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导引操作的其他要素

导引操作的其他要素

时间:2023-04-3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但是在《诸病源候论》中,对于每个导引动作常常会有明确的次数要求。对于次数的选择,《诸病源候论》以“七”为主;杂以六九之倍数,而其中六的倍数又较九的倍数为多。因此,从导引次数上可以看出,《诸病源候论》在病因病机的认识上,重视阳虚为病。这种推断,还可以从《诸病源候论》导引法中一条单侧肢体的操作中获到佐证。

《诸病源候论》中还有一些比较特殊的导引方法,这些导引法中涉及的操作要素,不能简单的以调身、调息、调心技术概括,包括对操作次数的要求以及左右操作效果的差异。

1.操作次数 一般说来,每个导引动作的操作次数,不会有特别明确的要求。通常是以身体舒适,可以耐受为度;或者以练功持续时间做一个比较有灵活度的规定。但是在《诸病源候论》中,对于每个导引动作常常会有明确的次数要求。如“五息止”“迭互二七”“自极七息”“换易四七”“九通”“十二通”“三七”“七七”“三十过”“不息七通”“来去七”“十遍引”“从口纳气七十”等。其中调身为主的操作其次数要求以七的倍数为主,行气法操作多用“通”字,如七通(8条)、九通(6条)、十二通(27条)、八通(1条)。

我们无法确定操作次数是否与疗效有关,但是可以通过其中包含的思想,分析作者规定这些次数的原因。

古人将阴阳再度划分为少阴、少阳、老阴、老阳。体现的是阴阳的实际应用。少者,说明其性正强;老者说明其性要变,或由阴变阳,或由阳变阴。而六、七、八、九恰为后天之数。按阴阳属性,六属老阴,九为老阳;七为少阳;八为少阴。

对于次数的选择,《诸病源候论》以“七”为主;杂以六九之倍数,而其中六的倍数又较九的倍数为多。八之倍数者仅见一条,此条专门用于治疗妇人无子之病。

这首先说明,在巢元方眼里,导引术是一种助阳术。当然根据具体情况,可以有阳损及阴、阴中求阳的不同变化。根据《诸病源候论》对于病因病机的分析,无法去证明或证伪这种判断,但是根据数目阴阳之间的关系。可以做如下推论。

第一,以七数为主的导引术针对的疾病,从病因病机上分析属于单纯的阳虚。因为七为少阳之数,可以直接补阳。

第二,以六数为主的导引术针对的疾病,从病因病机上分析属于阴损即阳。因为六为老阴之数,能转变为阳。

第三,以九数为主的导引术针对的疾病,从病因病机上分析属于阳损即阴。因为九为老阳之数,可转变为阴。

因此,从导引次数上可以看出,《诸病源候论》在病因病机的认识上,重视阳虚为病。另外,作者强调导引的遍数,即每个动作都要求反复习练多遍,这可能与治病目的有关系,毕竟对于患者来说,气血运行情况与常人不同。

2.左右操作效果 在《诸病源候论》中调身的操作通常是左右对称进行的,即一侧做完一种导引动作后,对侧必定要重复同样的动作,而这样的操作效果多数并无本质上的差别。但是也有几组导引操作,同样的操作要领,只是因为不同侧的操作而有了完全不一样的效果,条文如下。

第一组

虚劳体痛候“偃卧,展两足趾右向,直两手身旁,鼻纳气七息。除骨痛。”

虚劳膝冷候“偃卧,展两胫,两足趾左向,直两手身旁,鼻内气七息。除死肌及胫寒。”

第二组

积聚候“以左足践右足,上。除心下积。”

胸痹候“以右足践左足,上。除胸痹,食热呕。”

第三组

风痹候“一曰偃卧,以右踵拘左足拇趾,以鼻内气,自极七息,除风痹。”“二曰偃卧,以左踵拘右足拇趾,以鼻内气,自极七息,除厥痹。”

