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病机制】 心脏X综合征又命名为冠状动脉造影正常的心绞痛综合征、微血管性心绞痛,是指具有典型劳累性心绞痛及静态心电图阳性而冠脉造影正常、麦角新碱激发试验阴性的一组病症。以女性多见,年龄30—50多岁。可由劳累或情绪激动诱发,其特点是疼痛较为严重且持续时间长,可超过30min,这是由于收缩异常的小动脉远侧心肌组织代谢性腺苷增多之故。治疗应以消除疼痛,改善心肌缺血,可用硝酸甘油,钙拮抗药、β受体阻滞药、阿司匹林、心理疗法等。预后良好。
1.冠状动脉储备能力降低 目前认为,冠脉储备能力的降低主要在于前微动脉异常收缩或舒张受限。近年来的研究认为,冠状动脉储备能力降低是心脏X综合征的重要特点,它不存在大冠状动脉及大分支痉挛,主要为冠状前小动脉对代谢或神经性扩血管刺激反应不足和(或)对缩血管刺激反应敏感;而且,冠状前小动脉受累情况不均一,当受累广泛或严重时,可以出现心肌缺血的临床表现,但若受累较少或轻者,常常不表现出明显的局部“心肌缺血”。
图5-114 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时的加速性室性自主心律,其初始为一个室性融合波(F),呈右束支阻滞图形,电轴左偏
图5-115 前降支第一间隔支近端闭塞致左心室前壁心肌梗死,冠脉再通后出现加速性室性自主心律。第7个至第9个QRS波分别为室性融合波(F)和心室夺获(C)
2.内皮损失、内皮依赖性的舒张功能压低和收缩异常 内皮源性舒张因子(EDRF)包括前列腺素、氧化亚氮等,在心肌代谢增强时对维持冠状动脉血流发挥主要作用,而致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子会损害EDRF的活性,影响血管壁中神经递质的动态平衡。冠状动脉微血管内皮的损伤使EDRF的分泌减少,引起内皮依赖性的舒张反应异常。认为心脏X综合征患者内皮功能障碍不仅仅是内皮依赖性血管舒张功能受损,氧化亚氮的合成与释放减少,还包括内皮素-1的过度释放。内皮素-1是一种强烈的血管收缩剂,由内皮细胞和血管平滑肌释放。近年来的研究显示,内皮素-1在调节冠脉血流和心力衰竭的发生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内皮素-1的强烈缩血管作用不能被氧化亚氮拮抗,导致患者微血管收缩、心肌供血不足,出现心绞痛症状。目前已发现心脏X综合征患者中多种炎症介质水平升高如C反应蛋白、白细胞介素-1,并通过各种途径损害内皮细胞功能。
图5-116 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患者溶栓治疗37min后,心电图显示心房颤动
3.心肌缺血 当临床上除外大冠状动脉病变、冠脉痉挛及其他心源性疾病,核素心肌灌注显像提示可逆性缺损心肌缺血表现,对心脏X综合征的诊断提供可靠证据。
4.雌激素 与冠心病相反,心脏X综合征在女性为多见。业已证明雌激素可引起冠脉血流扩张,机制可能与钙通道受阻滞有关。因此,雌激素的缺乏可导致冠脉张力增加。在子宫切除和卵巢激素分泌不足的患者,心脏X综合征发病率高,提示雌激素缺乏可能是绝经期妇女伴心脏X综合征的原因。有人用雌激素替代疗法可减少绝经妇女伴心脏X综合征的胸痛。
5.疼痛感知异常 心脏X综合征患者胸痛与局部心肌代谢产物腺苷的堆积有关,腺苷为心脏心痛的化学递质。其他原因还有交感神经过度活跃、痛觉过度敏感。
⊙危险因素:
*多见于女性(特别是绝经后)
*高血压
*高脂血症
*糖尿病
*吸烟
*雌激素缺乏
【临床表现】 10%~20%因胸痛而进行冠脉造影的患者,发现冠状动脉正常;其临床表现差异较大,运动或休息时均有可反复出现胸痛或胸部不适,有时伴有向肩、背及上肢放射,甚至有出汗等症状,每次发作持续时间较长,对药物治疗效果欠佳。少数患者发作时心电图出现ST段改变。
【辅助检查】 静态心电图可正常,发作时ST段呈水平压低及T波改变,运动负荷试验阳性。超声心动图未见心腔扩大及室壁肥厚和运动异常。核素心肌灌注显像有心肌缺血征象。心脏X线检查各房室不大,左心室造影正常,冠状动脉造影无痉挛表现。心功能检查结果大多正常。
【诊断标准】
