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曰:“肺为咳。”喻昌云:“咳者,肺之本病也。”景岳更明言:“咳证虽多,无非肺病。”故章氏在治咳时,就紧紧抓住治肺这一关键,细酌病情之寒热虚实,而投以温、凉、补、泻之法,故取效颇捷。
(一)温法
《医学心悟》曰:“咳嗽之因,属风寒者十之八九。”故温法治咳最为章师常用,但其又根据病机、症状及患者体质之异,具体采用辛温宣肺、温润止咳和温肺化饮之三法。
1.辛温宣肺法 该法多用于感寒而发的急性气管炎。有痰少白黏不易咳,甚至无痰干咳之症状,章氏悉以三拗汤为主方。
案1 王女
主诉为咳与腰痛,此二者皆为风寒之侵袭,以其苔白也。杏仁、薏苡仁各12g,炙紫菀、西河柳各9g,生苍术6g,川桂枝、甘草各3g,细辛、生麻黄各2.4g。
原按:风寒侵袭,肺失宣降则咳;寒湿阻络则腰痛。此方用麻黄加术,以解表祛邪。
评述:《金匮要略》曰:“湿象身烦疼,可与麻黄加术汤发其汗为宜。”然仲景原方用白术,“使麻黄得术,虽发汗而不致过汗;术得麻黄能并引表里之湿”,然章师却宗《玉楸药解》“白术守而不走,苍术走而不守,故白术善补,苍术善行”之言,妙用苍术易白术,更有益于祛在表之风寒并止腰痛也。这种师古不泥的精神极值得吾侪学之。细辛、桂枝之用,既可助麻、术驱风寒表邪,更可利麻、杏、菀、草止咳也。西河柳又名柽柳、观音柳,为柽柳科植物柽柳、桧柽柳或多枝柽柳的细嫩枝叶,甘咸平,入肺、胃、心经。功主疏风解表、利尿解毒。除可透疹、治感冒咳喘外,还可治风湿骨痛,故章师取其一石三鸟之功而妙用之,足以证明其对药物性味功效的掌握,确胜常医多矣!
案2 陈女
4日来,哮喘发作,服麻黄素后,喘稍减而盗汗多。黄芪12g,天竺子、甘草、紫菀各9g,附子、陈皮各6g,五味子、远志各4.5g,麻黄3g,银杏15枚(去壳)。
二诊:哮喘大发,喉间有水鸡声。浙贝母15g,黄芪、党参、杏仁各12g,远志、紫菀、款冬花各9g,麻黄、厚朴、甘草各6g,肉桂1.8g。
三诊:哮喘稍定,但周身汗出。黄芪、白术各18g,补骨脂、当归、党参各12g,巴戟天、仙灵脾各9g,麻黄、甘草各6g,炮附子4.5g,肉桂2.4g。
四诊:哮喘已成尾声。原方加益智仁9g,细辛4.5g。
五诊:今日上班工作,体力不支,腰背酸,失眠。白术15g,补骨脂、党参、山药、黄芪各12g,巴戟天、仙灵脾、当归、益智仁各9g,炙甘草6g,肉桂1.8g。
原按:哮喘而兼见盗汗,为素体虚弱之征。先生本着“急则治标,缓则治本”的原则,初诊用小量麻黄宣肺平喘,黄芪、附子温阳固表,五味子、银杏收敛定喘,再加远志、天竺子、紫菀镇咳祛痰,甘草调和诸药。二诊咳喘大作,喉中有水鸡声,是风寒客肺,引动内饮,故急则治标,加重麻黄用量。三诊哮喘稍定,则考虑固本,用麻黄于大队补益药中。待哮喘平定,则治本为重,以培补脾肾善其后。按照临床所见,哮喘病人多因喘而汗,喘平则汗止。王旭高说:“麻黄是开达肺气,不是发汗之谓。”部分医者因麻黄发汗,虽喘证亦惧用;不知麻黄乃平喘之要药,有时且需用较大剂量,始能收到良效。
评述:章师未拘于“盗汗乃阴虚”之古论,而认证为体素虚之故,因而初诊即用芪、附、味、麻,辛温宣肺,固卫平喘。二诊因喘大发,遂加款冬花、紫菀、厚朴、杏仁及大剂浙贝母,以“急则治标”。用肉桂易附子,加强纳气归肾定喘之功,故获效颇速。三诊因喘定,复用附子配补骨脂、巴戟天、仙灵脾、肉桂以温阳益肾而顾本。学者可通过此案去进一步加深对标本逆从的理解。但需要注意的是,如血压高之咳喘者,用麻黄仍需谨慎。天竺子为小蘖科植物南天竹的果实,苦、涩,微甘平,有小毒。入肺经,功主止咳平喘,对久咳、百日咳及哮喘效佳,为章师治咳最喜用之草药之一,然毕竟有小毒而他医鲜用,颇憾!
2.温润止咳法 该法用于久咳不已,时辍时甚,感寒则剧,痰白稠多,容易咳出或咳而音嘎者,以止嗽散为代表方。
案3 叶女
听其呛,乃急性气管炎。痰白而黏,白是寒,黏是湿。白苏子、白芥子、炙紫菀、炙款冬花、山慈菇片(研末分2次调入)各9g,白前、橘皮、桔梗各6g,生苍术、射干各3g,粉甘草2.4g,生麻黄1.2g。
原按:凡痰白属寒,先生常用麻黄、白芥子、白苏子等以散寒豁痰;伴有湿邪,则加苍术、半夏、茯苓等燥湿渗湿之药。关于治咳的方剂,先生常常推崇《医学心悟》的止嗽散。此方用药平稳,既可用于寒咳,又可用于热咳。程国彭自称该方可治“一般咳嗽”“服者多效”。先生治咳嗽,常选用紫菀、白前、百部、桔梗等药,即取止嗽散之意。然因咳嗽多发作于冬令或气候交变之时,有痰无痰或痰之多少,常难恒定。故章氏喜将两方合投。
案4 薛幼
咳呛有表证而日久者。三拗合止嗽散最为的当。炙紫菀、杏仁各9g,百部、白前、橘皮各6g,荆芥5.4g,桔梗5g,甘草3g,生麻黄2.4g。
原按:久咳当镇咳,兼表证宜发散。方中用麻黄、荆芥散其表寒;杏仁、桔梗开肺止咳;橘皮、甘草化痰缓急;紫菀、百部、白前温润下气。全方以三拗汤和止嗽散复合,为散邪、止嗽剂。
评述:止嗽散出自清代名医程钟龄《医学心悟》,程氏自云“本方温润和平,不寒不热,既无攻击过当之虞,大有启门驱贼之势。”程氏对该方不仅按风、寒、暑、湿、燥、火六淫之邪进行加减,还根据外感之咳久不已则移于五脏六腑的特点,按《内经》十二经见证予以加减,对内伤七情之咳亦有很多恰如其分的加减法,可谓曲尽周详,故晚清名家唐容川盛赞“此方加减变化,能治诸般咳嗽”。学者当结合程氏原著去阅读章师治咳之案,则可事半功倍矣!
