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医院感染病例监测报告
一、日常监测报告
1.根据《医院感染诊断标准》确定为医院感染的病例,均应当按相关要求向医院感染管理科报告。
2.临床医生通过“医院感染控制信息系统”上报医院感染病例。未使用该系统的单位应于医院感染病例确诊后24h内采用纸质上报医院感染病例报告卡(表3-1)。
3.医院感染管理科通过医院感染控制信息系统进行医院感染病例监测。
4.根据需要由临床医生和监测员协助感染管理科开展医院感染目标性监测,填写相关表格。
5.医院感染病例上报情况与质量考评挂钩。
表3-1 医院感染病例报告卡
(续 表)
二、医院感染暴发监测
1.医院或其科室的患者中,短时间内发生3例以上同种同源感染病例的现象时,应当进行进一步监测和确认是否为医院感染暴发。
2.医院或其科室的患者中,短时间内出现5例以上临床症候群相似、怀疑有共同感染源的感染病例;或者5例以上怀疑有共同感染源或感染途径的感染病例疑似医院感染暴发时,应当进行进一步监测和确认是否为医院感染暴发。
第二节 全院综合性监测
一、监测对象
住院患者和医务人员。
二、监测内容
1.基本情况:监测月份、住院号、科室、床号、姓名、性别、年龄、入院日期、出院日期、住院天数、住院费用、疾病诊断、疾病转归、切口类型。
2.医院感染情况:感染日期、感染诊断、感染与原发疾病的关系、医院感染危险因素(中心静脉插管、泌尿道插管、使用呼吸机、气管插管、气管切开、使用肾上腺糖皮质激素、放射治疗、抗肿瘤化学治疗、免疫抑制剂)及相关性、医院感染培养标本名称、送检日期、病原体名称、药物敏感试验结果。
3.监测月份患者出院情况:按科室记录出院人数,按疾病分类记录出院人数,按高危疾病记录出院人数,按科室和手术切口类型记录出院人数;或者同期住院患者住院日总数。
三、监测方法
1.应用医院感染控制信息系统进行连续监测。
2.临床医师应及时报告医院感染病例。
3.查阅病历和临床调查。
四、监测指标
1.医院感染(例次)发病率
医院感染(例次)发病率=[同期新发医院感染病例(例次)数/观察期间危险人群人数]×100%
2.日医院感染(例次)发病率
日医院感染(例次)发病率=[观察期内医院感染新发病例(例次)数/同期住院患者住院日总数]×1000‰
3.感染部位分布情况
五、医院感染患病率调查
为了解住院患者医院感染患病率,应进行患病率调查。患病率调查可以看作全院综合性监测的一种特殊情况。
1.调查对象 指定时间段内所有住院患者。
2.调查内容
(1)基本资料:监测月份、住院号、科室、床号、姓名、性别、年龄、调查日期、疾病诊断、切口类型(清洁切口、清洁-污染切口、污染切口)。
(2)医院感染情况:感染日期、感染诊断、医院感染危险因素(动静脉插管、泌尿道插管、使用呼吸机、气管插管、气管切开、使用肾上腺糖皮质激素、放射治疗、抗肿瘤化学治疗、免疫抑制剂)及相关性、医院感染培养标本名称、送检日期、检出病原体名称。
(3)按科室记录应调查人数与实际调查人数。
3.调查方法
(1)应制定符合本院实际的医院感染患病率调查计划,培训调查人员。
(2)应以查阅运行病历和床旁调查患者相结合的方式调查。
(3)填写医院感染患病率调查表。
(4)每病区(室)填写床旁调查表。
(5)也可应用医院感染控制信息系统患病率调查模块进行调查。
4.资料分析
(1)医院感染患病率
医院感染患病率=[同期存在的新旧医院感染例(次)数/观察期间实际调查住院患者人数]×100%
(2)实查率
实查率=(实际调查住院患者数/应调查住院患者数)×100%
六、总结和反馈
结合历史同期资料进行总结分析,提出调查中发现的问题,报告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并向临床科室反馈结果和建议。
第三节 目标性监测
医院应当针对高危人群、高发感染部位开展目标性监测。目标性监测持续时间应连续6个月以上。目标性监测中应当主动收集和登记相关资料,定期结合历史同期资料进行总结分析,提出监测中发现的问题,报告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并向临床科室反馈监测结果和分析建议,达到降低监测目标感染发生率,持续改进质量的目的。
