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道疾病虽是肛门和肠道的局部病变,但与心、肝、胆、脾、胃、肺、肾等五脏六腑关系极为密切。《经脉别论》云:“食气入胃,散精于肝,淫气于筋。食气入胃,浊气归心,淫精于脉。脉气流经,经气归于肺,肺朝百脉,输精于皮毛。毛脉合精,行气于腑,腑精神明,留于四脏。”由此可知,饮食入胃,经胃的腐熟成为食糜,下入小肠,小肠再进一步消化,泌别清浊,浊者下入大肠,清者输送全身。而大肠的传送糟粕作用,须赖肺之肃降、脾之运化、肝之疏泄,相辅而行,最终将食物经消化吸收后形成的糟粕排出体外。
(一)从肺论治
1.清金润肺止泻痢 肺与大肠相表里。在生理情况下,肺能布散津液下润大肠;在病理情况下,蕴结于肺之邪气亦可下及大肠,导致大肠传导失常。兹介绍贾君采用清金润肺法治疗麻疹闭肺、下传大肠导致泄泻案一例。
案1 施某,男,9岁。
1967年4月4日初诊。时值江苏靖江地区麻疹流行,患儿亦未能幸免,发热3日,出现疹点,因咳嗽气急,送至某院求治。诊断:麻疹并发肺炎。治疗2日,咳轻、喘渐平,但增腹痛泄泻,便次日达5~6次,粪质稀溏热臭。刻诊:患儿面色憔悴,疹形平坦,色紫暗,口干渴喜饮,不欲食,腹软,无明显压痛,T38.8℃,舌质衬紫,苔黄燥,脉细数。此风热时邪侵袭肺卫,肺移热于大肠。治取清解透表法:连翘、金银花、牛蒡子、紫草、黄芩各10g,葛根、升麻、菊花、桑叶各6g,l剂。药后周身微汗出,疹色见转红活,T37.9℃,腹痛渐定,泄泻2次。原方去升麻、菊花、桑叶,加杏仁、薏苡仁、地骨皮各6g。2剂。1周后访视,患儿精神奕振,热撤咳停,大便正常。
评述:该案初为麻疹并发肺炎,经治肺疾向愈,而又增腹痛泄泻,乃为肺热移肠所致。清代名医喻嘉言在《医门法律·痢疾门》中云:“痢疾一证……至夏秋热暑湿之气交蒸,互结之热……外感三气之热而成下痢。”并指出,“其必从外而出之,以故下痢必从汗,先解其外,后调其内。”首创“逆流挽舟法”,以人参败毒散治疗。该法即发汗治法,寓“逆流中挽舟楫上行”之意,使内陷之外邪从里出表。该案即喻氏逆流挽舟法在临床上应用的典型案例。以发汗解表、清热解毒并用,以尽早驱逐客邪,顿挫病势,防止传变。《内经》言:“上工救其萌芽”,此之谓也。
2.升清补肺治便秘 肺气实则大肠传导有力,肺气虚则大肠推动无能,且肺气虚,津液失于布散,常致便秘发生。肺气虚,大肠传导失司引起的便秘,贾君常采用升清补肺法治之。
案2 孙某,男,68岁。
1983午11月l0日初诊。患支气管炎l0余年,近5年来大便秘结,需服果导、番泻叶、麻仁丸、更衣丸等泻下通便药方得缓解。刻诊:面色白无华,形体羸瘦,小溲清。大便4日未行,肛门坠胀,大便时喘急迫促,身摇头汗,每次大便约需努挣1个小时,便后汗出湿衣,神疲气怯,心慌懒言,舌淡苔薄白,脉虚细。此上虚下实证,治以升清补肺:生黄芪、太子参、山药、麦冬各15g,紫菀、杏仁各l0g,桔梗9g,五味子、甘草、陈皮各5g。5剂。药后便质转软,便程缩减至20分钟,原方扩大剂量20倍,加阿胶100g,蜂蜜1000ml,熬制膏方,每日早晚开水各冲服二匙。尔后访视,患者神奕,便秘、慢性支气管炎均未发作。
评述:肺主一身之气,为水之上源,司通调水道,布散津液之职。肺气充盛,则推动全身气机运行,宣发布散津液,亦濡润五脏六腑、形体诸窍。孙男素有肺疾10余年,久病耗损肺气,使肺乏肃降之权,推动无力,大肠蠕动功能减慢,津液失于布散,则大便干结难出。气虚则全身功能低下,出现面色白,形体消瘦;“劳则气耗”,便时肺气更虚,则喘急迫促,身摇头汗,便后汗出湿衣,神疲气怯,心慌懒言,舌淡苔薄白,脉虚细,乃肺气虚明征。《素问·至真要大论》云:“谨守病机,各司其属,有者求之,无者求之,盛者责之,虚者责之。”肺气亏虚乃此案之病机所在,故治疗应从治肺着手,补益其气。土能生金,补肺者,当先补脾。故方用黄芪、太子参、山药、陈皮、甘草健脾益气,培土生金;麦冬、五味子滋养肺阴,收敛肺气;紫菀、杏仁、桔梗宣降肺气,润肺止咳。肺气足,肺阴濡,则大肠受其荫庇。且紫菀、杏仁本身即可润肠通便,故取捷效。
