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外科护理学心血管病介入的护理

外科护理学心血管病介入的护理

时间:2023-04-3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研究认为,介入治疗护理学的作用是改善治疗的基础条件,改善患者与医务人员之间的关系,缩短治疗时间及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以利于患者的治疗和康复。目前,介入治疗护理学关注的重点是患者症状和功能的观察,减少并发症,对患者及其家属的健康教育,对患者住院过程中生理和心理及日常生活活动的护理等。2.国内介入治疗护理学发展现状 国内介入治疗护理学起步较晚,但是发展很快。

介入放射学历经30多年的发展,显示了其在医疗领域中强大的生命力,它推动着各学科的发展,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传统的内、外科治疗模式。介入放射学的发展必然催生介入治疗护理学实践和理论,介入治疗护理学对介入放射学的发展起到补充和促进的作用。在介入诊疗中,介入治疗护理承担着术前准备、术中配合、术后观察记录、并发症的观察与预防、患者的健康教育、介入急救,以及对患者住院过程中生理、心理及专科护理工作,介入治疗疗效的优劣与护理水平密切相关。介入放射学的可持续发展需要与之相适应的介入治疗护理学,近10年来,有关介入学科的护理基础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也不断发展,介入治疗护理学正逐渐形成护理学的一个新的分支。介入治疗护理者通过积极学习,结合我国医疗卫生工作现状进行深入的护理探索,并在临床实践中不断摸索和总结经验,显现了与介入诊疗工作相适应的护理理论、护理研究、护理干预,逐渐形成规范化护理管理模式的构建等。

1.国外介入治疗护理学发展现状 欧洲一项研究对977位介入放射学家进行调查发现,51%的介入放射学家拥有观察床位,30%拥有住院床位。1997年美国一项大型调查显示,87%的介入治疗患者需要整体护理。由此可见,介入放射学的发展需要与之相适应的介入治疗护理学。另外研究发现,介入放射学疗效的改善与护理人员的参与密切相关。在过去十余年里,介入治疗护理学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其中许多变化的发生是源于护理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的革命性变化。研究认为,介入治疗护理学的作用是改善治疗的基础条件,改善患者与医务人员之间的关系,缩短治疗时间及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以利于患者的治疗和康复。目前,介入治疗护理学关注的重点是患者症状和功能的观察,减少并发症,对患者及其家属的健康教育,对患者住院过程中生理和心理及日常生活活动的护理等。具体表现如下。

(1)提高介入治疗效果:介入治疗护理可以减少穿刺点出血等并发症的发生。护理人员除了参与介入治疗的护理管理外,还可以帮助介入治疗医师进行手术操作和诊断,如有经验的护理人员可以辅助介入治疗医师做插管进行化疗栓塞等。另外,护理人员在介入治疗复杂疼痛中的支持作用越来越大,通过护理观察、监控和教育患者使操作的成功率明显提高。

(2)促进本学科的发展:由于介入放射学主要是利用微创的导管技术对呼吸、心血管、消化、神经等系统疾病进行治疗,同时,还有许多新技术的应用,使护理学面临新的挑战,如对于肿瘤介入治疗后疼痛的处理,护理人员应该了解肿瘤的解剖生理功能、药物的毒性反应、介入治疗的知识等,还应注意治疗过程中患者的症状及其生理和心理变化等。另外,由于涉及麻醉等问题,介入治疗护理学还应注意与镇静和麻醉有关的问题。

(3)提高护理质量:介入放射护理学专家对患者及其家属进行的健康教育,可以增加他们对病情的了解和提高满意度。对于恶性肿瘤介入治疗术导致的疼痛,护理健康教育和交流能够使疼痛明显减轻,同时,护理人员对于介入技术的充分了解对整个治疗期间的护理,包括术前准备、术中配合和术后的护理等都非常重要。护理人员了解血管穿刺技术、并发症的原因并进行评估和处理,对治疗起着重要的作用。

(4)护理人员的培训:1999年德国的一项调查发现,介入治疗辅助人员的培训率仍然明显低于介入治疗医师,在所有的辅助人员中,有73.1%没有经过任何培训,而其中59.1%是护理人员。增加护理培训可节约费用,提高疗效和提高患者的满意度。如球囊血管成形术促进了心脏介入治疗学的发展,护理人员了解这方面的知识可以对患者进行有效的护理和教育。

国外介入治疗护理专业学的发展情况不容乐观,欧洲没有相应的介入治疗护理学会,亚洲的韩国、新加坡等国也未成立介入治疗护理学会。美国在1981年成立了放射治疗护理学会,其中包含了介入治疗护理内容;澳大利亚在1986年就成立了放射治疗护理学会,介入治疗护理也属于其中一部分;日本于2000年在介入治疗放射学会下成立了放射介入治疗护理学组,经过10年的发展已经趋于成熟,每年3月举办介入治疗护理年会,介入治疗护理人员拥有较好的学术交流平台,于2008年制订了介入治疗专科护士的培养制度,目前已培养了517位介入治疗专科护士。但是,介入治疗专科护士仍未得到日本护理学会的认可,因此,介入治疗专科护士在待遇上仍然没有得到相应的提高。

2.国内介入治疗护理学发展现状 国内介入治疗护理学起步较晚,但是发展很快。20世纪70年代,护士与医师配合参与疾病的介入诊治;80年代,部分医院成立介入手术室,由护士专门负责介入手术室的管理和术中配合,但需要住院进行介入治疗的患者仍然分散在各临床科室。自1990年4月卫生部医政司发出《关于将具备一定条件的放射科改为临床科室的通知》以来,一部分有条件的医院相继成立了放射科介入病房,真正地成为临床科室,拥有自己单独的护理单元,使介入治疗的护理工作逐渐走向专业化、规范化发展的道路。为落实《中国护理发展规划纲要(2005—2010年)》的目标和要求,推进专科护士工作的进展,2007年5月国家卫生部办公厅下发了《专科护理领域护士培训大纲》,根据临床专科护理专业领域的工作需要,有计划地培养临床专业化护理骨干,建立和发展临床专业护士。因此要发展介入护理,必须要改变介入护理人员的培养方式,介入护理专业化发展势在必行。

中国目前还没有介入护理专业学会。在中国抗癌协会的帮助下,于2004年11月在第3届全国肿瘤学术大会上成立了第1个肿瘤介入护理学专业学组,6年来,组织发展完善,学术地位逐渐巩固,建立了肿瘤介入护理网站,出版了《肿瘤介入护理手册》。在全国肿瘤介入护理学组的引领下,湖南省、上海市、江苏省、北京市、天津市、重庆市、山东省、吉林省和浙江省都已相继建立了省市级肿瘤介入护理学组,值得一提的是,湖南省是第1个在省级护理学会下成立介入护理学组的省份,并且于2008年已经率先开始了介入专科护士的培养。2009年在世界肿瘤介入学术大会上开始了肿瘤介入护理国际间学术交流,2010年受日本介入护理学会的邀请,中国的肿瘤介入护理人员访问了日本,并做了学术交流,使亚洲肿瘤介入护理合作工作拉开了帷幕。

但是,肿瘤介入护理只是介入治疗护理学中的一部分,介入护理学的全面发展的根本目的在于制订介入护理指南,规范介入护理行为,提高介入护理质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