一、重症监护病房(ICU)医院感染监测
(一)ICU感染定义
指患者在ICU发生的感染,即患者住进ICU时,该感染不存在也不处于潜伏期;患者转出ICU到其他病房后,48h内发生的感染仍属ICU感染。
(二)监测对象
ICU患者。
(三)监测内容
1.基本资料 监测月份、住院号、科室、床号、姓名、性别、年龄、疾病诊断、疾病转归(治愈、好转、未愈、死亡、其他)。
2.医院感染情况 感染日期、感染诊断、感染与侵入性操作相关性(中心静脉插管、泌尿道插管、使用呼吸机)、医院感染培养标本名称、送检日期、检出病原体名称、药物敏感结果。
3.ICU患者日志 每日记录新住进患者数、住在患者数、中心静脉插管、泌尿道插管及使用呼吸机人数、记录临床病情分类等级及分值。
(四)监测方法
1.采用专职人员主动监测,也可专职人员监测与临床医务人员报告相结合。
2.发现医院感染病例时填写《医院感染病例登记表》。
3.每天填写《ICU患者日志》。
4.进行临床病情等级评定。对当时住在ICU的患者按“临床病情分类标准及分值”进行病情评定,每周一次(时间相对固定),按当时患者的病情进行评定。每次评定后记录各等级(A、B、C、D及E级)的患者数,填写《ICU患者各危险等级登记表》。
5.也可应用医院感染控制信息系统ICU模块进行监测。
(五)资料分析
1.病例感染发病率
病例(例次)感染发病率=[感染患者(例次)数/处在危险中的患者数]×100%
2.患者日感染发病率
患者(例次)日感染发病率=[感染患者(例次)数/患者总住院日数]×1000‰
3.器械使用率及其相关感染发病率
(1)器械使用率
尿道插管使用率=(尿道插管日数/患者总住院日数)×100%
中心静脉插管使用率=(中心静脉插管日数/患者总住院日数)×100%
呼吸机使用率=(使用呼吸机日数/患者总住院日数)×100%
总器械使用率=(总器械使用日数/患者总住院日数)×100%
(2)器械相关感染发病率
泌尿道插管相关泌尿道感染发病率=(尿道插管患者中泌尿道感染人数/患者尿道插管总日数)×1000‰
血管导管相关血流感染发病率=(中心静脉插管患者中血流感染人数/患者中心静脉插管总日数)× 1000‰
呼吸机相关肺炎感染发病率=(使用呼吸机患者中肺炎人数/患者使用呼吸机总日数)×1000‰
4.调整感染发病率
(1)平均病情严重程度(分)
平均病情严重程度(分)=每周根据临床病情分类标准评定的患者总分值/每周参加评定的ICU患者总数
(2)调整感染发病率
调整感染发病率=患者(例次)感染率/平均病情严重程度
二、新生儿病房医院感染监测
(一)新生儿病房(包括新生儿重症监护室)医院感染定义
发生在新生儿病房或新生儿重症监护室的感染。
(二)监测对象
新生儿病房或新生儿重症监护室进行观察、诊断和治疗的新生儿。
(三)监测内容
1.基本资料 住院号、姓名、性别、天数、出生体重(BW,分≤1000g,1001~1500g,1501~2500g,> 2500g4组)。
2.医院感染情况 感染日期、感染诊断、感染与侵入性操作相关性(脐或中心静脉插管、使用呼吸机)、医院感染培养标本名称、送检日期、检出病原体名称、药物敏感结果。
3.新生儿日志 按新生儿体重每日记录新住进新生儿数、住在新生儿数、脐或中心静脉插管及使用呼吸机新生儿数。
(四)监测方法
1.宜采用主动监测;也可专职人员监测与临床医务人员报告相结合。
2.新生儿发生感染时填写医院感染病例登记表。
3.填写新生儿病房日志和月报表。
4.也可应用医院感染控制信息系统ICU模块进行监测。
(五)资料分析
1.日感染发病率
不同体重组新生儿日感染发病率=(不同出生体重组感染新生儿数/不同出生体重组总新生儿住院日数) ×1000‰
2.器械使用率及其相关感染发病率
(1)器械使用率
不同体重组新生儿血管导管使用率=[不同出生体重组新生儿脐或中心静脉导管使用日数/不同出生体重组新生儿总住院日数]×100%