1.有典型劳力性心绞痛。
2.心电图示ST段缺血型压低0.05mV以上。
3.运动试验阳性(ST段缺血型压低≥0.1mV)。
4.左心室功能及冠状动脉造影正常。
5.麦角新碱激发试验阴性(排除大冠状动脉痉挛)。
心脏X综合征图例,见图5-117,图5-118。
图5-117 心脏X综合征心电图
女性,37岁;劳力性心绞痛。图示窦性心律,Ⅱ,Ⅲ,aVF,V5~V6导联ST段缺血型压低0.1~0.25mV心电图诊断:窦性心律,ST段改变。患者因发作性胸闷气促症状入院。踏车运动试验阳性,进行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示正常。冠状动脉造影诊断:冠脉造影正常(冠脉均衡型)。结论意见:结合临床、心电图ST段缺血性改变、运动负荷试验阳性,冠脉造影正常可明确诊断为心脏X综合征心电图。
【鉴别诊断】
1.非心源性因素 已有报道,心脏X综合征中某些患者有食管功能失常,表现为在食管内注入盐酸可导致疼痛再次发作(Bernstenin试验),表明胸痛症状可完全是非心源性的。不应诊断心脏X综合征。
图5-118 心脏X综合征冠状动脉造影
2.其他 高血压所致的左心室肥厚、糖尿病引起的小血管病变及血液流变学的异常,也可能是部分患者冠脉储备能力降低的原因。这种病因明确的胸痛,不应诊断为心脏X综合征。
【治疗与预后】
1.治疗 针对心肌缺血的治疗,其目的在于减少心肌耗氧量和提高冠脉储备能力。文献报道,β受体阻滞药在减低心肌耗氧量,改善症状方面可能有显著效果。硝酸酯类药物对部分患者有一定的疗效。钙拮抗药有一定疗效。有研究显示,长期使用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药(如依那普利)可降低血浆二甲基精氨酸水平,提高内皮氧化亚氮生物利用度,从而改善冠状动脉微血管功能和心肌缺血。
静脉输注氨茶碱以对抗腺苷作用,对改善症状和缺血性ST-T改变有效。对于绝经后的妇女,有人认为给予雌激素替代治疗可改善内皮细胞功能,减少胸痛发作次数。对于存在内脏疼痛阈值或自主神经功能失调的患者,运用改善神经功能的药物可能有效。另外,对于存在糖耐量低和胰岛素抵抗等代谢紊乱的患者,运用控制饮食、减轻体重等疗法可有助于减轻症状、改善冠状动脉血流动力学和左心室功能。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和搭桥手术不适合用于此类患者。
心理治疗对相当一部分患者有效。对患者的理解和真正同情心,往往能收到良好的治疗效果。体育锻炼可改善痛阈和内皮功能,可延缓劳累性胸痛的发生,进行适当的有氧运动是有益处的。
总之,个性化的以人为本治疗,是心脏X综合征治疗总措施。
2.预后 心脏X综合征患者一般预后良好。
(郝 菲 黄瑞良 吴 江 窦 勇 杨 茜 赵素琴 王雅玲 蔡小菲郑晓明 侯跃宏 孙琦婷 李 保 郭五一 王海涛 张晓敏)
参考文献
[1] 关静.CT技术的发展及前景.西南军医,2007,9(4):110.
[2] 张任华,邓波红,龙江涛,等.跟踪扫描技术在16层螺旋CT动脉成像中的临床应用.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09,25(7):1296-1298.
[3] 张兆琪.心血管疾病64排CT诊断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4] 梁长虹,赵振军.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5] 刘玉清.心血管病影像诊断学.合肥: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42-77.
[6] 胡为民.先天性心脏病临床放射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4:31-71.
[7] 郭启勇.实用放射学.第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380-457.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