残胃炎症是胃部分切除术后最常见的病变,即胃部分切除术后,残留胃所发生的炎症,常见于食管癌、胃癌、贲门癌或胃、十二指肠溃疡合并上消化道出血、穿孔等疾病的胃大部切除术后。文献报告该病发生率高达60%~100%,是公认的胃癌癌前状态之一。徐师认为该病乃虚实夹杂之证,采用益气和胃、利胆疏泄、化瘀泄热与化湿消积等攻补结合方法,总结多年临床经验,自拟“残胃饮”(炒白术、枳壳、炒白芍、香附、五灵脂、石见穿、刀豆壳、柿蒂等),取得良好疗效。
案7 胃痛 李男,53岁。
l993年5月28日因反复上腹部疼痛、痞胀不适20余年,加重1个月入院。患者l966年因患十二指肠球部溃疡伴大出血而行BillrothⅡ式胃次全切除手术。术后2年出现上腹部疼痛、痞胀,伴胃嘈杂不适,口苦纳差,恶心呕吐等,长期选用中西药物治疗,病仍时作时缓。1个月前因烦劳过度,饮食失节,症情加重,在某大医院做胃镜及病理检查提示:中度浅表-萎缩性残胃炎伴胆汁反流;重度浅表糜烂性吻合口炎。予胃复安、吗叮啉、三九胃泰冲剂等常规治疗近1个月,病情反呈加重之势,遂请徐师诊治。刻诊:胃脘隐隐刺痛,晨起空腹为甚,食后稍减,脘痞腹微胀,嗳气不畅,胃脘嘈杂,食饮均少,口苦咽干,恶心呕吐少许苦水胆汁,大便2日一行,形体瘦长,神疲乏力,舌黯红,边有瘀斑,舌底脉络暗滞纡曲,苔薄腻微黄,脉弦细濡。治法:清热化湿,和胃降逆,兼养胃益气行瘀。处方:残胃饮加减。麦冬、冬瓜仁各30g,石见穿15g,陈皮、佛手、刀豆壳、法半夏各10g,厚朴、柿蒂各6g,木蝴蝶5g,公丁香4g,黄连3g。
5剂后,脘痞腹胀、恶心呕吐减轻。原方再进7剂,呕吐止,口苦减,大便正。原方去黄连、法半夏、冬瓜仁,加太子参、丹参各15g,枳壳l0g,以增益气和胃行瘀之力。
10剂后,仅觉胃脘空腹时稍有隐隐刺痛,仍有胃脘痞闷嘈杂,口干微苦,神疲乏力,舌质黯红,舌边瘀斑稍减,脉弦细弱。太子参、麦冬各20g,谷芽15g,石斛l2g,醋柴胡,炒白术、白芍、五灵脂、石见穿、丹参、刀豆壳、柿蒂、佛手各10g,炒枳实6g。
连服2个月,症状基本消失,体重增加7kg,复查胃镜及病理示:轻度浅表性残胃炎,黏膜萎缩已不明显,吻合口处充血糜烂性改变消除,呈红白相间象。病获显效而出院。随访半年未见复发。
评述:患者口苦咽干,呕吐苦水胆汁,脘痞腹胀,便偏干,舌暗红,苔薄腻微黄,脉濡,乃湿热内蕴,气机不畅,胆胃失和,热伤阴津之象;胃痛以空腹为甚,食后减轻,疼痛呈刺痛、隐痛,伴纳差、形瘦神疲,脉细弦,表明脾胃气虚夹瘀。审证准确,投方标本兼顾。冬瓜仁、黄连清化湿热;半夏、刀豆、丁香、柿蒂、厚朴和胃降逆;陈皮、佛手疏肝理气;木蝴蝶既能利咽,又可协同陈皮、佛手,共奏疏肝理气和胃之效;麦冬养阴生津,既补充湿热所伤之阴津,兼能制约辛温或苦寒燥湿药的伤阴之性。石见穿为徐师常用之药,乃唇形科一年生草本植物紫参的全草,又名小丹参、石打穿等。该药苦辛微寒,具活血化瘀、清解利湿、消肿散结、祛风抗癌等功。徐师认为,凡肝胃失和,气郁化热,或胃阴不足而郁热内结,出现胃脘灼痛、刺痛,部位固定者,用之甚佳,胃痛兼血瘀证配石见穿15~30g常收意外之效。笔者临床上也喜将其用于肝胃郁热之胃痛及消化道肿瘤等患者,不仅可止痛、抗肿瘤,且无某些抗肿瘤药物影响食欲等的副作用。此药《苏州本草药材》记载治“噎膈,痰饮气喘”,《江苏药材志》也载其能“治瘰疬”,读者临证中不妨将其大胆用于肿瘤疾病的适应证治疗中,在30g的剂量内一般不会发生不良反应。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