钢丝进入病变侧的指引导管或升主动脉,沿逆向钢丝逆向送入1.25~1.5mm的小球囊扩张CTO病变,然后正向送入钢丝至CTO病变的远端,继之使用大球囊扩张并置入支架。

(2)可以使用300cm的长钢丝,再右冠状动脉指引导管内建立环形轨道,从正向送入1.25~1.5mm的小球囊扩张,最后置入支架。在建立轨道时,逆行钢丝需要进入对侧指引导管内,此时往往需要抓捕器(snare)。

(3)当逆向钢丝穿过远端纤维帽,在闭塞段行走,进入假腔时,可以正向操作另一钢丝。两根钢丝互为参照,调整各自的方向,这种技术称之为标记物引导钢丝技术(land marker wiring technique)或钢丝对吻技术(kissing-wire technique)。

(4)控制性正向和逆向内膜下寻径(controlled antegrade and retrograde subintimal tracking,CART)技术:逆向钢丝送至CTO病变的远端内膜下,用1.5mm的小球囊扩张,并留于该部位,然后操作正向钢丝,使正向钢丝进入逆向球囊所造成的假腔内。此方法是逆向钢丝不能越过CTO病变的无奈之举,前提是术者必须具有正向操作钢丝的各种技术。当然也可反其道而行之,即正向钢丝进入内膜下,使用1.5mm的小球囊扩张,调整逆向钢丝进入该球囊造成的假腔,称为反向CART技术。总之,逆向钢丝技术可有不同的操作方式,具体采取哪种方式,完全依情况而定,如逆向钢丝很容易通过CTO病变,就没有必要行CART技术。值得强调的是,不能为逆向技术而选逆向技术,要根据具体的病变,一般正向钢丝技术反复失败时,方可考虑逆向钢丝技术。

5.血管内超声指导下的钢丝操作 造影下钢丝在闭塞段内和远端行进,犹如在黑暗中前行,难以分清哪里有路,哪里存在未知的因素。血管内超声可以通过邻近的血管,探明近处是否有血管或血管走行,因此可以用于CTO开口不明确的病变,或球囊扩张后真假腔难辨的情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