不同体重组新生儿呼吸机使用率=[不同出生体重组新生儿使用呼吸机日数/不同出生体重组新生儿总住院日数]×100%
不同体重组新生儿总器械使用率=[不同出生体重组新生儿器械(血管导管+呼吸机)应用日数/不同出生体重组新生儿总住院日数]×100%
(2)器械相关感染发病率
不同体重组新生儿血管导管相关血流感染发病率=(不同体重组脐或中心静脉插管血流感染新生儿数/不同出生体重组新生儿脐或中心静脉插管日数)×1000‰
不同体重呼吸机相关肺炎发病率=(不同出生体重组使用呼吸机新生儿肺炎人数/不同出生体重组新生儿使用呼吸机日数)×1000‰
三、手术部位感染目标性监测
(一)监测对象
被选定监测手术的所有择期和急诊手术患者。
(二)监测内容
1.基本资料 监测月份、住院号、科室、床号、姓名、性别、年龄、调查日期、疾病诊断、切口类型(清洁切口、清洁-污染切口、污染切口)。
2.手术资料 手术日期、手术名称、手术腔镜使用情况、危险因素评分标准,包括手术持续时间、手术切口清洁度分类、美国麻醉协会(ASA)评分、围术期抗菌药物使用情况、手术医师。
3.手术部位感染资料 感染日期与诊断、病原体。
(三)监测方法
1.宜采用主动的监测方法;也可专职人员监测与临床医务人员报告相结合;宜住院监测与出院监测相结合。
2.制定《手术部位感染监测登记表》,对每例监测对象均应填写;并与科室医护人员沟通使其了解掌握监测内容及监测重点。
3.依据医院HIS系统,了解当日手术信息,掌握每日监测数量。
4.感控人员每日安排固定时间到目标监测病房收集术后患者数据资料,包括体温、敷料、切口外观、应用抗菌药物、切口引流及换药情况。必要时可到床旁对患者进行询问,也可现场观察医生换药时的手卫生和无菌操作情况并做好记录。
5.切口出现感染迹象时,应督促临床医生及时采集切口标本进行微生物涂片和细菌培养。
6.患者出院后,无植入物术后30d左右(有植入物术后1年左右)感染控制科专职人员与患者电话联系了解手术部位切口愈合情况,以确定出院后是否发生感染。
7.同时监测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的种类、时间和疗程,以及手术患者相关感染:肺炎、泌尿道感染、导管相关的血流感染等。
8.也可应用医院感染控制信息系统手术部位感染目标性监测模块进行监测。
(四)资料统计
1.手术部位感染发病率
手术部位感染发病率=(指定时间内某种手术患者的手术部位感染数/指定时间内某种手术患者数)×100%
2.不同危险指数手术部位感染发病率
某危险指数手术感染发病率=(指定手术该危险指数患者的手术部位感染数/指定手术某危险指数患者的手术数)×100%
3.外科医师感染发病专率
(1)外科医师感染发病专率
某外科医师感染发病专率=(该医师在该时期的手术部位感染病例数/某医师在某时期进行的手术病例数)×100%
(2)不同危险指数等级的外科医师感染发病专率
某医师不同危险指数感染发病专率=(该医师不同危险指数等级患者手术部位感染例数/某医师不同危险指数等级患者手术例数)×100%
(3)平均危险指数
平均危险指数=Σ(危险指数等级×手术例数)/手术例数总和
(4)医师调正感染发病专率
医师调正感染发病专率=某医师的感染专率/某医师的平均危险指数等级
四、导管相关血流感染(CRBSI)监测
(一)CRBSI定义
感染前48h内使用过中心静脉导管的患者有感染的临床表现[如发热、寒战和(或)低血压等],血培养至少可获得1个阳性的结果,导管半定量细菌培养阳性(>15CFU/导管尖段5cm)或导管定量培养阳性(>103 CFU/导管段),并且与外周静脉血中分离出的病原菌种类和抗菌谱相同,除血管内导管外,无其他明确的血液感染源。
(二)监测对象
1.根据本院情况选择ICU或留置中心静脉导管较多、医院感染率较高的科室。
2.留置中心静脉导管超过48h或拔除中心静脉导管48h内的住院患者。
(三)监测方法
1.对参与监测的医务人员进行相关培训,使其了解正确的监测方法。
2.当患者出现原因不明的发热(体温≥38℃)、寒战和(或)低血压,<1岁的患者出现低体温(体温<37℃),穿刺部位有脓液或渗出物或弥漫性红斑,沿导管的皮下走行部位出现疼痛性红斑(排除理化因素),怀疑CRBSI时,医生应下医嘱进行微生物培养。
