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胃肠炎发病率高,为夏秋季节最常见急症。腹痛、腹泻、呕吐为其主要临床表现。急性胃肠炎的病因很多,以细菌性食物中毒、急性肠道感染以及过敏性因素等为最常见。由于近年来不断发现新的肠道病原体,故及时确诊和治疗显得极为重要。
【病因】
1.急性肠道疾病
(1)细菌性食物中毒:包括沙门菌、变形杆菌、铜绿假单胞菌、韦氏杆菌、真菌性中毒及肉毒中毒、金黄色葡萄球菌、嗜盐菌、致病性大肠杆菌。
(2)急性肠道感染:如病毒性肠炎、急性细菌性痢疾、霍乱、副霍乱、空肠弯曲菌性肠炎、侵袭性大肠杆菌肠炎、耶尔森肠炎菌性肠炎、金黄色葡萄球菌性肠炎、假膜性肠炎、白色念珠菌性肠炎。
(3)急性肠寄生虫病:急性阿米巴痢疾、人芽囊原虫病、急性血吸虫病等。
2.急性中毒
(1)植物类急性中毒:发芽马铃薯中毒、白果中毒、火麻仁中毒、毒蕈中毒等。
(2)动物类急性中毒:包括河豚中毒、动物肝中毒、鱼胆中毒等。
(3)药物刺激及毒性反应:如灭虫宁、驱蛔灵、利血平、氟尿嘧啶、新斯的明、垂体后叶素、秋水仙碱、胍乙腚等。
(4)化学毒剂急性中毒: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急性锌中毒、急性砷中毒等。
3.全身性疾病
(1)急性全身性感染:脓毒症、流行性感冒、脊髓灰质炎、急性病毒性肝炎、麻疹、大叶性肺炎、回归热、钩端螺旋体病。
(2)过敏性紫癜。
(3)变态反应性胃肠病:常见者为进食虾、蟹、海鱼、乳类、蛋类、菠萝等。
(4)尿毒症。
(5)甲状腺危象。
(6)慢性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症危象。
【发病机制】
1.当沙门菌等污染食物后,细菌在食物中大量繁殖,产生各种毒素(包括肠毒素及内毒素)。污染细菌及其毒素的食物,由口进入胃肠道,人体能否发病和病情轻重,取决于进入人体的细菌和毒素量以及人体的抗病能力。如细菌及毒素量多,人体抵抗力弱,则细菌及毒素可侵袭胃肠黏膜引起炎症,细菌毒素中的肠毒素可以活化肠黏膜细胞中的腺苷环化酶,使三磷腺苷转化为环磷腺苷增多后,可活化一系列细胞内的酶系统,使肠液分泌增加。同时肠毒素还能抑制肠黏膜吸收肠液而使肠液在肠腔内大量聚积,促进肠蠕动,引起腹泻。另一方面细菌分泌的内毒素可以引起发热和全身中毒症状。
2.细菌性痢疾病原是痢疾杆菌,是我国常见的肠道传染病。痢疾杆菌经口进入人体后,可吸附于肠黏膜表面而侵入结肠黏膜上皮层,并通过肠黏膜的基底膜进入固有层中繁殖。在细菌繁殖过程中,细菌分泌的外毒素引起炎症反应,使小血管痉挛而致黏膜上皮细胞缺血,发生变性坏死,形成浅表性溃疡或糜烂,外毒素还可引起水样腹泻和神经系统症状。痢疾杆菌分泌内毒素,引起发热、全身中毒症状、严重微循环障碍而致感染性休克和脑水肿等一系列中毒性菌痢的表现。
3.进食鱼、虾等引起恶心、呕吐、痉挛性腹痛和腹泻,主要是由血清中IgE介导的Ⅰ型变态反应所致。IgE通过一系列酶促反应而释放各种生物活性介质,如组织胺、白细胞三烯、血小板活化因子、缓激肽、前列腺素等。这些介质作用于效应组织可引起平滑肌收缩、腺体分泌增加、小血管扩张、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和浸润等,从而发生相应的临床症状。
