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诸病源候论》导引法的三调与三调合一

《诸病源候论》导引法的三调与三调合一

时间:2023-04-3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要还原《诸病源候论》导引操作,采用上文所说的合并法是一个比较好的方式,这首先需要准确把握《诸病源候论》导引法三调操作技术的要领。《诸病源候论》针对病症设立导引法,一症一法。由上可知,《诸病源候论》口鼻呼吸法中,多以鼻出气。即或是《诸病源候论》中的记载也有其自身相抵之处。六字诀在《诸病源候论》中主要用于治疗五藏疾病。按照《诸病源候论》记载的导引法操作特点,针对脏腑的疾病,这些导引应采取卧式或坐式。

要还原《诸病源候论》导引操作,采用上文所说的合并法是一个比较好的方式,这首先需要准确把握《诸病源候论》导引法三调操作技术的要领。

一、调身

如前文所示,调身操作包括两方面内容,姿势和动作,动作是连续的姿势,姿势则是静止的动作。诚然,每一个动作都会有自己独特的运动轨迹、运动力度和运动频率,但是对于导引而言,调身操作到位的关键是对内在感觉的把握。

《诸病源候论》中的动作姿势操作要领在上一章已经进行了详细的探讨,此处不再赘述,其总体操作特点归纳如下。

1.起始姿势以介于卧式和立式之间的蹲、踞、正坐、互跪为主。这也反映出其导引法的医疗特色。

《诸病源候论》针对病症设立导引法,一症一法。立式动作,下肢更多的起到支撑的作用,即或是可以变通进行操作,由于幅度大且下肢姿势相对固定,操作难度会大很多,不利于患者的操作习练。而如果完全卧位操作,四肢的动作很难形成一个整体,医疗效果会打折扣。而介于两者之间的这些起始姿势,既可以保证各种导引动作的操作性,也能够使全身在调身的时候更容易形成一个整体。

2.动作追求尽力拉伸,要求操作者尽自己最大可能把动作做到最大限度。

这点从《诸病源候论》导引法中处处可见的“极势”“急”“舒”“伸”“合”等就能明晰,正是因为这种强调动作最大拉伸性的操作,也使得其调身操作有了第三个特点。

3.静力性拮抗操作。任何姿势要做到最大限度,并且要维持一段时间。这个操作要求的本身就是两组功能相对的肌肉的静力拮抗作用。如“端坐伸腰,举右手,仰掌,以左手承左胁”,该操作涉及上肢屈伸肌群的拮抗以及两侧肋间肌群的拮抗。

如果一些特殊操作是平常少用的姿势,其对全身平衡的要求会更高,因此涉及的运动部位也会更多。如“一足踏地,足不动,一足向侧相。转身欹势,并手尽急回”,实际上是一组全身上下所有关节都参与的导引动作操作。

作静力性练习时,肌肉长度未发生变化,而是维持于某一特定长度,因而练习方法比较安全。再加上习练时要求操作者缓缓为之,因此一般不会出现急性肌肉拉伤等现象。同时按照中医经筋理论,外在经筋肌肉的运动会对内在脏器功能产生影响,这也是导引纠治内脏疾患的机制之一。

4.起始姿势不同,其他操作要领相同,效果并不一致。如“正住倚壁,不息行气,可以愈疽、疝、大风、偏枯、诸风痹”。但是“鹜行气,低头倚壁,不息行气,愈宿食。”两者操作差别仅在起始姿势,前者一般采取立式,而后者要求蹲坐。

5.同一个部位,采取不同的调身操作方式,效果也不同。

以“仰趾”操作为例。如“仰两足指,五息止。引腰背痹,偏枯,令人耳闻声。常行,眼耳诸根,无有罣礙”和“长伸两脚,以两手捉足五趾七遍。愈折腰不能低仰也”。前者是足趾的一个主动性操作,而后者则是一个被动操作。前者针对的是全身性疾病,后者则是腰部的疾患。