第四组

头眩候“两手抱左膝,著膺,除下重,难屈伸。”

风四肢拘挛不得屈伸候“以两手抱右膝,着膺,除风眩。”

第五组

风虚劳候(目暗不明候)“伸左胫,屈右膝,内压之,五息止。引肺去风虚,令人目明。依经为之,引肺中气,去风虚病,令人目明,夜中见色,与昼无异。”

心腹胀候“伸右胫,屈左膝,内压之,五息止。引脾,去心腹寒热,胸臆邪胀。依经为之,引脾中热气出,去心腹中寒热,胸臆中邪气胀满。久行,无有寒热、时节之所中伤,名为真人之方。”

第六组

结气候“端坐,伸腰,举左手,仰其掌,却右臂,覆右手,以鼻内气,自极七息。息间,稍顿右手。除两臂背痛、结气。”

虚劳体痛候“端坐,伸腰,举右手,仰其掌,却左臂,覆左手。以鼻内气,自极,七息,息间,稍顿左手。除两臂、背痛。”

第七组

宿食不消候“端坐伸腰,举右手,承左胁。鼻内气,七息。除胃中寒。”

结气候,(卒被损瘀血候)“端坐伸腰,举左手,仰掌,以右手承右胁,以鼻内气,自极七息。除结气瘀血。”

第一组中,虚劳体痛源于“劳伤之人,阴阳俱虚,经络脉涩,血气不利。若遇风邪与正气相搏,逢寒则身体痛”。虚劳膝冷是因为“肾弱髓虚,为风冷所搏故也。肾居下焦,主腰脚,其气荣润骨髓,今肾虚受风寒,故令膝冷也。久不已,则脚酸疼屈弱。”根据其操作动作,结合病机与左肾阴右肾阳之分,可做这样的解释:右转足,左侧腰紧而右腰松,左肾为一身阴气之所在,左腰的被动拉伸,可以促进肾阴在全身的敷布,故治骨痛。左转足,右腰紧而左腰松,可以促进肾阳在全身的功能,所以治膝冷胫寒。

仔细分析其他六组操作的要领,体会操作感受,不难发现,与第一组有异曲同工之处。

第二组的操作右足上抬,鼓舞阳气,而除积聚;左足上抬,利于阴津敷布而除热呕。因为不同下肢上抬,左右腰间分别有被动拉伸的感受,前者为右,后者则是左。

第三组从表面上看与第二组正好相反,但恰恰是差在一个“践”和“拘”上。第二组“践”时,在上的足是放松的;而第三组“拘”时,在上的足则需要用力。因此效果与第二组类似。右足用力,“拘”左足趾,鼓舞阳气而除风痹;左足用力,“拘”左足趾,阴津得布,厥逆之气下行。

第四组,用力抱膝贴紧胸部,抱右膝,鼓舞阳气而除风眩;抱左膝,涵养阳气,阳气下行而除“下重,难屈伸”。

第五组,压右膝,引肺气,鼓舞阳气而“去风虚病,令人目明”;压左膝,引脾气,涵养阳气,而除“胸臆中邪气胀满”。

第六组与第七组是通过上肢的操作得以完成。途径虽然不一样,但效果却是相同的。右手上举,则左侧肾间被鼓舞,而利于阴津敷布,缓解因为血气阴津不利引起的虚劳体痛;左手上举,鼓舞右侧肾间阳气而除结气。

这种推断,还可以从《诸病源候论》导引法中一条单侧肢体的操作中获到佐证。原文是“舒两足坐,散气向涌泉,可三通,气彻到,始收右足屈卷,将两手急捉脚涌泉,挽。足踏手,手挽踏足,一时取势。手足用力,送气向下,三七,不失气之行度,数寻,去肾内冷气,膝冷脚疼”。此条中是双手与右足相对用力,主要鼓舞的是阳气,因而能够“去肾内冷气,膝冷脚疼”。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