案5 赵女
咳六七日,干呛少痰,因此气粗短促。夫治咳有痰,总当祛之,无痰则镇之。
杏仁泥12g,旋覆花(包)、款冬花、紫苏子、百部、杭白芍各9g,白前6g,生麻黄4.5g,粉甘草3g,白果5枚。
评述:此案所用系三拗汤(麻黄、杏仁、甘草)合压掌散(麻黄、银杏、甘草),两方均为温润止咳常用方,且款冬花、紫苏子、百部、白前亦均为温润化痰止咳要药,故诸药相合,一诊即安。旋覆花又名金沸花,咸温降逆,功主消痰下气,且其梗(亦称金沸草)也有极好的止咳平喘作用,如《局方》即有以其梗与麻黄、前胡、赤芍、荆芥、半夏、甘草、姜、枣组成的金沸草散,主治外感风寒、咳嗽喘满、痰涎不利等症。方中章师还用了一般医生不常用于咳症的功主养血敛阴之白芍(在《章次公医案》咳喘篇病案中,有26例均选用之),考其喜用该药之用意有四:一为敛肺之气阴,恐麻黄、细辛等过散;二是取其柔肝缓急之功,谨防肝火伤肺;三乃用其调营益卫之力,杜外邪复感;四宗王好古“白芍可疗肺急胀逆喘咳”之说,以验证临床。读者认为此案用白芍,究竟为四意中之何意呢?
3.温肺化饮法 对素有寒涎冷饮内聚,复为风寒外邪所诱,致“咳逆倚息,痰多清稀,畏寒背冷,脉见双弦”,甚至“寒热而兼上气”者,章师则又果断投以温肺化饮的小青龙汤或苓桂姜辛味半汤。
案6 赵男
咳逆倚息,多作于气交之变,背冷,痰多而清稀,脉双弦,小青龙汤主之。煅鹅管石18g,姜半夏、白芍、半硫丸(分2次吞)各9g,川桂枝、五味子各4.5g,净麻黄、甘草各3g,细辛2.4g,生姜3大片。
原按:小青龙汤温肺化饮之力甚著。凡内有水饮,外感风寒,症见咳喘、恶寒、痰多而清稀者,投之多获良效。半硫丸系温肾通便成药,可治老人大便虚秘,但亦有温肾化痰之功,故痰饮宿恙者亦宜之。
评述:鹅管石为腔肠动物树珊瑚科栎珊瑚的石灰质骨骼或矿物钟乳石的细长尖端部分(滴乳石),甘温。可温肺、壮阳、通乳。治肺痨咳喘、胸闷、阳痿、腰膝无力、乳汁不通。晚清孟河名医费伯雄在所著《医醇賸义》中,自拟鹅梨汤(煅鹅管石、麻黄、当归、紫苏子、茯苓、瓜娄仁、桑叶、半夏、贝母、橘红、杏仁、梨汁、姜汁)治肺气壅塞,致成肺痈、咳吐脓痰、气甚腥秽者。笔者早年在郎溪县亲见安徽省名老中医胡翘武,在用黑锡丹配药治一老翁气喘欲脱时,因缺黑锡丹而改用鹅管石,亦取佳效,后遂常将此药配熟地黄、萸肉、补骨脂、五味子及降肺止咳药治虚寒咳喘,效尚满意。
案7 任男
痰饮并发哮喘,痰饮已成宿疾;哮喘则有时发作,多作于春秋气候剧变之时。上海地滨大海,尤易发作。此二者,皆少根治之法。今予小青龙汤。杭白芍、姜半夏、炙紫菀、白芥子各9g,生麻黄、五味子各6g,淡干姜、远志各4.5g,细辛、川桂枝、粉甘草各3g,白果9枚。
二诊:服加味小青龙汤2剂后,气平,咳痰仍薄。治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
杏仁12g,旋覆花、白芥子、款冬花各9g,紫菀、茴香各6g,干姜、五味子、远志各4.5g,粉甘草3g。另:鹅管石12g,葶苈子9g,肉桂3g,共研细末,分吞。
原按:支气管哮喘有外感、内伤之分。一般认为,其外感属肺,内伤属肾。其实,支气管哮喘的早期阶段,病机都归之于肺,及至并发肺气肿,以致肺源性心脏病时,才有肺病及脾、及肾的机制。所以治疗哮喘,一般以治肺为主。但其中又有寒热的区别:属寒者,可用小青龙汤;属热者,则可用葶苈大枣泻肺汤、射干麻黄汤、定喘汤等方剂。至于《医宗必读》的压掌散(麻黄、白果、甘草),则不论寒热,都可应用。
评述:恩师朱良春在原按中所说的压掌散,因方中白果(即银杏)的树叶类似鸭掌,故又称鸭掌散。虽诚如恩师所言,该方对寒喘、热喘均有良效,但银杏有一定的毒性,故用量应控制在10g或7粒之内,多用有可能引起头痛、发热、抽掣、呕吐、烦躁不安、呼吸困难,当急用白果壳一两或生甘草二两煎服(《上海常用中草药》),重者当送医院抢救。
(二)凉法
感受风热或肺阴较虚之人患咳嗽,章氏多用凉法,但又有辛凉宣散、辛凉清解、凉散镇痉与甘凉清润之别。
1.辛凉宣散 若辨证知咳嗽确系“温邪上受”引起,无痰或痰多作白沫,量少不易咳出,喉痛或咽干作痛、音嘎,或咳引胸中痛、洒然有寒意者,章师咸遵《内经》中“风淫于内,治以辛凉,佐以苦,以甘缓之,以辛散之”之旨立法。
案8 姚女
急性气管炎,总以祛痰为主。假使其人咳甚者,复入镇咳可矣。祛痰古称宣肺,镇咳古称肃肺。杏仁12g,炙牛蒡子、白前、紫菀、杭白芍、桑白皮、知母、贝母各9g,射干、远志肉各4.5g,甘草3g,枇杷叶3片(去毛包)。