6.导引动作直观,容易把握。但是真正要操作到位,仍需要认真反复习练。

如坐姿调整的导引操作,其原文是“先须正坐,并膝头足;初坐先足趾相对,足跟外扒。坐上少欲安稳,须两足跟向内相对,坐上足趾外扒,觉闷痛,渐渐举身似欵便,坐足上。待更两坐相似不痛,始双竖足跟向上,坐上”,即是只改变足趾位置:向内、向外和竖立,其他要求不变。而类似的操作,在《诸病源候论》中并不鲜见。

二、调息

《诸病源候论》导引法调息的操作内容集中体现在口鼻呼吸、屏气和六字诀上。

1.口鼻呼吸 口鼻呼吸有四种方式:口吸口呼、口吸鼻呼、鼻吸口呼、鼻吸鼻呼。

口呼口吸的呼吸操作方式,在气功习练过程中一般不采用,因为不利于精神保持安静状态。

《诸病源候论》导引法中明确提出鼻内(纳)气的有44条,其中有28条明确说明要“鼻内气,自极”,所谓“自极””,就是吸到个人感觉舒适的最大限度;1条明确鼻吸鼻出;1条明确鼻吸口出;4条明确提出“吐气”。其中,鼻吸口出的条目治疗“胁皮肤痛”;吐气的条目4条,主要针对伤寒头痛、耳聋、鼻息肉和泪出和腹内积气。

口内(纳)气16条,有“振腹”操作的8条,明确指出“鼻出气”的10条,其他未作明确说明。可见口吸气的一个很重要目的在于振腹,口吸气配合鼻呼是一种常规呼吸操作。

明确采取口呼方式的,只有5条导引条目,针对疾病为头痛、耳聋、鼻息肉、泪出、胁皮肤痛和腹内积气,其病位以头面居多。胁皮肤痛的发病机制,《诸病源候论》认为是“邪气客于足少阳之络,令人胁痛,欬,汗出。阴气击于肝,寒气客于脉中,则血泣脉急,引胁与小腹”,可见胁皮肤痛为肝胆经之气机不畅所致,肝体阴而用阳,其经脉循行上达巅顶。“腹内积气”出现于“风身体手足不随候”,源于脾胃气虚,风邪外客,并要求“徐徐”口吐之。由此可知,口呼气是特为外邪客于体表所设,有疏通气机,引邪外出之功效,同时也有一定的舒达肝胆气机之功效。这与六字诀发音吐气法“泄实”的特点相一致,即口吐气可以引体内气机向外运动。

口纳气的16条导引中,有8条有“振腹”操作,“振腹”的功效主要在于“引热(气)下行”,其他条目,针对“心下积聚”、呕吐、肺虚气逆之类的疾病,恰好与“口吐气”之功效相对。而这16条导引中,明确提出鼻出气的10条,其余未作明确说明,这也说明口吸口呼不是一种常规的导引呼吸方式。

由上可知,《诸病源候论》口鼻呼吸法中,多以鼻出气。至于采取口或鼻吸气,则视具体病因病机而定,从导引条目数量来说,以鼻吸气为主。

2.屏息操作 明确提出行不息之法的共有46条,所谓不息就是屏气。

对于采用口鼻呼吸的60条导引法,是否需要屏气操作呢?答案应该倾向于肯定,且屏气应在吸气结束之后,原因有三。第一,《诸病源候论》重“阳”,因为其病机多从“风冷”着眼。因此,据理推测,需要强调吸气,吸气助阳。第二,明确提出鼻吸气操作的有44条导引,有28条要求“自极”,这是一个比较明确的“屏气”的操作标志,自极的终点很容易就成为“屏气”。第三,即或是口吸气的操作中,有一半也是需要配合“振腹”。按照气功理论,小腹部是人体元气之所在,也含有补阳的意味。所以不息应该是在吸气之后操作。

再依理推之,除明确提出呼吸法的116条外,其余未明确提出呼吸法操作的调身条目,在操作时,也应该强调呼吸操作中的吸气。即所有导引动作向“极势”操作过程中,需要配合吸气。

