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AVRT)是由旁路前传或逆传,心房、心室及正常房室传导系统均参与折返的一种室上性心动过速。旁路的形成是发育过程中遗留的,在胚胎早期,房室心肌是相连的。发育过程中,心内膜垫和房室沟组织形成中央纤维体和房室环,隔断了房室间心肌的联系而只能通过房室结联系,保证了正常的房室传导。但有时遗留一些散在的房室间相连的心肌,则成为异常房室旁路。房室旁路可分为显性房室旁路、隐匿性房室旁路和慢传导房室旁路。显性房室旁路具有前传功能并可在心电图上表现出预激波。隐匿性房室旁路没有前传功能,只有逆传功能。慢传导房室旁路实际上是具有递减传导功能的隐匿性房室慢旁路。旁路引起的阵发性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按照其折返方向的不同可分为顺向型AVRT和逆向型AVRT。前者指房室结作为环形折返的前传支,而旁路则作为折返的逆传支,表现为窄QRS心动过速;后者指旁路作为前传支,房室结为逆传支,表现为宽QRS心动过速。顺向型AVRT逆向P波的极性方向依赖于旁路插入心房的位置,对定位旁路有帮助。但有时候P波通常在ST段内,其形态可能不易判断。一般来说,Ⅰ,V1导联和下壁导联的P波形态最有用。Ⅰ导联P波矢量负向,高度提示左侧游离壁旁路。而Ⅰ导联P波正向,高度提示右侧游离壁旁路。另一方面,V1导联P波负向,高度提示右侧旁路。下壁导联的P波正向或负向分别提示旁路位置的高或低。后间隔旁路V1,aVR和aVL导联P波正向,下壁导联的P波负向。左后旁路的下壁导联P波也为负向,但Ⅱ导联P波倒置幅度大于Ⅲ导联,aVR导联的正向P波幅度大于aVL导联,aVL导联P波通常是等电位线水平。左侧壁旁路时,Ⅰ导联和aVL导联P波负向,随着旁路位置向上移动,Ⅲ导联正向P波趋向大于Ⅱ导联和aVF导联的P波。
【病例分析】 患者,女,50岁。因发作性心悸10余年入院。其食管心动图窦性心律时和心悸发作时见图3-20和图3-21。窦性心电图见图3-22。
图3-20 患者食管心动图窦性心律时
图3-21 患者食管心动图心悸发作时
图3-22 窦性心电图
患者心悸发作时心电图见图3-23。
患者心悸发作时腔内心电图见图3-24。
图3-25为电生理检查时S2R的在390ms时有跳跃性延长(>70ms)并诱发出心动过速,图3-26中可见术后跳跃性延长消失,消融成功。
图3-23 发作时心电图
图3-24 发作时腔内心电图
图3-25 电生理检查时有跳跃性延长并诱发心动过速
图3-26 术后跳跃性延长消失,消融成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