原按:先生对急性气管炎常用祛风散热、祛痰镇咳的方法。祛风用牛蒡子,清热用射干、知母之类;祛痰镇咳则常用白前、紫菀、桔梗、贝母、杏仁、桑白皮、旋覆花等药。用之多收良效。
评述:射干又名乌扇,苦寒有毒,入肺、肝,功主降火解毒、散血消痰。前贤多取其治喉痹咽痛、咳逆上气、痰涎壅盛、瘰疬结核、疟母、痈肿疮毒、闭经,然国医大师李玉奇从张元素《珍珠囊药性赋》言其“去胃中痈疮”,将该药与扶正补脾、化腐生新之品组成“化腐复胃汤”,用治慢性萎缩性胃炎,每取良效(参见本书第14讲)。吴华强教授也喜用该药治胃疾,均为本品的临证应用开拓了新路。
案9 陈男
一日之内,热势数度变迁,面与脉俱是外邪侵袭。咳呛痰黄,气管有炎症也。连翘、冬桑叶、杏仁、旋覆花、枇杷叶各12g,桔梗、射干、粉前胡、杭白芍各9g,薄荷4.5g(后下),粉甘草3g。
原按:本案咳嗽属于风热证,故先生除常用化痰止咳药外,加用薄荷、桑叶、连翘、射干等辛凉清解药。这与前叶女案咳嗽痰白而用麻黄、白芥子者,有所区别。
评述:陈男因发热,故章师取薄、桑、翘、射以驱风热表邪,未纯用止咳化痰药,此乃高明之处。因表热不退,气管的急性炎症总难消除也。然读者需注意的是,此方一般只能服3剂,如热势仍甚,当改麻杏石甘汤;而热已平息,薄荷、连翘又当易浙贝母、桑白皮来加强清化痰热之力了。
2.辛凉清解 对呼吸系统急慢性炎症引起明显感染者,诸如支气管炎、支气管肺炎、支气管扩张以及大叶性肺炎、肺脓肿等病,章师并未墨守吴瑭“治上焦如羽,非轻莫举”之陈规,纯用桑菊饮等辛凉轻剂,而是经常配入苦寒、清热解毒之品,使疗程缩短,效果提高。
案10 解男
支气管扩张症,如见痰黄、脉带数时,清热药宜重用。净连翘15g,金银花、白苏子各12g,桑叶皮、黄芩、川象贝、桔梗、前胡各9g,生甘草4.5g。
二诊:药后痰量减少,脉见平定。再拟原意出入。净连翘、金银花各12g,黄芩、川象贝、桔梗、桑叶皮各9g,粉草3g。
原按:支气管扩张症,中医学一般归之于咳喘一类。伴见咯血,则往往作“木火刑金”论治。咯血而形体瘦弱者,或发热不清者,则多疑为肺痨。先生凡遇咯血而伴手指如鼓槌状者,多认为有支气管扩张的可能。于此为何不作肯定诊断呢?这是因为鼓槌指这一体征,既不是支气管扩张所独有,也不是支气管扩张所必具。案中提到支气管扩张症的咳嗽可以累及终身;遇见痰黄脉数时,清热药宜重用。这些都是先生临床经验之谈。
评述:60年前章师即能对鼓槌指(即今之杵状指)一症的辨析入木三分,证明他以实际行动诠释了自己所提“发皇古义,融会新知”的科学内涵,可钦可敬焉!另还言及支气管扩张所致咳嗽可累及终身,亦确言之有据也。因久咳不愈致支气管弹性丧失而扩张,此时扩张的支气管内常为痰浊、瘀血所壅塞,稍感风热或略进辛肥,则痰浊瘀血将乘机鼓噪上逆而作乱,使咳喘复剧,吐痰腥臭甚至挟血。笔者1989年秋曾遇一胡姓青年,患此疾合并肺结核6年,虽中西药迭治,亦未收功。笔者接治年余后,方用张锡纯秘红丹(赭石、大黄、肉桂)合生地黄、怀膝、地龙、牡蛎、降香、白及、百合、百部、三七等,并辅以吴茱萸研末敷涌泉穴,其“剪不断,理还乱”的纷繁诸症始渐渐平息,直至1991年4月28日患者胸部X线正位片加右侧位片才见基本恢复正常(参见《闻过喜医辑》),但也不保证其今后不复发。
案11 张男
痰臭时发时休,已历1年有余,但胸膺并不作痛。予苇茎汤加减。鱼腥草(后下)、芦根各30g,生熟薏苡仁各15g,紫苏子、冬瓜子、桑白皮各12g,桔梗、马兜铃、白芍各9g,粉甘草6g。
原按:此为肺痈,时发时休,迁延日久,痰臭是其明证。臭痰即是脓痰,辨证属热,治宜清肺祛痰、解毒排脓,方用苇茎汤加减即是此意。鱼腥草有良好的清热解毒作用,为治疗肺痈痰热壅滞、咯吐脓血的要药。
评述:恩师朱良春在20世纪50年代初,即发掘出南通市民间医生成云龙的效方铁脚将军草(即金荞麦),用治肺脓肿奇效如神,《朱良春医集·薪火传承篇》载有原卫生部中日友好医院史载祥教授所著《从“朱良春现象”看中医的学术继承与创新》一文,详介了此药治肺脓肿之效(参见本书李辅仁治咳喘一文)。
3.凉散镇痉 章师临证40载,日诊患者近百人,故对儿科的治疗亦积验甚丰,特色纷呈。如他认为百日咳(即顿咳)因病程淹缠,即使初期可有寒象,但日久大多化火而成热咳,故应以凉法为主。且结合西医理论,指出其反复连续的剧咳系气管痉挛所致,故又极有见地的佐用平肝镇痉的虫类药。
案12 郭幼
咳声如在瓮中发,惟气管痉挛者有之,故有痰而不易咳唾。以古人经验,当重用开肺。开肺可祛痰一也;弛缓痉挛二也。炙紫菀、白芍、干蟾皮、葶苈子、桑白皮各9g,白前6g,射干5g,粉甘草3g,生麻黄2.4g。