3.六字诀操作 六字诀是中国传统养生功法中流传很久的一种操作方法,流传至今,有很多操作版本。有的强调六字诀发音,有的强调六字诀不发音,只需要有口型。六字诀的五行配属也有争议。即或是《诸病源候论》中的记载也有其自身相抵之处。六字诀在《诸病源候论》中主要用于治疗五藏疾病。按照《诸病源候论》记载的导引法操作特点,针对脏腑的疾病,这些导引应采取卧式或坐式。其操作原文如下。

肝脏病者,愁忧不乐,悲思嗔怒,头旋眼痛,呵气出而愈。

心脏病者,体有冷热。若冷,呼气出;若热,吹气出。

脾脏病者,体面上游风习习,痛,身体痒,烦闷疼痛,用嘻气出。

肺脏病者,体胸背痛满,四肢烦闷,用嘘气出。

肾脏病者,咽喉窒塞,腹满耳聋,用呬气出。

腹中苦胀,有寒,以口呼出气,三十过止。

泄下有寒者,微引气,以息内腹,徐吹,欲息以鼻引气,气足复前即愈。其有热者,微呼以去之。

《诸病源候论》中,六字诀当为“六气诀”,因为导引中强调的是呵“气出”、呼“气出”、吹“气出”,并强调要“微引气”“‘徐’吹”,应属于不发音呼吸。关于六“字”的五行配属,《诸病源候论》似乎并不十分讲究,甚至前后相左,但这也恰恰说明这应该是作者自身的经验,值得研究。

①“吹”“呼”字诀分析:《诸病源候论》导引法中,对于“呼”和“吹”字诀的使用尤为频繁,但前后之间存在着明显的文字上的矛盾。心脏病,体有热,用“吹”,体有冷,用“呼”; 泄下有寒者,用“吹”;有热,用“呼”。从寒热与两者的搭配来说,完全相反。但是细究之,这两条操作所针对的症状也完全相反。

首先,从病位来看,前者在“心”,属于“上”;后者在“肠”,属于“下”。

其次,从症状表现来看,前者是根据“体”的寒热,来决定选用何种“六字诀”;后者则是根据泄泻的表现来决定两者的选取。“体”指四肢,属于外;泄泻源于“身”,为“内”。

从操作感受来说,“呼”字诀容易引动气机向上;“吹”字诀恰恰相反,容易引动气机向下。从这个感受出发,结合病机分析,两者就非常吻合。心有疾导致“体”寒,是阳气不足以敷布于外,“呼”字诀可以引动阳气向外敷布;心有疾导致“体”热,是阳气敷布于外太过,“吹”字诀可以引气下行。“肠”有热,是阳在内不得外发,故“呼”以引其外达;“肠”有寒,是肠内阳气不足,“吹”引阳气下行以济之。

因寒而引起的“腹胀”用“呼”,似乎与泻下有热用“呼”又相互抵牾,因为通常认为两者的病位皆属于“脾胃”。但是细究之,也并非矛盾。腹胀的病位主要在于“中”,源于“阳气外虚,阴气内积,冷积于腑脏之间不散,与脾气相壅”,后者病位在“下”,为“肠胃虚弱,宿有寒,而为客热所伤,冷热相乘”所致。因此,腹胀之“呼”仍然是利用其可以鼓动“阳气”外达。这里的“阳气”源自下丹田之处。

由此可知,在《诸病源候论》导引法中,对于六字诀“呼”“吹”的运用是建立在这两者对“气机”的影响上。

②其他字诀的分析:六字诀中其他字诀,没有可以参照对比的导引条文,无法进行直接的分析和推论,但是既然同属于六字诀,其临床之效果的描述又出自同一人之手,因此,借鉴“呼”“吹”对气机影响的说明,其他字诀能影响人体气机,也是合理的。根据练功体会,“呵”字诀主要保持气机稳定流畅,“嘻”字诀主要引动气机四布,“嘘”字诀主要引动气机出于人身,“呬”字诀主要引动气机聚于上。

所以,《诸病源候论》导引法中六字诀操作以疏导气机为根本目的。疏导气机的效果,当来自于“吐气”和不同的“发音方式”,但是具体机理不详。

三、调心

《诸病源候论》调心法操作集中于“鬼邪候”“温病候”“疫疠病候”“五脏横病候”“蛊毒候”“白发候”“目茫茫候”“胁痛候”,主要操作方法可以概括为观色法、默诵法、用物法。这类疾病仍然以脏腑病为主,故主要采取卧式与坐式,其操作原文如下。