【临床表现】 引起急性胃肠炎的致病菌不同,临床表现各异,下面简述几种常见疾病的发病特点。
1.急性细菌性食物中毒
(1)沙门菌属食物中毒:沙门菌属食物中毒为致病菌污染肉、鱼、蛋或乳类食品所致。临床上常多人同时或先后发病。潜伏期8~48h。起病突然,寒战、发热、腹绞痛、水样腹泻、恶心、呕吐,每日数次至数十次,通常病程是一周之内。个别病例呈霍乱样急性胃肠炎,出现严重失水、电解质紊乱甚至休克。
(2)嗜盐菌食物中毒:病原菌为肠炎假单胞菌,多由肉禽类腌制品及海产品污染所致。多见于夏秋季,沿海地区,常造成集体发病,潜伏期一般8~20h,临床常有腹痛、腹泻、发热及呕吐,大便呈血水样、水样或脓血便,亦可便中带血或黏液。病程1~6d,可自限。
(3)弯曲菌肠炎:以空肠弯曲菌引起的肠炎为常见。食用感染有弯曲菌的烹调不当之禽肉(尤其是鸡肉)和未经良好消毒的牛奶可致急性胃肠炎。潜伏期2~5d,临床表现与菌痢相似,典型病例起病急,可有高热、寒战、腹痛、头痛、肌肉酸痛和全身乏力等。起病24~36h开始腹泻,常为黄色稀水样便转为黏液脓血便,伴恶臭等。
(4)假膜性肠炎:应用氨基糖苷类抗生素(也包括青霉素、氯霉素、新霉素及复方磺胺甲唑等)后,耐菌性难辨梭状芽胞杆菌过度增殖发病,老年者用药后发病率尤高,女性多见。通常在抗生素治疗过程中开始出现症状,但约1/3患者直到停药后1~10d才出现症状。发病初期为水样腹泻,继之脓性黏液血便,腥臭味,粪便中时有血或斑块样假膜,腹泻常伴下腹部痉挛性疼痛、发热、呕吐,重症病例可出现严重脱水、电解质紊乱、败血症、中毒性巨结肠、消化道出血、休克甚至死亡。
2.急性肠道感染
(1)病毒性肠炎:常见为诺瓦克病毒引起的病毒性胃肠炎(成人流行性腹泻),具有自限性。经粪-口途径传播,潜伏期15~48h,临床表现为呕吐、腹泻、黄稀水样便、肌肉酸痛及低热等。一般2周内自行恢复。虽然软状病毒、腺病毒也可引起临床相似的肠炎,但在成年人中发病率较低。
(2)急性细菌性痢疾:由痢疾杆菌引起,主要由污染的食物、饮水经口感染。潜伏期一般为1~2d。临床症状复杂多样,轻者仅有低热、腹痛不著,腹泻每日不超过10次,大便呈糊状或水样,里急后重感不明显。病程3~6d,易误诊为肠炎或结肠炎。多数起病急,有中等度毒血症表现,体温在39℃以上,早期即有呕吐,继以阵发性腹痛及腹泻,及排便10~20次,呈脓血性,量少,里急后重感明显。少部分病例有严重中毒症状,高热,伴呕吐,失水明显,四肢寒冷,血压下降甚至休克。部分儿童病例发生中毒性菌痢,面色苍白、四肢湿冷、脉搏细速、脉压减小、血压下降、烦躁不安、瞳孔对光反应迟钝或消失等,而胃肠道症状常不明显。
3.变态反应性胃肠炎 多数属Ⅰ型变态反应,有明确的进食某些食物,特别是蛋白质类食物如鱼、虾、蟹、牛奶、鸡蛋、海产品以及一些腐败食物,通过胃肠道吸收后引起恶心、呕吐、腹痛等消化道症状,多伴有荨麻疹等皮肤表现,少部分有呼吸道、心血管系统症状。从抗原进入机体到临床症状出现的整个过程只需几分钟,但亦可在数小时后发生。患者呈脱水貌,严重者出现血压下降、面色苍白或发绀以及意识不清。上腹部或脐周有轻压痛,肠鸣音亢进。