二诊:咳顿挫,再事原方出入。桑白皮、炙紫菀、葶苈子各9g,白前6g,射干5g,粉甘草3g,生麻黄、桔梗各2.4g。
原按:咳声不扬,肺气不宣之征。案中用麻黄、紫菀以开肺;葶苈子、白前、射干降逆涤痰。麻黄与桑白皮并用,乃华盖散配伍方法。用白芍者,发中寓收之意。
评述:《中药大辞典》言蟾皮与蟾酥相似,亦有平喘镇咳作用。故蟾皮的应用当与蟾蜍相似,即功可清热解毒,利水消胀。主治痈疽、肿毒、瘰疬、肿瘤、疳积、腹胀、慢性气管炎等病偏热象者。《中药大辞典》载:“治慢性气管炎,可将干蟾皮研末,陈蜜制丸或装胶囊,每次服1g,日2次,10天1个疗程,停药5天,续服第2疗程。观察334例,1个疗程后有效率为69.7﹪,且止咳祛痰作用优于平喘。”但本品毕竟有毒,且药肆极少备有,故愚意不如以地龙代之,但地龙须洗净酒炒,因若不认真炮制,服后极易动呕,量不超10g为妥(参见《闻过喜医辑》)。
《本草纲目》曰:“葶苈有甘苦二种……大抵甜者下泄之性缓,虽泄肺而不伤胃;苦者下泄之性急,然泄肺而易伤胃,故以大枣辅之。”药用多为后者,系十字花科植物独行菜、北美独行菜的种子,主产于黄河之北,又称北葶苈子;后者为播娘蒿的种子,《蜀本草》又曰:“苗似荠苨”,亦有名之荠苨者。且自仲景创葶苈大枣泻肺汤治肺痈及防己椒目葶苈大黄丸攻逐水饮以降,医者大多仿效之。如张石顽创葶苈薏苡泻肺汤治肺痈;又创葶苈丸治水肿,《外台秘要》亦有同名之方治水肿,其所治皆为痰浊水饮偏多之证,而章师却将其用治气管痉挛痰黏稠不易咳唾,且对小儿亦用9g之量,极具巧思又艺高人胆大也!另药理研究证实:此药有极好的强心作用,笔者曾用其配冯楚瞻全真一气汤治肺源性心脏病现喘急、不纳、水肿、不能平卧,家人已准备后事的82岁老妪,随溲之畅排而肿消纳旺,未10剂能下床行走。足见如想提高疗效,还必须了解药物的现代研究知识,即辨证论治有时必须与辨病论治相结合。当代中医名家彭坚教授指出:该药有清除和抑制癌性腹水作用,笔者在温州苍南县龙港镇,遇肝癌腹水,但体质尚可者,大多在方中配入该药,确如其言,若日泻3次以上,量可控制在10g之内。
案13 高幼
不咳则已,咳则连续5分钟之久,弯腰撷肚,不堪其苦,百日咳也。此症以镇咳为主,祛痰为佐。杏仁6g,款冬花、天竺子、紫菀、旋覆花(包)、贝母、罂粟壳各5g,百部4.5g,甘草3g,射干2.4g。
原按:百日咳是儿科常见的一种呼吸道传染病。早期不易与急性支气管炎等病相区别,至痉挛性咳嗽期间,其症状特点始为明显。其治法不外宣肺镇咳,和胃祛痰。天竺子、六轴子均为有效的镇咳药。六轴子有毒,用量不宜大。鹭鹚涎丸有清热化痰、止咳平喘作用。先生每用以治疗百日咳,有成药出售。麻雀煎汤治百日咳,系民间验方,能解痉定咳,每日1只,可连续煨食5~7只。
评述:罂粟壳又名御米壳,乃罂粟科植物罂粟的干燥果壳,酸平,入肺、胃、大肠,功可敛肺止咳,涩肠定痛。治久咳、久泻、久痢、脱肛便血、心腹筋骨诸痛、滑精、多尿、白带等症。须注意的是,此药所治诸病,大多应为邪祛正虚之证,如痰多之咳、食滞、泻痢等皆不可轻投,否则闭门留寇,病反重矣。罂粟果实中的液汁凝固物即为鸦片,为毒品,有成瘾性,不可久用,故此药现今药肆已难觅得,笔者仅在治晚期肿瘤剧痛时偶用之,确有良好止痛作用。
4.甘凉清润法 若肺胃阴虚,晨呕便燥,痰黏不爽,或久咳舌光滑,疑为肺痨者,章氏认为:“舌光有厚痰,不宜用温燥化痰药。”谨防更伤其阴,而遵“肺与大肠相表里”之旨,将吴瑭沙参麦冬汤合清热润燥之品,每取捷效。
案14 卢女
近2个月清晨食入则呕,便亦燥结,自觉痰黏喉间不爽利。此肺病而见胃肠功能障碍者。桑椹子15g,杏仁泥12g,怀山药、何首乌、麦冬、紫苏子、蜜炙枳壳、谷麦芽、象贝母、天花粉各9g。
二诊:肺与大肠相表里。咳呛痰少,此肺燥也,故大便难。甜杏仁18g,桑椹子15g,杭白芍12g,桑白皮、马兜铃、麦冬、玉竹、浙贝母、北沙参各9g,粉甘草3g。
三诊:叠用清润法,咳呛有痰且活,大便亦见调整。再事原法加减。甜杏仁12g,桑白皮、马兜铃、浙贝母、麦冬、北沙参、白芍各9g,粉甘草3g。
原按:咳嗽痰少或无痰的患者,往往兼见便秘或不爽,故案中有引前人肺与大肠相表里的说法。方中用杏仁、桑椹子、沙参、麦冬等,即取其清润、止咳、通便的作用。