查古代本草书籍,载紫菀通利小便及治血尿的很多,而于通大便一功鲜有记载。只是清代《本草从新》中称紫菀有“苦能下达,辛可益金(肺)……虽入至高,善于达下。”《朱良春用药经验集》谓:“紫菀所以能通利二便,是因其体润而微辛微苦……润则能通,辛则能行,苦可泻火,故于二便之滞塞皆效。”乃经验有得之言。
3.宣泄肺热疗痔疾 《普济方·痔漏门》谓:“盖热则血伤,血伤则经滞,经滞则气不周行,气与血俱滞,乘虚而坠入大肠,此其所以为痔也。”姜师指出,临床上因肺热引发痔疾者屡见不鲜,行痔结扎、注射术的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者,痔疾尤易复作。采用麻杏石甘汤加味宣泄肺热而用于内痔嵌顿、痔瘘术后肛门水肿,由于肺热清则大肠热亦却,肺气宣肃则魄门水血之瘀滞亦行,故临床症状很快缓解。
案3 贾某,男,54岁。
1984年8月16日初诊。患支气管炎、内痔10余年,支气管炎入冬方作,但间歇性便血一年四季均见。每次便后痔核均见外脱,用手按托后回缩肛内,前日大便时,痔核脱出不能复位,痔核渐行增大,肛门疼痛剧烈。刻诊:痛苦面容,坐卧不安,肛门脱出物已见紫暗,呈糜腐状。因天气炎热,患者要求药物治疗。遂用润滑剂将痔核复位后,用丁字带固定。拟宣泄肺热方内服。处方:生石膏30g(打,先煎),生地榆、槐花各15g,杏仁、黄芩、丹参、牡丹皮各10g,生麻黄、黄连各3g,生甘草5g。2剂后大便1次,脱出物手控可以复位。服药6剂后,脱出物能自行回纳。
评述:患者支气管炎、内痔两病兼有,当属肺与大肠疾患。此次肛疾发作于炎夏,肛门疼痛剧烈,脱出物紫暗,呈糜腐状,证属热毒下注肛门。贾君着眼于肺与大肠表里关系,宣肺气、清肺热、解热毒、凉血热,8剂后即愈,治疗思路新颖。
(二)从膀胱论治
1.缩尿治便秘 粪便中的水分在肛肠内被吸收,粪质遂干燥坚硬,排便时间延长,则易形成便秘。便秘虽有热秘、气秘、虚秘、冷秘之分,但粪质干硬少水,肠液失润少濡为其共性。贾君观察到,便秘患者常兼见尿多或小溲频数清长,认为系津液分布不匀、水分泌泄失常之象,用缩泉丸加甘酸之品进治。缩泉丸可将尿液布渗于膀胱的近邻——肠道,使肠道的津液充沛,运动加速;而甘酸之药可酸甘化阴,滋生津液,而起纠偏补弊,治本之效。
案4 陆男,55岁。
1982年4月2日初诊。患便秘症6年多,大便干结如栗,3~5天方解1次,解必努挣,挣则周身汗出。近2年需赖泻药得便,如青麟丸、麻仁丸、更衣丸、番泻叶、承气辈等泻药需经常更换。经下消化道钡透及直肠镜检已排除结直肠器质性病变。脉沉迟,苔白润。证非肠胃积热与津液亏竭。患者告知平素溲频量多。想系津液奔走膀胱,津布不匀也。予益智仁、乌药、桑螵蛸、覆盆子、金樱子、菟丝子、山茱萸、乌梅各10g,五味子、炙甘草各5g。5剂后大便畅行1次,未予通腑,而便秘得解,方证合拍,原方续进5剂,二便之苦均释。原方加大剂量,改汤作丸,每日早晚各服5g。后访视二便正常。
评述:《诸病源候论》云:“肾脏受邪,虚则不能制小便,则小便利,津液枯燥,肠胃干涩,故大便难。”该患年已花甲,肾气已亏,更加诸多泻药苦寒伤其阳气,肾阳虚衰,温煦无力,阴寒凝结,不能化气布津,致津液偏渗于前,胃肠失于濡润而成便秘。肾之阳气亏虚是其本,津枯肠燥为其标,施以“通”法乃无功,而投缩泉法以藏流聚源,收调水行舟之效。笔者在临床中也遇到一些小便清长,夜尿频多,伴腰膝酸软、怕冷等肾阳虚的老年便秘患者,应用温肾助阳、摄津缩尿法,方选温肾助阳,治下元虚寒、小便频数之缩泉丸加味治疗,取得“利小便以实大便”之效。