3.护士每日登记ICU患者日志;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及插管部位变化。
4.微生物室工作人员严格遵守检验操作规程,检验结果及时报告。
5.感染管理专职人员每日到被监测ICU或选定科室,持续观察每位监测对象,填写《CRBSI监测调查表》。督促经治医师正确及时留取标本送微生物培养。当诊断为CRBSI时,在《CRBSI监测调查表》中记录。
6.也可应用医院感染控制信息系统相关功能进行监测。
(四)数据分析
1.每月汇总分析监测指标并反馈给被监测ICU或选定科室。
2.根据监测指标情况,制定医院感染的预防控制干预措施,组织实施,并监测实施效果。
中心静脉导管使用率=使用中心静脉导管天数/患者住院天数×100%
CRBSI感染率=(中心静脉插管中血流感染人数/同期患者中心静脉插管天数)×1000‰
五、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监测
(一)VAP定义
感染前48h内使用过呼吸机,有全身及呼吸道感染的症状和体征并有胸部X线及实验室检查依据,或临床医生诊断的肺部感染。
(二)监测对象
1.经气管切开或气管插管接受支持/控制呼吸超过48h或撤停呼吸机和拔除人工气道导管后48h内的住院患者。
2.根据本院情况选择ICU或呼吸机使用较多、医院感染率较高的科室。
(三)监测方法
1.对参与监测的医务人员进行相关培训,使其了解正确的监测方法。
2.当患者出现以下情况疑似VAP时,医生应下医嘱进行微生物培养。
(1)使用呼吸机超过48h的患者,咳嗽、咳痰或原有下呼吸道感染患者出现咳嗽、咳痰明显加重或痰液性状显著改变。
(2)有发热,白细胞总数及嗜中性粒细胞比例增高,痰呈脓性,肺部湿啰音比入院时有明显恶化,X线显示肺部有炎性病变或与入院时比较出现新病变,并排除非感染性的原因如肺栓塞、心力衰竭、肺水肿、肺癌等情况之一者。
3.护士每日登记ICU患者日志,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变化。
4.微生物室工作人员严格遵守检验操作规程,检验结果及时报告。
5.感染管理专职人员每日到被监测ICU或选定科室,持续观察每位监测对象,填写《VAP监测调查表》。督促经治医师正确及时留取标本送微生物培养。当诊断为VAP时,在《VAP监测调查表》中记录。
6.也可应用医院感染控制信息系统相关功能进行监测。
(四)数据分析
1.每月汇总分析监测指标并反馈给被监测ICU或选定科室。
2.根据监测指标情况,制定医院感染的预防控制干预措施,组织实施,并监测实施效果。
呼吸机使用率=(呼吸机使用天数/患者住院天数)×100%
VAP感染率=(使用呼吸机患者中VAP人数/同期患者使用呼吸机日数)×1000‰
第四节 细菌耐药性监测
一、细菌耐药性监测
监测临床分离细菌耐药性发生情况,包括临床上一些重要的耐药细菌的分离率,如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耐万古霉素肠球菌(VRE),泛耐药的鲍曼不动杆菌(PDR-AB)和泛耐药的铜绿假单胞菌(PDRPA),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的革兰阴性细菌等。
二、监测内容
细菌,抗菌药物,药物敏感结果。
三、监测方法
统计、分析微生物室分离的细菌和药物敏感结果,也可应用医院感染控制信息系统细菌耐药性监测模块进行监测。
四、资料分析
1.不同病原体的构成比。
2.主要革兰阳性细菌的构成比及对抗菌药物的耐药率。
3.主要革兰阴性细菌的构成比及对抗菌药物的耐药率。
4.MRSA占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构成比及分离绝对数,对抗菌药物的耐药率。
5.泛耐药鲍曼不动杆菌(PDR-AB)和泛耐药铜绿假单胞菌(PDR-PA)的构成比及绝对分离数。