评述:马兜铃为马兜铃科植物北马兜铃或马兜铃的干燥成熟果实。北马兜铃产于黄河以北,以东三省为主,而马兜铃主产于黄河以南,二者均苦寒入肺,可清降肺气,化痰止咳,主治肺热咳喘、咯血、失声及痔瘘肿痛。现代药理研究,其还有温和而持久的降压作用。虽然历代一些本草书似未言及该药有毒,宋代儿科大家钱乙在《小儿药证直诀》中还创补肺阿胶汤(又名补肺散),取其与阿胶、牛蒡子、杏仁、炙甘草、糯米等共末,每用1~2钱,水煎食后服。用治肺经阴虚火盛,致干咳少痰,或痰中带血,甚至咳喘咽燥之症,以收养阴补肺、宁嗽止血之功。但《新修本草》明言马兜铃的根青木香“味辛苦寒,有毒”,《药性论》亦云:“汉防己(即汉中防己,为马兜科植物异叶马兜铃的根)味苦,有小毒”,加之临床有服用大剂关木通(为马兜铃植物木通马兜铃的木质茎)通乳引起中毒的报告,使药学家对马兜铃进行了进一步的深入研究,证实该药及属于该科的其他药物,大多含有一种会导致肾功能减退的有毒成分马兜铃酸,如大量顿服,或虽在治疗量范围内却长期服用,有导致急性或慢性肾衰竭的危险。但亦不可因噎废食,只要辨证准确,在治疗量内(10g)短期应用,是不会有问题的。如已故中医大家岳美中先生,曾以南沙参补益肺气,配马兜铃开豁结痰,是一阖一辟;用山药补虚羸,配牛蒡子散结气,是一补一泻;用桔梗引气排痰,配枳壳下气止逆,是一升一降。取此六味相反相成,能起到相互制约的作用。组成治久咳气阴耗伤,气机升降失常,痰浊难以外排,导致稍动则咳喘不已的妙方。笔者用其略予加味,果每可获得佳效。另国医大师李玉奇在其所创治消化道溃疡的养胃益气汤加减法中云:“疼痛不止,加失笑散、马兜铃、紫菀”,意取后二药的通降之性合成药对,通过“肺与大肠相表里”的关系,促使排便,殆可收“通则不痛”之功。
案15 叶女
久咳而见舌光滑者,虽在老年,亦有肺痨嫌疑,所幸两脉不数;又舌光,有厚痰,不宜用温燥化痰药。生侧柏叶30g,怀山药、仙鹤草各12g,北沙参、麦冬、杭白芍、玉竹各9g,知母6g,粉甘草4.5g。
原按:此证久咳而见舌光滑及厚痰,为体内阴液耗损所致。其治疗只宜滋阴养液、润燥滑痰,切不可误用温燥化痰之药,更伤其阴。方用沙参、麦冬、白芍、知母、玉竹等药,即是循此原则。
评述:侧柏叶为柏科植物侧柏的嫩枝与叶,苦涩而寒,入肺、肝、大肠经。功主凉血止血,祛风湿、散肿毒。治各种出血、风湿痹痛、菌痢,高血压,丹毒,痄腮,烫伤。古之本草书几乎未言治咳,笔者翻阅近200本名医医案或医疗经验集,亦鲜见用其治咳者。独章师根据药理研究,知其煎剂的醇提液对小鼠有镇咳作用,醇提液有祛痰及抑制结核杆菌作用,所含黄酮有镇咳祛痰作用,而取大剂以治有肺痨嫌疑的叶女之咳,一石二鸟,令人拍案叫绝,非对药物精研至深至透者,难有如此佳案。其晚年结合现代药理研究编著《药物学》三册,大部分内容均被收入前世界书局所编的《中国药物大辞典》里,内中有他通过临证得出的不少药物的新功效,至今仍有较高的实用价值。
(三)补法
“肺合皮毛”。咳嗽为患,外因为多,体质素馁之人,尤易为六淫所触,故前贤有“外感以咳嗽为轻,内伤以咳嗽为重”之说,非用补法不能达到祛邪止咳的目的。章氏临床能细析症状之异,分别采用固卫实表、通阳化饮和滋阴养血三法以治内伤之咳。
1.固卫实表 《难经》曰:“心者血,肺者气,血为营,气为卫,相随上下,谓之营卫,通行经络,营固于外。”卫表受了风邪,常可引起发热、鼻塞、自汗、咳嗽等症,形成卫强营弱的现象。在这种情况下,必须把发病的主因风邪祛除,才能营卫和谐,所以调和营卫的目的,实际上也是在于解表。章师对此症以咳嗽为主之患者,则每宗《内经》“欲伏其所主,必先其所因”之旨,而投以固卫实表之法。
案16 赵男
药1剂热退,但临风仍洒洒然有寒意。医用祛痰药,其咳增多,不足虑也;痰不得出,反是隐患。炒苏子12g,黄芪、焦白术、莱菔子各9g,防风6g,橘皮、远志各4.5g,白芥子3g,银杏10枚(去壳)。
原按:营虚卫弱,不任重表,玉屏风确为有效良方。“痰不得出,反是隐患。”盖痰为病理产物,不祛之使出,必致潜伏贻患,故复用三子定咳,橘皮、远志以治痰。
评述:对卫阳不足,易反复感冒,章师常宗前贤之意,喜用玉屏风散。考该方出处有二,一是元代危亦林《世医得效方》,一为与他同时代的朱丹溪《丹溪心法》。二人之方所用药相同,很难考证谁方在先。朱氏方中的黄芪、白术、防风各一两,研末,每服6g,日2次。而危氏方中黄芪六两,白术、防风各二两,共研末,每次服10~15g,日2~3次。对卫气不固,表虚自汗,反复感冒患者,危氏之方疗效应远胜朱方,因防风毕竟为辛温发汗药(《得配本草》曰“元气虚,病不因风湿者禁用”),故表虚自汗者原不可用。然李东垣曰:“防风能制黄芪,黄芪得防风其功愈大,乃相畏而相使也。”遂有危、朱二氏将两药相配之方。但因治表虚多汗,芪、防若等量,则难效矣。故读者用此方时,一定要将黄芪之量大于防风3倍以上。中医大家岳美中言其早年常将该方大其量改作汤剂,治表虚自汗,3~5剂即显效,但不日又复发,再服再效再复发,后见蒲辅周用散剂日服10g,坚持1个月,汗患止且不复发。始悟自汗乃系较慢性的肌表生理衰弱证,数剂汤药不可能使生理性虚象骤然恢复,惟持续用散剂,由量变到质变,使久虚的卫阳逐渐恢复,反可收全功,此正是古贤所谓“治慢性病当有方有守”之理也。岳老还谈到:他初学医时,读李东垣《脾胃论》,见好多方剂下都标“为粗末,每服三四钱”,心窃疑之,认为这样的小量能有用吗?故自以为是的将东垣方加大数倍剂量,改汤剂与病人服,然效未明显提高,反增加病人负担,浪费不少药材。后学用蒲老经验,才知自己做错了。岳老勇于责己的精神令人钦敬,这也是其成为一代大家的主要原因。
