郁证为中医内伤杂病之一,以妇女为多,类似于西医之癔症。临床症状表现不一,除了情绪异常之外,可及躯体、头面感觉异常,内脏之症状以中上二焦为多。其起病或病情加重均与精神因素密切相关,易于反复发作,且各项实验室检查均为阴性。对其治疗,徐师提出以甘缓、辛散为其用药大法。
案6 胃痛 江女,40岁。
1993年11月l7日初诊。主诉:胸闷短气,不思饮食,胃中抽动5个月。5年前曾患胃痛隐隐,多次服药,症状基本缓解,但仍小有反复。5个月前因情志不畅,致胸宇窒闷,短气,善叹息,不思饮食,无饥感,纳少,饮水少,胃脘部常有抽动感,无规律,神疲乏力,体重渐减。屡治而效不著。已婚,生育1次,人工流产5度,半年来经期稍推迟且量较少。诊查:面色少华,舌淡红,苔薄白,脉细弦。心肺无异常,上腹无压痛。胃镜示轻度浅表性胃炎。胸部X检查及心电图均无明显异常。治法:疏肝解郁。处方:百合、淮小麦各30g,合欢花、橘叶各15g,广郁金、佛手片、娑罗子、全当归各10g,大枣7枚,橘皮6g,炙甘草5g,薄荷3g(后下)。
3剂后胸闷短气改善,7剂后胃中抽动减少,饮食渐增。去薄荷,加谷芽30g。14剂,诸症基本消失,恢复工作。随访3个月,生活工作正常。1年后谓良好,未服药。
评述:该案临床表现颇为特殊,为上腹抽动不安,用一般的胃病因、机似乎无法解释。然徐师抓住该患者有情志受激病史,素善叹息,一般检查未见明显异常等特点,认定与肝气郁结有关,属于中医郁证的情志疾病范畴,采用疏肝解郁法。并谨遵《内经》“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及“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的原则,治以甘缓、辛散之剂而取效。《临证指南医案·郁证》言:“郁则气滞,气滞久则必化热,热郁则津液耗而不流,升降之机失度,初伤气分,久延血分,延及郁劳沉疴。故先生用药大旨,每以苦辛凉润宣通,不投燥热敛涩呆补,此其治疗之大法也。”对叶桂治郁证的大法,徐师用之娴熟应手,后学岂可忽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