1.观色法 借用五行五色之间的关系,调治相应脏腑疾病的方法。

如“存视五脏,各如其形色;又存胃中,令鲜明洁白如素”“膝以下有病,当思脐下有赤光,内外连没身也;从膝以上至腰有病,当思脾黄光;从腰以上至头有病,当思心内赤光;病在皮肤寒热者,当思肝内青绿光。皆当思其光,内外连而没己身,闭气,收光以照之”,以及“思心气上下四布,正赤,通天地,自身大且长。令人气力增益,发白更黑,齿落再生”。

这种方法借用观想颜色的方法,提高五脏的气化能力,强壮身体,达到“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的效果。

2.默诵法 通过默念固定的文字达到治疗疾病的方法。其功效有的源自默诵声音,有的源自默诵的内容,有的兼而有之。

在《诸病源候论》中默诵法出现于目病和传染病——温病候和疫疠病候中,具体操作如下。

“鸡鸣欲起,先屈左手噉盐指,以指相摩,并咒曰:西王母女,名曰益愈,赐我目丹药,受之于口。积精摩形。常鸡鸣二七著唾,除目茫茫,致其精光,彻视万里,遍见四方。咽液二七,唾之,以热指摩目二七,令人目不瞑。”

“鸡鸣时,存心念四海神名三遍,辟百邪正鬼,令人不病。东海神名阿明,南海神名祝融,西海神名巨乘,北海神名禺强。”

其中原理需要进一步研究,但是其特点很明显。第一,强调操作的时间——“鸡鸣”,大约凌晨1点到3点之时。第二,所念的内容受到五行学说的深刻影响。如第一条中西方属金,可以克木,目为肝之窍,五行属木;第二条中念拜“四方”之神。

3.用物法 观想某种事物,并依靠其特殊能力驱除病邪的一种方法。

①“存作大雷电,隆隆鬼鬼,走入腹中;为之不止”。

②“常存心为炎火如斗,煌煌光明,则百邪不敢干之”。

③“左胁痛,念肝为青龙,左目中魂神,将五营兵千乘万骑、从甲寅直符吏,入左胁下取病去”。

④“右胁痛,念肺为白虎,右目中魄神,将五营兵千乘万骑,从甲申直符吏,入右胁下取病去”。

前两条导引法,直接利用雷电与火的力量驱除病邪;尔后两条则借用五行内容,观想人体之外,具有相同五行属性的“自然之力量”,驱除疾病,其操作中含有时间、五行、天人合一等元素。

上述调心操作疗效的高低,依赖于观想对象的特性与清晰程度。如火与雷电本身就有比较强烈的“阳”的属性,而念咒的内容为各路神仙,神仙在古人心目中具有特定的力量。因此上述调心操作需要尽可能清晰地感受到相应的观想内容,或者对所念持的对象有强烈的信念。

从使用的调心操作技术来看,这些导引法偏于观想。观想技术,相较于意守,能够引导出更强的操作感受,这对于以治病为目的的导引法,是合适的。虽然有“默诵法”两条,但是对象也具有相对特异性,并非随便选择,故而配合观想相应的形象,效果会更好。其调心操作的对象,具有明显的阴阳五行痕迹。

《诸病源候论》导引法以调身技术为主,因此在绝大部分调身技术为主导的导引法中,并没有明显的调心技术。但这并不能否定在这些导引操作中没有调心操作的内容,其中一些记载也为其调心技术操作提供了线索。如治“髆内风冷疼”,要求感觉“髆闷痛”。其实是提示治疗肌肉筋骨的疾病,应当“意守”病位。

因此,在《诸病源候论》导引法中,以调身为主的导引操作,调心操作强调意守;以调心为主的导引操作,调心操作主要采用观想。

四、三调合一

三调合一是导引法获得独有功效的操作境界保证。《诸病源候论》中所有导引法,在操作过程中获得三调合一的境界,同样是一种必然标准和操作要求。在这些导引法中存在两大类进入三调合一境界的操作模式,一类针对普通的导引操作,具体操作方法可参照前文所述,另一类则是行气法。