玉屏风散乃提高人体卫外功能(即西医所指的免疫功能)最妙处方之一,且药少价廉,值得推广普及。然对不同患者的相异兼证,亦当注意化裁。如蒲老对脾虚纳差者,常将白术加量以超黄芪,深恐黄芪壅补升提,碍胃纳食,但二药之量仍均大于防风数倍。笔者对四肢因汗出清冷或面神疲者,常配桂枝汤,并佐鸡血藤、当归(如便溏改川芎)。如汗特多,加糯稻根(含泥多,一定要洗净),浮小麦30~50g,桃枭(即瘪桃干,乃未成熟而被风吹落之桃)、五味子各5~10g,可收佳效。
案17 崔女
慢性之咳,际此冬令,难奏捷效。除服钟乳补肺汤(丸)剂外,以此方振作疲乏之精神。川桂枝24g,脱力草、苎麻根各12g,当归、潞党参、功劳叶、生黄芪、杭白芍各9g,升麻4.5g。
原按:此案用药以补益中气、调营养卫为主,乃治本之图。脱力草为仙鹤草的别名,有强壮、止血之功。苎麻根本为清热止血之品,亦有止咳定喘的功效。《医学正传》用其与砂糖煮烂,时时嚼咽下,治疗哮喘。钟乳补肺汤出于《局方》。方由款冬花、紫菀、人参、五味子、白石英、肉桂、麦冬、桑白皮、钟乳石所组成。主治肺气不足,咳嗽上气,胸满上迫咽喉,闭塞短气等症。
评述:章师案中桂枝用24g之大剂,极为罕见,由药测证,当有畏寒、肢冷、面、口淡、舌胖嫩、脉沉弱等症,非仅神疲一症也。故方中既用参、芪益气,又予归、芍补血,窃以为将此方当作简易的十全大补汤亦未尝不可也。全方未用一味止咳化痰药,系治病求本之法,希冀肺之气阴得以补滋,则久咳可以自安也,此乃“强主以逐寇”之典型佳案,读者切勿一带而过。
功劳叶为小蘖科植物阔叶十大功劳、细叶十大功劳或华南十大功劳之叶。《本草再新》曰:“治虚劳咳嗽”,《现代实用中药》言其为“清凉性滋养强壮药,功效与女贞子相似”。此案用其配参、芪、桂枝,说明患者不仅肺气虚,且肺阴亦失沛矣。肺之气阴双馁,必须假以时日,遇此类病人,如服药尚安,应劝其改丸剂久图。另前案评述已叙,钟乳石系鹅管石之一类,虽可温肺化饮,纳气平喘,消痰止咳。然性味甘温近热,壮元阳之功犹烈。李时珍言:“其气慓疾,令阳气暴充……昧者得此自庆,益肆淫逸,精气暗损,石气独存,孤阳越炽。久之,营卫不从,发为淋渴,变为痈疽。”该药基原乃碳酸盐类矿物,故虽《本经》将其列为上品,窃以为亦不可过用,防便秘、阳强或生结石也。白石英为氧化物类矿物石英的矿石,甘温,入肺、胃、心,虽《本经》言其“主消渴,阳痿不足,咳逆,胸膈间久寒,益气,除风湿痹。”但除《金匮要略》风引汤中,仲师将其与大队金石药共用以治中风外,历代方书或医案及名老中医经验集中,用此药者不多,药肆也几乎不备,或代之以紫石英(远较白石英为多用),可参见(《名家教你读医案》第1辑、第2辑祝味菊经验文)。
2.通阳化饮 痰饮是痰证中的一个特殊证候,也称饮邪、水饮。一般咳嗽多因肺气上逆引起,惟独痰饮咳嗽是由痰饮引起。原因是脾阳虚弱,不能化湿,积湿生饮,影响肺气的肃降。故章师对此类病证,多以健脾扶阳治其本,参入化饮肃肺顾其标,获效颇佳。
案18 施女
慢性气管炎,古称痰饮,当以温药和之。温药皆能祛痰,苓桂术甘殆其代表剂。其痰活,其咳因之减少。若云根治,难矣。生白术、旋覆花(包)、云茯苓、款冬花、紫菀、五味子各9g,炙甘草3g,川桂枝、细辛各2.4g。
原按:慢性支气管炎,多为内有痰饮结踞,每每感受外寒而触发。其治疗大法,不出张仲景“温药和之”的范畴。方药如苓桂术甘汤、小青龙汤之类。考桂枝善于温通阳气,宣化停饮;白术、茯苓据现代药理研究均有排钠作用。由此可见,苓桂术甘汤有排泄体内不正常水液的作用,亦即通阳化饮之功。
评述:苓桂术甘汤为仲景“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的代表方剂,此方一出,从者如云,却竟无一人认为该方有欠妥之处。直至清•吴瑭才指出,方中之甘草未免有“甘满壅中”之嫌 ,故以辛温宣散的生姜易之,虽一味之异,却既避免了中满忌甘之弊,又与“饮当和之以温”之旨甚合。吴瑭此举,真乃师古不泥的表率。