2.利尿治泄泻 便次增多、粪质稀溏为泄泻。病变主脏属脾,湿为主要病因。泻虽有暴泻、久泻之分,而湿盛与脾虚往往互为因果。健脾渗湿为治疗大法,渗湿即寓利小便之意。《罗氏会约医镜》曰:“利小便而泄自止。”故贾君治疗泄泻,每于对证方中加玉米须、冬瓜皮、车前草、水胡葱等药作引,用量取鲜品30~60g。亦有单取上述利尿草药进服而获效者。
(三)从脾胃论治
1.补中益气治溃疡性结肠炎 溃疡性结肠炎,其病虽在大肠,然与脾胃运化功能休戚相关。脾胃一虚,则酿生湿热,下传大肠;抑或气血生化乏源,导致大肠虚弱,通降失司,气血瘀滞,损络败肉。兹录贾君采用补中益气法治疗溃疡性结肠炎验案一则。
案5 季某,男,43岁。
患溃疡性结肠炎10余年,时作时休,经治疗效不巩固。面色萎黄,体瘦神萎,食少运迟,腹痛腹胀,便夹脓血,日3~4次,肛门坠胀,终日有便意感,舌淡苔白,脉濡。便检:黏液++,红细胞++,白细胞+++。血检:血红蛋白7.5g,白细胞3.3×109/L,中性粒细胞0.64,淋巴细胞0.35。揆度病机,脾胃气虚及肠,结肠黏膜营养障碍。至虚之处便是容邪之所,浊瘀津停,络损成疡。予补中益气汤加味常服。黄芪30g,炒党参、当归、焦白术各10g,炙甘草、橘皮、升麻、柴胡各5g,黄连、干姜、马勃各3g,鸡子黄1枚。服药90剂,面色有华,体重增加,腹痛、腹胀、便溏、便脓血、肛坠等症均除。嘱以补中益气丸续服2个月。随访未再发。
2.补中益气治易生性内痔 中医认为痔疮多因饮食不节,酿生湿热,下注肛门;或久坐血脉不行,气血瘀滞;亦或便秘,久忍不便,大肠积热,引发痔疮。治疗常用清利湿热、活血止血、通腑导滞等法。然亦有因劳累导致中气下陷所致者,贾君采用补中益气法治之,常取效满意。如《食用中药与便方》(叶橘泉.江苏人民出版社,1973年出版)中就记载有:“内痔出血,气虚脱肛,黄鳝煮羹食之,有补气固脱之功。”
案6 朱男,58岁。
内痔病史30余年,曾施行结扎疗法2次,注射疗法4次,激光治疗1次,环切术1次,并服痔断根、化痔丸等药,但治而又生,便血时起,痛苦异常。查见肛门明显狭窄,有内痔1枚,痔黏膜脆弱,易出血,无脱出现象。患者屡遭手术之苦,恳求药物治疗。观其面无华,形瘦弱,肢倦懒言,纳少运迟,腹胀肠鸣,便溏肛坠,舌淡白,脉濡无力。此脾虚失于统摄,予健脾益气之法:仙鹤草、墨旱莲各30g,炒党参、山药、黄芪、当归、茯苓、薏苡仁、莲肉各10g,甘草、陈皮、升麻、柴胡各5g。服药15剂血止。续服补中益气丸1个月,肛镜检查痔核虽未全部消失,但黏膜红润,无脆弱出血现象。
原按:临床上易生性内痔者并非鲜见,机制尚未明晰。本例患者脾虚证象明显,予健脾益气方药长服,脾健气足后,则“脾能统血,则血自循经而不妄动(唐容川)”,便血遂止。
评述:案5与案6虽属于西医不同的疾病,但皆证现便溏泄泻,伴面色无华,形体瘦弱,肢倦懒言,食少运迟,腹胀肛坠,舌淡,脉濡无力等一派中气下陷证候。“病异证同治亦同”,其理不可违。
3.健脾益气治疗溃疡性结肠炎 脾胃虚弱,运化失司,湿邪内停,清浊相混,下趋大肠,是泄泻、痢疾发生的基本病机。故健脾益气法乃泄泻、痢疾治疗之常法。
案7 孙男,35岁。
