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经》云:“肺咳不已,则移于五脏;五脏不已,则移于六腑。”“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故章师治咳时,不仅抓住主症,从肺入手,且尤善细绎病因,权衡施治,即在辨证过程中,不失时机地根据脏腑之间的内在联系双管齐下,以求显效。
(一)养胃保肺
“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即肺脏赖“中焦受气取汁”得到滋润,而脾胃的升降运化作用又受到肺气肃降的制约。若病久脾胃虚弱,精气不能上浥心肺,必致肺气短乏而作咳;若脾胃升降失常又会聚湿积饮,有碍肺气肃降而致咳。故对久咳而有痨之迹象者,章师常如前所述,用沙参麦冬汤养胃阴以增肺液(参见前14卢女、15叶女两案),但对久咳伴呕逆白沫,章师则认为应属六腑咳中的胃咳,当重用降逆和胃药,以伏其所主。
案24 朱男
咳2个月,将咳先作呕逆,剧则呕吐白沫,舌腻,古人皆属之胃寒,非一般治咳剂所能奏效。苏子、半夏各12g,旋覆花(包)、荜茇、款冬花、白芍各9g,百部6g,公丁香、五味子、甘草各3g,细辛2.4g。
原按:此病仍为痰饮上逆,寒痰留胃,胃失和降。治当降逆和胃,兼理痰咳,非一般通套止嗽药所能效。
评述:患者咳已2个月未愈,估计前医多用止咳为主的常规药物,而章师由咳前先呕逆,吐白沫,舌腻,大胆断曰“属之胃寒”,故“非一般治咳剂所能奏效”,故另辟蹊径,改投荜茇、半夏、公丁香温胃散寒,伍以旋覆花、款冬花、百部、苏子、细辛等辛温化痰,降逆止咳,按仲景“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之旨处方而效。此亦系一种养胃保肺之法,何哉?“六腑以通为补”也。
荜茇、公丁香,常医均取其温胃散寒、降逆止痛,主治消化道病,如胃痛、嗳气、呃逆、呕吐、泄泻、冷痢及阴疝,另荜茇还可治头痛、齿痛、鼻渊,用于咳嗽几乎不见。章师之用,不仅证实《内经》“五脏六腑皆令人咳,不独肺也”之论的正确性,也为我们如何灵活遣药树立了典范。公丁香为桃金娘科植物丁香的花蕾(其果实称母丁香,效逊于公丁香),而荜茇为胡椒科植物荜茇的未成熟果实,二药均香味浓烈、走窜、辛甘大热,若咳非寒饮所致,切不可误投,否则有劫阴咯血之变。
另食管反流性疾病的反流物,常可刺激与食管紧邻之气道,引起剧咳,用常规治咳药有时鲜见效机,亦可采取章师本案之用药法,或能有柳暗花明之效。
(二)调肝益肺
肝主疏泄宜升,肺主治节宜降,二者共助心以维持机体气血的协调。若肝气因郁化火升发太过,则致“木叩金鸣”;或肝木失肾水之濡养,使虚阳逆上,肺娇不耐其炎,亦会致咳。前证多兼右胁痛,章师习用四逆散化裁;后证常伴痰血,故在用滋养肝肾阴液的同时,佐入清降肝经逆气之品,主次分明,颇能启迪后学。
案25 史女
肺主皮毛,咳剧而恶寒特甚;肝失调达,因拂逆而右胁作痛。旋覆花(包)、娑罗子、白芍各9g,青皮6g,炮附块、醋炒柴胡各4.5g,甘草3g,北细辛1.8g。
原按:肝失调达,固非一日而成;咳而恶寒,是阳虚不能卫外。方用附子、细辛,温阳散寒;四逆散以青皮易枳实,疏肝止痛;娑罗子善理肝气;旋覆花降气通络。一方两扼其要。