1.行气法 行气法,是《诸病源候论》导引法中三调合一的特征性练功境界。作为一种操作技术,行气法配合不同的姿势,便具有了不同的疗效,活泼灵动的体现出三调合一的本质特征,反映出作者丰富的导引操作实践体会。其典型代表即是书中的“仿生行气法”。

(1)“通”的解释:通,《说文解字》达也。《正韵》彻也。《诸病源候论》有62条导引中用到了“通”字。在“白发候”中,作者对“通”字做了一个明确的注释,“伏,解发东向,握固,不息一通,举手左右导引,掩两耳。令发黑不白。伏者,双膝著地,额直至地,解发,破髻,舒头,长敷在地。向东者,向长生之术,握固,两手如婴儿握,不令气出,不息,不使息出,极闷已,三嘘,而长细引。一通者,一为之,令此身囊之中满其气”。

所谓“通”就是行气之法,让气机通畅,因此只要导引条目中出现“通”字,与数目连用,即当是行气之法,须令“身囊之中满其气”。至于具体行气之法操作要领,应当结合《诸病源候论》具体导引条目。

(2)不息行气法:即屏气时行气的方法。

在风偏枯候中,描述了不息行气的路径以及操作成功的标识。原文是“正住倚壁,不息行气,从头至足止。愈疽、疝、大风、偏枯、诸风痹。以背正倚壁,展两足及趾,瞑心,从头上引气,想以达足之十趾及足掌心,可三七引,候掌心似受气止。盖谓上引泥丸,下达涌泉是也”。路径是从头顶到涌泉,遍及全身,这一点恰与“通”之义暗合。其操作成功的标志是足心有酸麻胀等感觉。

在疽候中,描述了行气法操作中具体的呼吸方式。原文是“正住倚壁,不息行气,从头至足止。愈疽。行气者,鼻内息,五入方一吐,为一通”。可能作者发现一吸一呼之间难于从头到涌泉,或者一吸一呼操作“通”的力量尚不够强,因此采取“五吸一呼”法,配合行气。

在风身体手足不随候中,进一步补充了这种行气法需要达到什么程度才会有效,并相互印证了疽候中的“五吸一呼”法。原文如下“引气吐气,勿令自闻出入之声。每引气,心心念送之,从脚趾头使气出。引气五息六息,一出之,为一息,一息数至十息,渐渐增益,得至百息、二百息,病即除愈”。

因此,“不息行气”的操作要领总结如下:行气在吸气后屏气时操作;分五次或者六次,用意念将“气”从头导至足底涌泉;以足底酸胀感为达到标志。

(3)仿生行气法:《诸病源候论》导引法中有一类特殊的不息行气法,分别以龟、蛇、骛、雁、龙、虾蟆(蛤蟆)命名。原文如下。

龟行气,伏衣被中,覆口鼻头面,正卧,不息九通,微鼻出气。治闭塞不通。

鹜行气,低头倚壁,不息十二通,以意排之,痰饮宿食从下部出,自愈。鹜行气者,身直颈曲,排气下行十二通,愈宿食。久行自然能出,不须孔塞也。

雁行气,低臂推膝踞,以绳自缚拘左,低头,不息十二通。消食轻身,益精神,恶气不入,去万邪

龙行气,叩头下视,不息十二通。愈风疥、恶疮,热不能入。

蛇行气,曲卧已,正身,复起,踞,闭目,随气所在向之,不息十二通,少食裁通肠,服气为食,以舐为浆,春出冬藏,不财不养。以治五劳七伤。

极力左右振两臀,不息九通, 愈臀痛,劳倦,风气不随……九通中间,偃伏皆为之,名虾蟆行气,久行不已, 愈臀痛劳倦,风气不随,不觉痛痒,作种种形状。

虾蟆行气,正动,自动摇两臂,不息十二通。以治五劳,七伤,水肿之病也。

从操作要领来看,除蛇行气和虾蟆行气外,均是在特定姿势下进行的“行气”操作,也就是说,这类行气,首先要摆定姿势,然后做行气操作。分析这些姿势会发现,与命名的动物有相类似之处。如龟行气,蒙口鼻不息,以象乌龟之缩头入壳之态;鹜行气,蹲坐,身直颈曲,以像鸭子之形;雁行气,蹲踞,低头,象大雁屈颈藏于躯体之状;龙行气,伏,叩头下视,像龙曲折盘旋欲飞之势。

