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属六腑之一,以通降为顺。胃气失于通降,气机郁滞,不通则痛,发为胃痛、胃痞;胃气上逆,则发为呕吐、呃逆、嗳气等疾。故通降法为治疗胃病之大法。
案2 胃痛 周女,45岁。
初诊日期:1992年9月30日。主诉:胃脘胀痛时发6年。6年前因情志不畅而引发胃脘痞胀,胀甚则痛,痛位于心下及偏左之处,不时发作。3年前大便易溏,便前上腹、下腹均隐痛,经治疗后便溏症状改善。近3个月天气炎热,脘痛痞胀常发,嗳气则舒,嗳气不遂则恶心欲吐,甚则泛吐清涎,量虽不多,但咽际不适。口苦,饮水不多,不知饥,食欲不振,大便正常。因胃痛而常诊治,服药多种,而效不著。诊查:面少华,舌淡红,苔薄黄腻,脉象稍弦。上腹剑下(巨阙、上脘)有轻压痛。胃镜检查:中度萎缩性胃炎,胆汁反流显著。B超未见肝胆有明显异常。治法:疏肝和胃降逆,清热化湿。处方:谷麦芽各30g,生薏苡仁20g,云茯苓15g,炒白芍12g,姜半夏、炒黄芩、炒枳壳、厚朴、炒陈皮、佛手各10g,炙柴胡6g,炒川黄连3g,生姜3g(后下)。
7剂后,胃脘疼痛痞胀显减,口苦亦减半。续服5剂,渐知饥,食欲改善,舌苔黄腻之状已变为薄白,上腹剑下无压痛。原方去川黄连、厚朴、生姜,加石见穿15g,厚朴花6g,姜半夏改为6g。15剂,饮食渐正常,上述诸症基本消失。改为隔日煎服l剂(第一日煎服2次,翌日煎服1次,1剂分2日,共煎服3次),40日后停药。至年底体检时复查胃镜:轻度萎缩性胃炎,未见胆汁反流。
评述:患者因情志失畅而发胃痛,当属肝气犯胃,肝胃不和。症状主要表现为胃脘痞胀,嗳气则舒,大便时溏,口苦,脉弦,皆为肝气犯胃、木不疏土之象,治当疏肝理气,和胃降逆,然患者苔薄而黄腻,说明已有湿热内生之证。故以疏肝和胃降逆为主,兼以清化湿热。病位在中焦脾胃,寒热虚实互杂,故徐师以半夏泻心汤加减治之,方取半夏、陈皮、枳壳、厚朴、生姜、川黄连、黄芩辛开苦降,寒热互用,通降胃气,消痞除满;佐佛手、柴胡、白芍疏肝理气;薏苡仁、云茯苓健脾渗湿;谷、麦芽消食助运。全方看似平淡无奇,却使患者的中度萎缩性胃炎得以治愈,说明“方证相应”实为中医临证之圭臬,是中医疗效之神奇的关键所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