3.滋阴养血 清代名医王九峰曰:“肝脏阴虚阳僭,是以呛咳咽痛,动劳则喘。”此因肝血不足而生风,风火上炎,灼伤肺阴之故。其特点是病发较缓,呛咳时作时辍,其声不扬,多伴潮热盗汗,腰酸失精,脉弦细数,舌红少苔。延久则胁肋隐痛,目眩头晕,两耳蝉鸣,烦扰梦频等一派阴虚阳扰之症,多见于病久肝肾渐虚或痨瘵。
案19 黄男
干咳而见鼻衄、膺痛,即非细故。盖肺痨初起,亦有此等症状故也。黑木耳12g,桑白皮、百部、麦冬、地骨皮、杭白芍、马兜铃各9g,百合、白前各6g,粉甘草3g。
原按:肺阴伤故干咳,内有郁火故鼻衄。方用泻白散加马兜铃、白前以清肺化痰;麦冬、百合、白芍、甘草、木耳以养阴止血。
评述:干咳、膺痛乃中医所言肺痨六大症状(还有咯血、潮热、盗汗与消瘦)之二主症,患者复兼鼻衄,故章师按肺痨处方。因当时胸透开展极少,章师以症测病,根据辨证论治与辨病论治相结合之法进行处方遣药,因此效颇佳。即使患者并非结核,也可起未雨绸缪之预防作用。黑木耳,医家因其常被作为美食而很少配入处方中,或仅作为单方、验方入药,而章师却独帜高树地将木耳常与他药相伍,以治多种疑难痼疾,并取得卓效。读者今后也应重视药食同源,药食同用,将更多的价廉易得之美食,配入其他相应之药去治更多之病。
(四)泻法
前贤云,“肺为贮痰之器”,若气管为痰所阻,必致气道不利,呼吸有碍,咳嗽顿起。故章氏将泻肺涤痰视为治本止咳的一大要法。另浊痰久停,又可影响血脉之运行,形成瘀血,并与痰浊纠结为害,故痰瘀同治亦为泻肺治咳的一个常用之法。
1.泻肺涤痰 即通过荡涤、攻逐,使导致咳嗽久久不愈的肺经顽痰得以从大便排出,咳嗽逐渐自止的一种方法,即古贤所谓“见咳休治咳”也。因此法属“急则治其标”,对发病急、病程短、体质壮实者,用之得当,可收“快刀斩乱麻”之效。故章师对由于痰浊致呼吸道堵塞引起的多种肺部疾患极喜用之。
案20 马幼
咳声尚未畅,但因痰而呼吸紧张,此症不能镇咳。苏子(包)、莱菔子、牛蒡子(炙)、紫菀各9g,射干、桔梗各5g,苦葶苈子、远志、橘红各3g,山慈菇2.4g。
原按:咳声不畅,肺气不宣之故;痰多壅塞气道,升降阻碍,故呼吸紧张。予泻肺排痰之剂,痰去则呼吸自能复其常态。镇咳剂有抑制痰涎排出之弊,所以不相宜。
评述:章师在马幼脉案中,强调指出中医治咳嗽的一个重要注意事项,即痰多而咳喘者,不可用镇咳法,读者定要牢记。此时排痰乃当务之急,只要痰浊得祛,气管痉挛即可松弛,咳喘亦自可平息。由于收敛药(如罂粟壳、五味子等)与镇咳药同有抑制排痰之弊,亦不可用。山慈菇为消肿散结、化毒解毒之要品。前人多用其治痈疽疔肿,瘰疬,喉痹肿痛,蛇、虫、狂犬伤。但《滇南本草》却言“治咳嗽”,故章师移用治马孩久咳,其与射、桔相配,正可消除患儿的喉痹肿痛,且此药不苦,利于小儿服用。由于略有小毒,故仅用2.4g,其“心小”之处,由此可见。此方葶苈子前加一“苦”字,意为不可用甜葶苈子,因其功虽同苦葶苈,但祛痰之力较之逊色多矣。因章师病人太多,故脉案常过简,学其案当如读叶桂《临证指南医案》,即应经常采取以药测症之法,否则难有长进也。
案21 郑男
病咳未满一候,已剧烈不能平卧。前贤论不能平卧之原理,属之水寒射肺;假使不能平卧而见上气,则属之肾不纳气。病者盖因痰涎壅塞气道,祛其痰,卧斯平矣。鹅管石18g(先煎),葶苈子、莱菔子、苏子(包)、炙紫菀、杭白芍各9g,射干、远志各4.5g,干姜3g,生麻黄、细辛各2.4g,白果12枚(去壳)。另:皂角末、肉桂末各2.4g,分6包,睡后2小时服1包。
原按:此案气逆壅塞太盛,肺失肃降之职,故剧咳不能平卧,非一般宣肺化痰止咳药所能胜任。乃予射干麻黄汤增损,辅以皂角、肉桂粉剂,以涤痰除壅。方药力量甚宏。《金匮要略》独用皂荚为皂荚丸,列症为“咳逆上气,时时唾浊,但坐不得眠”。皂荚即皂角,通窍涤痰,性极锐利。肉桂辛热,能散寒化饮,畅利气机。先生以此二味同用,意在扫清胸中痰浊,以免痰壅气闭之危。但体弱之人须慎用。
评述:郑男显系实证,故章师悉用祛邪之品,但他仍佐入白芍与鹅管石(可温肺壮阳),以防麻黄、干姜、皂角、肉桂的辛温开泄而耗散肺之气阴,“心小胆大,行方智园”,于此可见一斑。另皂角、肉桂研末吞,亦寓此良苦用心。
2.痰瘀同治 当急性气管炎失治或误治,可转为慢性气管炎,进一步可发展为支气管扩张或肺源性心脏病以及渗出性胸膜炎等,此时患者多面唇发绀,杵状指,咳甚则胸闷痛,且稍动则喘,难以平卧,咳脓性痰或血痰,舌偏紫,舌下静脉常曲张如蚓。章师大多采用此法。
案22 庄女
鼓槌指多见于呼吸系统及循环系统病,盖末梢循环淤血固也。今咳呛气逆,不能平卧,祛痰镇咳,固属重要,强心药亦不可少。熟地黄15g,炮附块、全当归、炙款冬花、胡桃肉、罂粟壳、补骨脂各9g,五味子、炮姜炭各4.5g,远志3g,北细辛2.4g。
