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房室交界区折返性心动过速的路径

房室交界区折返性心动过速的路径

时间:2023-04-3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是最常见的室上性心动过速。房室结和希氏束均位于Koch三角内,Koch三角由三尖瓣隔瓣、Todaro腱和冠状静脉窦口连接形成的三角形区域。房室结位于右心房间隔面的心内膜下,在希氏束的近后端。1.AVNRT的发生机制 为房室结存在可形成折返的功能性双径路,目前认为其折返环路为解剖性而非功能性。房室结双径路现象在正常人中也能检测到,已有达到一定的电生理条件,快、慢径之间才能构成折返。

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AVNRT)是最常见的室上性心动过速。这种心律失常女性多见,通常在40岁之前发病,发作年龄的中位数是28岁。房室结和希氏束均位于Koch三角内,Koch三角由三尖瓣隔瓣、Todaro腱和冠状静脉窦口连接形成的三角形区域。希氏束位于该三角的顶部。房室结位于右心房间隔面的心内膜下,在希氏束的近后端。

1.AVNRT的发生机制 为房室结存在可形成折返的功能性双径路,目前认为其折返环路为解剖性而非功能性。房室结或房室交界区存在所谓的慢径路和快径路,慢径路位于冠状窦和三尖瓣隔瓣之间的Koch三角下部,快径路则位于Todaro腱的上部或希氏束上部。房室结双径路现象在正常人中也能检测到,已有达到一定的电生理条件,快、慢径之间才能构成折返。传统观点认为,AVNRT发生的机制是房室结可能存在两条纵向分离的路径,一条是缓慢传导的α径路,其不应期短;另一条是快速传导的β径路,不应期长。AVNRT的发生需要三要素:①房室结内存在传导速度和不应期截然不同的两条径路;②适时的房性期前收缩使心房除极下传时,房室结快径路较早地进入有效不应期而不能下传,激动只能沿慢径路下传,一方面经共同通道下传心室,同时又沿快径路逆传至慢径路,并逆向激动心房;③如慢径路能够较快地脱离前次激动后的不应期,则可经快径路逆传激动心房,同时又能沿慢径路下传,再次激动心室,形成折返。

2.房室结折返的类型

(1)慢-快型 此型占AVNRT的90%。折返环经慢径前传,快径逆传。最早的心房激动点通常在Koch三角的尖部。这种类型的AVNRT发生时,心房和心室激动几乎同时发生,AH间期相对较长(超过200ms)并且HA间期相对较短(低于70ms),短HA间期使P波与QRS波同时激动,P波与QRS波融合,在V1导联表现为假r’波,在Ⅱ,Ⅲ,aVF导联表现为假s波。慢快型AVNRT的折返环路激动顺序依次为:快径→房间隔→左心房→左心房后间隔→冠状静脉窦→低位右心房间隔(Koch三角)→慢径(房室结)→回到快径。因此,在低位右心房间隔消融可成功阻断或改良慢径路。

(2)慢-慢型 此型较少见,属非典型AVNRT,折返环经慢径或中间径路前传,经第2条慢径逆传。最早逆传心房激动点沿近端冠状窦顶部分布,少数情况下在Koch三角的后下部。慢径前传使AH间期长(超过200ms),HA间期通常较短,但范围比典型AVNRT宽(-30~260ms,通常超过70ms)。室房(VA)间期(测定心室激动起点之间的间期,测量位置在记录到心房电活动的电极处)可能延长,达76~168ms,而AH/HA仍超过1。

(3)快-慢型 此型较少见。折返环经快径前传,慢径逆传。心动过速时最早逆行心房激动点在三尖瓣环与冠状静脉窦口之间,或冠状静脉窦口内,AH间期短于HA间期(30~ 185ms比135~435ms),产生长RP心动过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