即或是蛇行气、虾蟆行气,其导引动作也是取象于这两种动物的运动轨迹特点。虾蟆行气,有两组操作,分别对应虾蟆前后肢的动作特点;蛇行气,取蛇屈曲前进的特点,将整个人体当做一条蛇体。

但是,这些却不是这类仿生行气的精髓所在,其关键在于体内的“行气”操作——要与行气时的姿势、动作以及呼吸配合妥贴,也即“行气”操作要达到三调合一的境界。

以蛇行气为例,给出的参考操作是:右侧卧位,随呼气,肩带腰转,膝随腰动,伸腿,成仰卧位。吸气,屈膝引腰,左转身,成屈膝左侧卧位。呼气,肩带腰转,膝随腰动,伸腿,成仰卧位。吸气,屈膝引腰,右转身,成屈膝右侧卧位。操作要领:整个动作连绵不断,如同蛇的蜿蜒行进,同时注意静心为之。按照上述要求操作,注意三调协同,慢慢习练纯熟后,进入三调合一境界就会发现,吸气转肩,呼气伸腿,吸气屈膝转膝,呼气肩随腰转的操作很自然而然的发生着,浑然一体,周而复始,流畅自如,并不需要刻意去做任何调整,甚至转肩伸腿,屈膝肩随腰转时呼吸也并非如参考操作所述,而是伴随意念“行气”过程自然而然的发生。

仍以“背正倚壁,展两足及趾,瞑心,从头上引气,想以达足之十趾及足掌心,可三七引,候掌心似受气止。盖谓上引泥丸,下达涌泉是也”中行气法为例,行气法在具体操作时,意念会停留在百会到涌泉连线的某一个点或者某一个区域,不能继续下行。当姿势、呼吸或者意念在不经意间相互协调后,整个行气的操作又会流畅起来。因此,行气法是一种天然的三调合一的状态,最起码在停滞点之前,三调操作是同时自然而然发生的。

故而,行气法不能被单独归于调息、调心、调身技术中的一种,它天然的将三调技术融为一体。用“心”行气的过程,也是调息和调身的过程。姿势动作(身)不协调,呼吸会凝滞,“气机”到达足底的速度、力度、幅度以及由此获得的感受会受到影响。

2.一般导引操作中的三调合一 《诸病源候论》中,调身为主的导引操作居多,要获得疗效,更需要注意操作境界的“三调合一”。这样就会避免很多困惑。

导引操作强调主观体验,导引文字是作者对操作本身的一种主观感受与经验描述。而既然导引强调三调合一,三调合一的实质在于对当下的把握,就会受到操作者的自身体质、当时身心状态、操作水平、环境状态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因而其三调内容,必然会非常灵动。在本书演示导引还原操作的过程中,由于涉及了还原者与演示者两组人群,就出现了因为操作者的主观感受差异而引起导引法操作的分歧。

如导引动作的操作幅度问题,操作者之间存在先天差异,动作的大致方向可以确定,操作幅度则只能因人而异,如“虾蟆行气”中上肢的路径问题。就如同人困了打哈欠,上肢自然会伸展,至于伸展幅度有多大并不十分重要,重要的是打完哈欠以后,感觉清醒了许多。进而,在具体指导患者操作时,也应该注意到这个问题。

仍以“虾蟆行气”为例,不同状态的“五劳七伤”患者,操作这一导引动作时,最理想的情形是,在三调合一状态中进行操作。在这种境界中上肢的动作自然而然产生。因每个人的身体素质不一样,在外人看来,他们手的运动路径并不一致,但于操作者自身而言,其操作效果是一致的——舒服了很多。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