原按:肾阳虚则不能化水,水泛为痰,使肺失肃降,为咳为喘。方用附子、炮姜、补骨脂等振奋肾阳,所谓“离照当空,则阴霾自消”;复用熟地黄、五味子、胡桃肉等补肾助纳,使阳归于阴,肾得封藏而喘平;细辛温化寒痰;远志宁心祛痰;款冬花、罂粟壳镇咳;当归一味,《本经》谓“主咳逆上气”,且活血药有助于改善血液循环。宋代医家治喘咳多用罂粟壳,此属麻醉药,有镇静作用,但痰多阻塞气道,咳出不爽者慎用。
评述:庄女由脉案所述症状及“强心药亦不可少”的治则推测,此女恐系肺源性心脏病。章师用药虽颇全面,但窃以为若能加用红参(或大剂党参)强心,白术健脾化痰,怀牛膝引药下行,纳气归肾,且可利尿(庄女不能平卧,由朱师原按测知,极可能有胸腔积液,缘水气逆肺凌心,致咳呛难卧),故窃以为若以明医冯楚瞻之全真一气汤为主方加味治之,效果或许更佳。回忆20世纪80年代初,曾有学者撰文指出,以真武汤去生姜加人参组成的附子汤,为治肺心病后期畏寒喘咳、尿少浮肿的最佳之方,而冯楚瞻以麦冬易附子汤中白芍强心敛阴、牛膝易附子汤中的茯苓利水活血且引诸药入肾下行,加熟地黄大补精血,伍附子激荡心肾元阳之气,北五味子强心纳气,收敛欲散之一线真阳,堪称心力衰竭患者最佳对症之方。中医新秀毛以林博士在所著《步入中医之门》中,详载多例用该方挽危起衰之佳案,以确凿事实彰显了中医治急症的卓越疗效。另罂粟壳有麻醉收敛作用,如确属肺心病,且溲少痰多,有腹水或胸腔积液且水肿,窃以为此药以不用为妥。
案23 施男
以左胁痛为苦,不能向右侧卧,短气,咳嗽,西医诊为浆液性胸膜炎。其效固非旦夕可期。杏仁泥18g,象贝母12g,银柴胡、前胡、桑白皮、旋覆花、粉丹皮、葶苈子、炙乳没各9g,新绛2.4g。
二诊:2天后左胁之痛大定,其效之速,非始料所及。桑白皮、白芍、象贝母各12g,牡丹皮、知母、葶苈子、玉竹、紫花地丁各9g,甘草2.4g。
原按:胁痛为肝气横逆,咳嗽短气为肺失肃降,故肝肺同治。方中葶苈子泻肺,以治炎症渗出,柴胡、牡丹皮疏肝解郁,新绛、乳、没活血定痛,故效速出于预料。如渗液较多者,先生恒喜兼用控涎丹,每服2.4~4.5g,每日1次,其逐水蠲饮之效更速。
评述:杏仁有极强的止咳平喘之力。药理研究证实:苦杏仁含3%苦杏仁苷,该物可分解成有较强麻醉镇痛作用的氢氰酸,氢氰酸有较强毒性,故杏仁常用量在15g内,但章师却时超量用之,甚至一次达40g,学者应用当注意之。本案在用较大量(18g)的同时,配以活血止痛的乳香与没药,故能很快痛定。乳香又名熏陆香,为橄榄科植物卡氏乳香树的胶树脂,没药为同科植物没药树或爱伦堡没药树的胶树脂,均主产于亚洲西部红海沿岸及非洲利比亚、苏丹等地。前者苦辛温,后者苦平,但两药即使用醋制后(笔者对二药进行醋炙炮制加工时,有种烧橡胶的刺鼻味),仍味极苦秽,如脾气略虚者,极易泛恶,甚至呕吐、纳呆。如两药同用,最好略加健运芳化之品。新绛之用,首见于《金匮要略》第7条“肝着,其人常欲蹈其胸上,先未苦时,但欲饮热,旋复花汤主之。”该方用旋覆花三两、葱十四茎,新绛少许,以水三升,煮取一升,顿服。功主下气散结,活血通络。叶天士医案常以此方加当归须、桃仁、泽兰、郁金之类,治胸胁板着胀痛,收效良好。稍迟于叶氏的曹仁伯更以该方加芦根、枇杷叶,专治肝脉瘀阻,化火刑金,使肺气难以肃降导致的肝咳。瘀甚者加紫苏子、郁金、三七,对咯血块更妙。《柳选四家医案·继志堂医案》出血门中,此类验案颇多。然新绛究竟何许药也,历史上医家却仁智互见,现简述如下。
该药在唐以前本草著作以及《本草纲目》等均未载,新旧两种《中药大辞典》亦无。历代注《金匮要略》者多避而不谈。据《金匮要略今释》言:新绛即绯帛,始见于陈藏器《本草拾遗》,云治“恶疮疔肿”;但《金匮要略》治马坠及一切筋骨损伤方,亦用“绯帛如手大,烧灰”,不可能一药两名。故当代中药学者郑金生研究员在《辽宁中医杂志》1982年1期著文提出,新绛应是茜草,并列出了四点令人可以信服的理由。但笔者1962年在安徽中医学院读书时,中药教师査少农老中医却言该药是用母猴子月经血染的丝绸,或可用清代官员帽上的紫红丝饰物,也就是说新绛可能是药性偏于寒凉,功主活血止血的一种蚕丝加工品。然笔者认为,如用该药治热性瘀滞症可以茜草代之,但在相当多情况下,“血得寒则凝”,苦涩寒的茜草显然不再适用,窃以为此时若以辛温的红花代替新绛,却再合适不过了,因其功用亦正可和血通络也。一得之愚,仅供参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