6.VRE占肠球菌属细菌的构成比及分离绝对数,对抗菌药物的耐药率。
7.革兰阴性细菌产ESBLs的构成比及分离绝对数,对抗菌药物的耐药率。
五、总结和反馈
结合以往资料总结并公布监测结果,向临床医师和医院药事管理机构反馈。
第五节 临床抗菌药物使用调查
抗菌药物(antimicrobialagents)是指具杀菌或抑菌活性、主要供全身应用(含口服、肌内注射、静脉注射、静脉滴注等,部分也可以用于局部)的各种抗生素、磺胺类、咪唑类、硝咪唑类、喹诺酮类、呋喃类等化学药物。通常不包括抗寄生虫药物、抗病毒药物、抗结核药物和局部使用抗菌药物等。
一、调查对象
住院(出院)病历和门诊处方。
二、调查内容
1.基本资料 调查日期、住院号、科室、床号、患者姓名、性别、年龄、疾病诊断、切口类型(清洁切口、清洁-污染切口、污染切口)。
2.使用抗菌药物资料 感染诊断(全身感染、局部感染、无感染),用药方式(全身、局部),用药目的(治疗用药、预防用药、预防加治疗用药),联合用药(单用、二联、三联、四联及以上),细菌培养结果,使用抗菌药物名称,使用日剂量,用药天数,给药途径(口服、肌内注射、静脉注射或静脉滴注、其他)。
根据《2011年全国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方案》规定,医疗机构对院、科两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情况开展调查的主要内容如下:抗菌药物品种、剂型、规格、使用量、金额,使用量排名前10位的抗菌药物品种,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使用强度、I类切口手术和介入治疗抗菌药物预防使用率,门诊抗菌药物处方比例。
三、调查方法
1.可采用普查和抽样调查方法,调查某日或某时间段住院(出院)抗菌药物使用情况。
2.宜采用专职人员与临床医师和临床药师共同调查出院病历、运行病历或门诊处方。
3.可应用医院感染控制信息系统抗菌药物使用监测模块进行调查。
四、资料分析
1.出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
出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使用抗菌药物患者数/调查患者数)×100%
2.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
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使用抗菌药物患者数/调查患者数)×100%
3.每千住院日某抗菌药物的DDD频数
每千住院日某抗菌药物的DDD频数=(抗菌药物的DDD频数/累计住院日数)×1000‰
注:DDD频数,即规定日剂量频数(number of defined daily dose),为某一抗菌药物的总消耗量除以该药的规定日剂量;抗菌药物使用剂量(dose of antibiotic use)指住院患者抗菌药物的每日使用量。
4.治疗使用抗菌药物构成比
治疗使用抗菌药物构成比=(治疗使用抗菌药物患者数/总的使用抗菌药物患者数)×100%
5.预防使用抗菌药物构成比
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构成比=(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患者数/总的使用抗菌药物患者数)×100%
6.门诊处方抗菌药物使用率
门诊处方抗菌药物使用率=(使用抗菌药物处方数/调查处方数)×100%
五、总结和反馈
抗菌药物调查资料应及时进行总结和反馈,对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办法,实施后再进行评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