【辅助检查】
1.粪便肉眼检查 临床医师须亲自观察粪便性状。根据性状可大致了解病变部位;水样便无里急后重,病变多在小肠;黏液便,果酱色血便或桃红色脓血便,病变多在结肠;粪便表面带血或伴明显里急后重,病变多在直肠或末端结肠。此外,按粪便性状也可判断病变性质:水样便无炎性细胞,病变多为非侵袭性;黏液脓血便,炎细胞甚多,病变多为侵袭性。水样便见于病毒性、弧菌性、毒素性、大肠杆菌性及多数细菌性食物中毒。粪便为洗肉水样、淘米水样且腹泻量多,但不伴发热和腹痛,则以霍乱类疾病多见;黏液样无脓血见于蓝氏贾第鞭毛虫感染或过敏;黏液脓血便伴发热腹痛,可能为志贺菌、空肠弯曲菌、沙门菌感染;伴明显呕吐的水样或血水样便,多见于各种细菌性食物中毒;假膜性腹泻为抗生素相关性肠炎或金黄色葡萄球菌性肠炎。
2.血白细胞计数 肠黏膜侵袭性病变呈明显炎症者,可见大量多核中性白细胞。
3.病原菌培养 对可疑污染食物、呕吐物和粪便做细菌培养,至少连续培养3次,分离出相同的病原菌,药敏试验对临床治疗甚有帮助。
4.免疫学检查 检测相应循环抗体及粪便抗原,可用做病因诊断。
5.纤维内镜和X线检查 对经治无效,病程迁延至1~2个月以上者,除应怀疑伴腹泻的(内分泌)肿瘤需做相应检查外,一般应做纤维内镜检查,其中包括纤维结肠镜及小肠镜等。除观察形态外,应在可疑病变处做活检。也可以进行胃肠钡剂或钡剂灌肠检查。
【诊断】
1.有进食污染食物史或鱼、虾、蟹等蛋白类食物史。
2.发病特点和临床表现:①短期内同食者常集体发病,表现为急性胃肠炎症状。或既往曾食用同类食物或口服同类药物有过敏史,伴全身过敏表现者。②病情轻重和进食量多少有密切关系。③停止进食污染、致敏食物后,病情迅速得到控制。④发病季节多为气温较高的夏、秋季。
3.对污染食物、呕吐物及粪便培养,可分离出相同的病原菌,诊断即可确定。
【鉴别诊断】 临床常见急性胃肠炎多由细菌性食物中毒引起,需和非细菌性食物中毒、霍乱、细菌性痢疾、弯曲菌肠炎、病毒性胃肠炎等病相鉴别。另一些急性胃肠炎表现的疾病,在排除了上述常见疾病后,对一些少见病,如肠道寄生虫病等也应加以考虑。
【治疗】 根据病因和临床表现不同,在治疗急性胃肠炎上也各有侧重。总的治疗原则是:对症治疗,纠正脱水和酸中毒,病因治疗。
1.一般治疗 卧床休息并做床旁隔离,吐泻物应做消毒处理。吐泻严重者应暂时禁食,病情缓解后进细软易消化食物。急性期最好忌牛奶等奶制品。
2.补液 腹泻失水常为等渗性。应根据患者液体的丢失量估计补液总量。
3.解痉镇痛止吐 腹痛者可热敷腹部,口服颠茄合剂10ml或溴丙胺太林15g,3/d。亦可肌内注射阿托品0.5mg或山莨菪碱10mg。吐泻频繁者,肌内注射氯丙嗪50mg,或灭吐灵10mg。
4.止泻 碱式碳酸铋1~2g,3/d;小檗碱0.3,3/d;洛哌丁胺2~4mg,1/d。
5.病因治疗 根据病因分别治疗。如沙门菌、嗜盐菌食物中毒应用小檗碱、磺胺类及喹诺酮类抗生素等;假膜性肠炎应用万古霉素和甲硝唑等常可奏效;弯曲菌肠炎则对青霉素、头孢菌素、万古霉素、妥布霉素、四环素及痢特灵等高度敏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