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师认为,脾阴虚与胃阴虚的临床特点有异,故治疗大法亦不同。脾阴虚证多在脾气虚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纵使已进展至阴虚证,但仍有气虚的基本病机。故除现口干形瘦、舌干红少苔、脉细或细数等脾阴虚证外,还有纳差神疲、脘腹痞胀、便溏等脾气虚的表现,非在养脾阴的同时佐入健脾益气而难获效。而胃的生理特点之一为“体阳而用阴”,因而常常由于胃阴胃液的不足而直接影响胃的受纳、腐熟功能,当以甘凉养胃施治。由于脾胃一脏一腑,为表里关系,脾升胃降,脾喜燥恶湿而胃喜润恶燥,共同完成消化功能。因而脾阴虚者易影响及胃,引起胃阴不足,而胃阴亏损者每及于脾,出现脾胃阴俱虚现象。针对这种情况,徐师治疗时宗吴瑭“治中焦如衡,非平不安”之旨,在濡养脾胃之阴的同时,不忘补益脾气,冀以收到脾胃平衡、阴平阳秘之效。
案8 胃痛、泄泻 陈男,31岁。
1994年4月1日初诊。主诉:食少,脘腹痞胀,便溏4年,加重3个月。1990年3月起,患者因饮食不当,以致胃痛痞胀发作,食后尤甚,渐而空腹时亦有胀痛,胃镜检查提示:慢性浅表性胃炎。至秋,下腹隐痛,便溏,日2~3次,迭经治疗,效不佳。饮食渐少,口干欲饮,体重减轻,神倦乏力,3个月来症状加重,查肠镜示:慢性结肠炎。诊查:形体消瘦,面色不华,舌红,舌苔薄白,脉象濡缓。上、中脘轻度压痛,下腹部轻度压痛,尤以左下腹为著,轻度贫血血象,大便见未消化食物,白细胞少许。治法:养阴益气,佐以理气。处方:慎柔养真汤加减。谷芽30g,太子参、炒山药、建莲肉、炒白芍、麦冬各15g,炒白术、炙黄芪、石斛、绿萼梅、炙鸡内金、枳壳、煨木香各10g,炙甘草3g。
7剂后,口干、脘痞隐痛减轻。续服7剂,腹痛、便溏均改善,原方略事加减。服药1个月,胃中渐和,大便日行1次,成形,精神体力好转,舌红转淡,脉渐有力。以后改为隔日1剂、3日1剂,续服40日,随访半年未发。
原按:本例先患胃病,继患脾病,胃脘痛与泄泻同见。胃与脾相合,不易截然分割,仅是某些症状出现有先后和各有侧重而已。脾胃之病,临床常见。病久气虚及脾阴、胃阴俱不足,在治疗上各有特点。然脾阴虚一般以脾气虚为基础,每以气虚为先,气虚又逐渐致阴虚。故大法当以养脾胃之阴与健脾胃之气相结合,相对地以养阴为主。选药以甘凉、甘平为宜。滋养脾阴以山药、扁豆、莲子、太子参为主,石榴皮、白芍、甘草为辅,神曲、谷芽为佐。本例泄泻次数不多,故未用石榴皮;因兼气滞,故不用扁豆。加麦冬、石斛以养胃阴,用少量黄芪,补气健脾。太子参甘平微凉,益胃养阴而兼健脾,属于“清养”之品。炒枳壳、绿萼梅行气和胃而不伤阴耗气,加鸡内金以辅助脾胃运化。方药平淡,能取速效,贵在辨证。
古今方剂中,单纯补脾阴者较少。局方参苓白术散为一般悉知并常用之方,其中,补脾阴而健脾气的,仅山药、扁豆、莲子,他如党参、白术、茯苓、甘草等仍为补益脾气药。较为适合的滋养脾阴方,首推《慎柔五书》之养真汤。其中,除山药、莲子以外,尚有白芍、麦冬、五味子等敛阴、养阴之品。然仍有黄芪、党参、白术、茯苓、甘草等补益脾气之药。本例处方的指导思想,即是参照慎柔养真汤而随证加减。根据主症,选择恰当的方剂非常重要。养真汤不仅针对脾阴虚,也针对胃阴虚,故个人颇常用之。
