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温中治胃虚

温中治胃虚

时间:2023-04-3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从今年2月以来,多方诊治,经查胃镜为慢性浅表性胃炎,并有息肉1枚,已摘除。服多种中西药物,症状时轻时重,近1个月疼痛持续加重。外治法仅用10日。故判断其证系寒凝气滞,久痛入络,继而饮停中脘,遂改投温中化饮之苓桂术甘汤、良附丸和失笑散,合方加减治之而获愈。该患者上腹辘辘有声,即已表明已有饮停中焦之证,徐师遂用温中化饮法治疗。

脾胃病病发日久,反复不愈。初起多为实证,如肝气犯胃、肝胃郁热、寒邪客胃等,随着病程进展,逐渐损及脾胃,脾气先虚,渐而波及脾阳,导致脾阳虚衰或胃失濡养,胃阴亏虚。脾主运化,脾阳虚弱,水液失于运化,则停湿成饮。脾胃亏虚,气血生化乏源,胃失濡养,不荣则痛。故徐师指出,对脾胃阳虚者,治当温运脾阳;而饮停中焦者,当在温中健运的前提下,佐以化痰祛饮,只有扶正祛邪,方可使证无反复,彻底治愈。

案4 胃痛 孙男,41岁。

1989年12月6日初诊。主诉:上腹冷痛1年。患者于1年前因饮冷受寒,致上腹隐痛。初未介意,然渐饮食减少,影响工作、生活。空腹餐前疼痛,得食痛可缓解,但食后移时又痛,喜暖喜按,上腹辘辘有声。从今年2月以来,多方诊治,经查胃镜为慢性浅表性胃炎,并有息肉1枚,已摘除。服多种中西药物(曾服黄芪建中汤、良附丸等),症状时轻时重,近1个月疼痛持续加重。饮食均需偏热,饮水不多,背恶寒,上腹觉冷,常需厚衣,并于上腹用“棉兜”敷住。大便正常,无黑便史。诊查:舌淡,苔薄白,脉细弦,上腹下脘附近轻压痛,胃部稍有振水声。肝功能无异常,胃经复查:浅表性胃炎、中度。治法:温中化饮,行气活血。处方:谷芽30g,白芍、云茯苓各15g,白术10g,高良姜、制香附、炙五灵脂、延胡索、广木香、荜澄茄各10g,桂枝、炙甘草各5g。5剂。另配合外治,丁桂散3g,敷脐。

5剂后,胃脘冷痛基本控制。舌、脉如前。原方改高良姜为5g,荜澄茄减为3g。再进5剂,脘痛未作。遂隔日1剂,以巩固前效。后值冬寒,小有发作,但服1剂即可控制。外治法仅用10日。随访半年,脘宇冷痛未发,饮食正常。

评述:该案看似简单,然审证却需审慎。从患者初发时因饮冷受寒所致,病时以胃脘冷痛,喜暖喜按,得食稍减,喜饮热食,饮水不多,背恶寒,上腹冷,常厚衣,且用“棉兜”敷住上腹,舌淡,苔薄白等表现,似乎辨为中焦虚寒已无疑义。然徐师却能从患者曾服黄芪建中汤、良附丸等温中健脾、温胃散寒药物数十剂,效果却不理想,且病情日重悟出,此绝非纯虚寒之证,经进一步询问知疼痛部位比较固定,上腹辘辘有声,查体时胃脘部出现振水声。故判断其证系寒凝气滞,久痛入络,继而饮停中脘,遂改投温中化饮之苓桂术甘汤、良附丸和失笑散,合方加减治之而获愈。《金匮要略》云:“其人素盛今瘦,水走肠间,辘辘有声,谓之痰饮。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又云:“心下有痰饮,胸胁支满,目眩,苓桂术甘汤主之。”该患者上腹辘辘有声(即今之振水声),即已表明已有饮停中焦之证,徐师遂用温中化饮法治疗。如若误作一般脾胃阳虚投药,岂不药证相背,貌合神离?叶天士在《临证指南》中说:“医道在乎识证、立法、用方,此为三大关键”,“然三者之中,识证尤为紧要。”甚是,学者当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