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师指出心律失常属中医“心悸”范畴。其发病多与心、肝有关。正如《灵枢·本神》所言:“肝藏血,血舍魂,心藏脉,脉舍神。”心与肝两脏的病理变化,常互为因果,由此及彼。当情志内伤,郁怒伤肝,肝气郁结,疏泄失常,气血运行失畅,则进而伤及心脉。心悸既可单独出现,也是多种疾病如胸痹、眩晕、失眠、水肿、喘证等病常见的一个自觉症状。故在治疗方面,颜老遵《景岳全书》“凡人之气血,犹源泉也,盛则流畅,少则瘀滞,故气血不虚则不滞,虚则无有不滞”之论,治疗心悸大多以补气养血为主,常选用宁心安神之品。如心血不足,心气虚弱,选用柏子仁;肝血不足,无以荣心,选酸枣仁;心脾不足,气郁不舒,选合欢花;痰浊内阻,心神不宁,选石菖蒲、远志;心肾不交,阴阳失调,选夜交藤。
案1 韩男,47岁。
2006年5月29日初诊。近4个月来全身无力,心悸明显,伴气短,阵发性汗出,腿软,口干欲饮,纳差,梦多,大便干结,2~3日一行。舌红苔白腻,脉弦细。证属心悸(心阴不足),治宜滋阴养心安神。方用生脉散加味。生龙牡(先下)、夜交藤、薏苡仁各30g,酸枣仁18g,党参、续断、丹参、萆薢各15g,怀牛膝、神曲各12g,麦冬、佩兰、陈皮各10g,五味子、远志各6g,7剂。
评述:患者因气血不足,导致心之气阴两虚,然偏于心阴虚,故颜老用生脉散加味。方中党参、麦冬益气养阴生津;五味子收敛心气;加丹参以化瘀清心;加酸枣仁、远志、夜交藤,以养心安神;增生龙骨、牡蛎重镇安神;并加怀膝引火下行;佩兰、萆薢、生薏苡仁去湿;陈皮理气;神曲健脾和胃。其组方严谨,正中病机,主次症兼顾,足见颜师水平之高也。
案2 刘女,37岁。
2007年4月19日初诊。阵发心悸气短2年多,除早搏外各种检查均正常,但闭经1年,虽经治疗效不佳。现活动后心悸,眠差多梦,舌淡苔白有齿痕,脉细缓。证属心悸(气血不足),治宜益气补血,健脾养心。方用归脾汤加减。丹参30g,炙黄芪18g,党参、茯苓各15g,炒白术12g,当归、远志、香附各10g,炙甘草、炒酸枣仁各6g,木香3g,大枣6枚,7剂。
二诊:药后心悸阵发,上周已发1次,头晕,心动过缓,脉细缓,舌红苔白。宜上法续治,加以温通心阳。初诊方加桂枝6g。7剂后诸症缓解。
评述:刘女阵发心悸气短,并兼经闭1年,可见证属心脾血虚无疑。颜老用《济生方》之归脾汤以益气补血,健脾养心,并加丹参、香附以活血调经,内、妇科病兼治。虽药物照顾颇为全面,但心阳不足未能根治,故二诊时症见心动过缓,故又加桂枝以温通心阳,足见颜氏方随症变的灵活性。
案3 陈女,44岁。
2006年3月13日就诊。既往患胆囊炎2年。现心悸半月,伴汗出,头晕,眠差,口干不欲饮,纳少,稍多则胃满,大便尚调,尿黄。经调,末次月经3月8日。苔薄黄腻,脉弦细。证属心悸(心阴不足,肝气郁结),治宜疏肝理气,养心安神。方以四逆散加减。丹参、夜交藤、茯苓各30g,炒酸枣仁18g,白蒺藜、郁金、合欢皮、赤白芍各12g,枳壳、远志、紫苏梗、陈皮各10g,佛手、柴胡各6g。7剂。
评述:颜老认为本证属心阴不足,肝气郁滞,应疏肝理气,养心安神,方以四逆散加减,较为妥贴。本例因患胆囊炎2年,气机不畅,肝郁犯脾失运,化热伤及心阴,疏肝理气,用四逆散虽为上策,但此时胆囊炎为宿疾,不是主症,而心悸为现时突出之主症,仅投该方,平悸之力尚欠足,故颜师又配以养心安神,养阴柔肝,使心悸得平,他症亦随主症之减轻而渐缓矣。另考四逆散一方,因各版大学教材均将其作为和解剂之主方(或基本方),一版试用教材言其功效为升清降浊,调和肝脾;二版又言其功用为和解表里,疏肝理脾;而《中医大辞典·方剂分册》复言其功效为透解郁热,疏肝理气。且仲景以后的不少医家,常将此方化裁或扩充成治肝胆脾胃之方,如张景岳将方中枳实改枳壳,加川芎、香附,名柴胡疏肝散,功能疏肝行气,活血止痛。用治肝气郁结,胁肋疼痛,寒热往来。清初张石顽又在此方中加姜汁炒黑栀子,加强止痛之功,且可凉血止血。但以该方化裁的所有方剂,几乎均以调和肝脾为主。而仲景在《伤寒论》中却云:“少阴病四逆,其人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或腹中痛,或泻痢下重者,四逆散主之。”且在加减法中明言:“悸者,加桂枝。”足以证明,该方原可治心悸,故颜师在案中选用此方加味,其对仲师六经辨治之研探,较常人高之多矣。据笔者临证观察,四逆散治心悸,以心神经官能症之心悸尤好,若心脏器质性病变引起较严重的心悸(中医多谓之怔忡),最好请西医确诊为何病,再决定进一步的治疗方案。
案4 叶男,75岁。
2007年6月11日初诊。既往有高血压、冠心病、心动过速20余年,现血压正常,但近1周来心悸气短,伴头晕、口干、目干涩、大便干结。舌红苔少,脉弦细。证属心悸(气阴两虚),治宜补气养阴,安神定悸。益母草、桑寄生、珍珠母(先下)、夜交藤各30g,茯苓20g,丹参、炒酸枣仁、柏子仁各18g,党参、合欢皮各15g,枸杞子、怀牛膝各12g,麦冬10g,五味子6g。7剂。
二诊:2007年6月21日。病史同上,近日感冒,微咳,有痰,头晕,纳、眠、二便均可,偶有胸闷气短,心悸。上法兼以化痰止咳。茯苓20g,丹参、酸枣仁各18g,瓜蒌皮、合欢皮各15g,生葛根12g,桑叶、白菊花、杏仁、连翘、柏子仁、大贝母各10g,竹茹、桔梗各6g,7剂。
三诊:2007年6月28日。感冒咳嗽渐轻,血压平稳,睡眠欠佳,需常服安定,小便可,大便偏稀。舌淡暗,苔根黄,脉弦滑。治宜化痰开结,养心安神。丹参、茯苓、夜交藤各30g,酸枣仁18g,合欢皮、太子参各15g,生葛根、全瓜蒌各12g,薤白、大贝母、款冬花、黄芩各10g,降香6g。14剂。
评述:古稀老人,多气阴两虚,本例之心悸,颜老初以补气养阴,安神定悸;二诊因兼外感,按“先治新病,后疗沉疴”的原则,以解表宣肺为主,体现了医者临证的灵活性;三诊时外感渐愈,则再用滋阴养心、安神定悸之法调治。提示医者处方用药,应坚持方随症变,尤其是兼外感,若用补益之品过早,则易恋邪而伤正。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