评述:由咳嗽伴“拂逆而右胁作痛”,章师断为应属“肝咳”,(至于何为肝咳?怎样分型论治?请参见笔者发表在《中医杂志》1983年5期的《肝咳医话》),故未用一味直接止咳药,而是采取四逆散加娑罗子疏肝,旋覆花降肝疏肺之气以治本;因患女恶寒转甚,则转以附子、细辛温阳散寒以治标,寥寥8味,方巧效捷。娑罗子又名开心果,为七叶树科植物七叶树或天师栗的果实或种子,甘,温,功专宽中、理气、杀虫。治胃寒作痛,脘腹胀满,疳积虫痛,疟疾,痢疾。虽该品为治消化道疾患之专药,章师却独取其理气之功而协助四逆散、旋覆花调肝降气,肝气得以疏泄,肺气自可安宁,即木不叩金,金岂鸣乎?窃以为此与因肠内燥屎化浊上逆,致呃逆、呕吐、脘胀、不纳,用釜底抽薪法从本以治,颇有异曲同工之妙。
案26 张男
凡暴病平卧则气逆者,病在于呼吸系居多;不在肺便在肋膜。与久病之在循环系者有别。病者热虽不高,而痰中带血,病在肺。生侧柏叶30g,海蛤壳(先煎)15g,杏仁泥、旋覆花(包)各12g,麦冬、百部、冬青子、玉竹、杭白芍、桑白皮各9g,银柴胡4.5g,粉甘草3g。
原按:此案膈上有痰热壅聚,肺失肃降之权,故平卧则气逆;肺络受损,故痰中带血。方以清润调肺、降气化痰之品以治之。
评述:由“暴病平卧则气逆,不在肺便在肋膜”,知章师早在60年前已将此类病分成肺之本脏病(如各种肺炎、急性气管炎、气管痉挛或异物阻塞)与胸膜腔之病(如各种胸膜炎引起的胸水、气胸等),并指出此类病与心血管病(即循环系统疾病)有异,其医术学贯西中,确为不易。因张男痰中带血,可基本诊断为急性支气管炎。章师脉案之简捷明快,于此可见一斑,极值我侪学习。海蛤壳为帘蛤科动物青蛤等几种海蛤的贝壳,咸,平。可清热利水,化痰软坚。主治热痰咳嗽,水肿,淋病,瘿瘤,瘰疬,积聚,血结胸痛,血痢,痔疮,崩漏,带下。今医亦有利用其含钙偏多,以中和胃酸治胃溃疡,更有利用其属贝类且咸平,以平肝潜镇治高血压。本案章师是以其配桑白皮、侧柏叶清肺热痰火以止血也。
(三)补肾敛肺
肾乃水火之脏,为气之根,主纳气;肺乃五脏之华盖,为气之主,主出气,且“水为至阴,其本在肾;水化为气,其标在肺”。景岳又云:“盖水之与气,虽为同类,但阳旺则气化,而水即为精;阳衰则气不化,而精即为水。”故人身水液之出入,由肺肾共同调节。若肾阳失煦,必将阴霾弥空,不但积湿成痰生饮,且水饮射肺,致咳不已,甚至喘胀。章氏于此等证,悉宗“咳喘一症,在肾为虚”之旨,概予补命门之火且可纳气归肾之品,略加少量温敛镇咳之药,由于做到“必伏其所主,而先其所因”,故获效较好。对久咳伤及心、肾之阳的肺心病患者,此法尤有实用价值。
案27 吴老
气急不能平卧,已历2个月之久,左卧则腹中水声漉漉,痰不多,必用力乃能咳出。今察其两足浮肿,胸次窒闷异常,尿少,脉微弱,当从肾治。煅鹅管石24g(先煎),熟地黄15g,苏子(包)12g,炮附块、茯苓、核桃肉各9g,远志、五味子各4.5g,北细辛3g,白果10粒(去壳)。
原按:肾为气之根,高年肾阳衰微,则气无所主,不得摄纳,故气急不能平卧;腹中水声,尿少,为肾阳衰微,脾失健运,致水饮停留;痰不易咳出,是气虚无力祛痰外出。本案虚中有实,因虚致实,故以大剂补肾纳气以治其本,降气祛痰而治其标。
评述:吴老之病,显系肺源性心脏病,虽脉案明言“当从肾治“,窃以为并非仅指用益肾之治法,还含有此类咳嗽当属“五脏六腑皆令人咳,不独肺也”中的肾咳,学者以为然否?此案直接止咳药仅有苏子一味,但效却颇佳,何故?乃治病必求于本也,本于何?温肾纳气则咳自平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