评述:本案为典型脾阴虚,故徐师选用治脾阴虚的代表方《慎柔五书》之养真汤损益,获效颇捷。关于如何进一步理解脾阴虚之证,原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董德懋研究员曾著《养脾阴浅谈》一文(参见《医论医话荟要》),颇多创见,现撷要如下,供学者参酌。
滋养脾阴,人多忽之。或以脾胃相关,脾阳统胃阳,胃阴统脾阴混治之。我曰不然。脾阴之说由来已久,自明清之际,周慎斋、胡慎柔、吴澄、缪仲淳、唐容川等,代有发挥。从临床看,脾阴虚也颇多见,予滋养脾阴常可效。中医认为事物皆具阴阳两方面,脾亦如此。脾阳是脾脏运化水谷的生理功能,脾阴是脾脏运化水谷化生的营养物质,诸如营血、津液、脂膏等。脾阴有灌溉脏腑、营养肌肉、磨谷消食、濡润孔窍的作用。如暑、燥、湿邪化热,耗津夺液;嗜食辛辣厚味;慢性消耗,特别是长期脾胃病等,都可损耗脾阴致疾。常见低热,不思食,或食入难化,腹胀,四肢无力,肌肉萎缩,口渴心烦,身时烘热,面色白,但两颧潮红,大便溏,溲频数,唇舌红赤,脉象虚细无力等症。从病机分析看,脾主健运需要阴阳两方面的配合,脾阳主温运,脾阴主融化。脾阴不足,运化失常,故不思食,食入难化,腹部胀满。脾阴不足,用阳失健,中气不足以升,故大便溏,小便频数。它和阳虚生外寒所表现出的形寒肢冷,腹中冷痛,食入运迟,大便溏薄,口不渴,舌淡苔白,脉沉迟等脾阳虚之证明显有别。同时,脾阴虚和胃阴虚也不同。脾主运化,脾阴虚不足以运化,则腹胀便溏。胃主纳谷,胃阴虚不足以纳谷,则纳呆或知饥不食,干呕作呃,口咽干,脉细数。
常用补脾阴方剂有:①吴澄《不居集》中和理阴汤(人参、山药、扁豆、莲肉、老米、燕窝)。②《慎柔五书•虚损门》之慎柔养真汤(人参、白术、茯苓、甘草、山药、莲肉、白芍、五味子、麦冬、黄芪)。③陈藏器《三因方》六神散(人参、白术、茯苓、甘草、山药、扁豆)。④《局方》参苓白术散。缪仲淳说:“胃气弱则不能纳,脾阴亏则不能消,世人徒知香燥温补为治脾虚之法,而不知甘凉滋润益阴之有益于脾也。”可见,滋养脾阴,必须用滋润甘凉之品,取其甘以补脾,润以益阴,滋而不腻,运而不燥。余运用较多的是慎柔养真汤和陈氏六神散。记得在江西永修县临诊时,常见当地小儿于夏季见发热口渴,多饮多尿,便溏不食,舌红,脉虚细数,西医诊为夏季热者,中医辨证属脾阴不足,投上方有效。
目前大多认为参苓白术散是理脾阴正方,笔者以为其中砂仁、陈皮似嫌香燥,薏苡仁渗利,一般单纯脾阴虚不宜,如兼水湿内停者较为适用。另李时珍曰:“据吴绶云,山药入手足太阴,补其不足,清其虚热。”黄宫绣《本草求真》言:“山药补脾益气除热,能补脾肺之阴。”近世张锡纯创一味薯蓣(即山药)饮,赞其“能滋阴又能利湿,能滑润又可收涩,是以能补肺肾兼补脾胃”。可见山药是补脾阴的良药,其性质和平,不似黄芪之温,白术之燥,故为余所常用。
(王晓戎 江厚万)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