1986年10月3日初诊。腹痛泄泻,便夹黏液2年余,某院纤维结肠镜检诊为溃疡性结肠炎,大便细菌培养无致病菌生长,迭经中西医治疗,收效不显。刻诊:面色萎黄,形体瘦弱,体倦神疲,腹痛左少腹为甚,痛则便泄,稀溏有黏液脓血混杂,日7~8次,里急后重,肛门坠胀,食欲不振,食后作胀,舌淡苔白,脉沉细。乙状结肠镜检见乙状结肠黏膜水肿、脆性明显,有接触性出血点,且见黄绿色黏液附着。证属脾虚湿困,予参苓白术散加味:阿胶、白及各12g,炒党参、焦白术、茯苓、扁豆、山药、薏苡仁、莲肉各10g,甘草、桔梗、砂仁(后下)各3g。服药2个月,症情次递减轻,大便成形,脓血全无。嘱补中益气丸再服1个月。近访,斯症一直未作。
评述:患者病发多年,已成慢性久病。腹痛泄泻,便夹黏液脓血混杂,伴面色萎黄,体瘦神疲,食欲不振,食后作胀,舌淡苔白,脉沉细等脾虚之象表现突出。故辨为脾虚湿盛,治以健脾运湿。参苓白术散中加用阿胶、白及收敛止血,养血补血。病愈后服用补中益气丸巩固疗效,这在慢性病的治疗中亦是非常重要的一环,否则易于反复。
4.健脾益气治疗肛瘘久不收口 肛瘘又称“肛门直肠瘘”,大部分由肛门直肠脓肿破溃或切开排脓后形成。脓肿逐渐缩小,但肠内容物仍不断进入脓腔,在愈合缩小的过程中,常形成迂曲的窦道,引流不畅,不易愈合,日久后窦道周围出现许多疤痕组织,形成慢性感染性管道。本病属中医“悬痈”“坐马痈”“脏毒”等范畴,多发于中青年男性。贾君采用健脾益气法治之,常能使疮口尽早愈合。
案8 郭男,25岁。
因高位复杂性肛瘘于1984年10月12日施行挂线术。术后20天脱线,但创面持续40余日未敛,分泌物清稀。患者面色萎黄,神疲乏力,食少腹胀,大便稀溏,舌淡苔白,脉软无力。脾虚气弱之象,停用抗生素,改予健脾益气方内服:阿胶、当归各12g,炒党参、太子参、山药、白术、茯苓、白扁豆、芡实、白芍各10g,木香、陈皮、甘草各5g。服药5剂,分泌物明显减少;10剂后创面范围明显缩小,肉芽基本填满创口;15剂后创面结痂而愈。
原按:本例肛瘘患者,术后创面久不愈合,为局部血液循环障碍,组织营养缺乏之象。根据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主肌肉等理论,进服健脾益气方药。脾健气足后,肛门部位血液循环改善,织织得以营养,创面很快愈合。
评述:此两案亦为异病同治之例案,皆用参苓白术散加减治疗。然案7偏向于脾虚湿盛,案8偏于脾虚气滞,气血生化不足。故在加减方面,案7重在健脾化湿,案8重在健脾理气。读者当细心体会。
5.健脾养心治肛门直肠神经官能症 贾君采用健脾养心法治疗一肛门直肠神经官能症患者,用药虽属平淡无奇,然对中医辨证论治精神理解之透彻,令人叹服。
案9 葛女,48岁。
面色萎黄无华,形体瘦弱,自觉肛门部异常不适,或热辣,或刺痛,或坠胀,或麻木,终日有便意。经数家医院肛肠外科检查,均未见明显阳性体征。追询患者,以上症状常随情志波动而引发与加重。平素眩晕,精神萎,寐不宁,纳欠馨。行直肠镜检及肛门指诊均未发现异常,遂诊断为肛门直肠神经官能症,属心脾两虚证,以归脾丸加味。并嘱患者怡情养性,解除顾虑。生白术、炒党参、黄芪、当归、茯苓、远志各12g,柏枣仁、川芎、大腹皮各9g,炙甘草、木香各5g。服药5剂,诸恙见松,肛门部觉舒。10剂后,肛门部位的热、痛、胀、麻现象似觉消失。嘱归脾丸续服1个月。后随访,肛门无所苦。
原按:肛门直肠神经官能证属中医郁证范畴。患者已届更年期,脾虚健运乏力,气血化源不足,心脑失养,以致出现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现象。归脾汤健脾养心,再加川芎、大腹皮,引药力直入大肠经脉,调气和血畅络,故而肛门诸证获释。
评述:肛门直肠神经官能症是由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直肠功能失调而产生的一组综合征,以患者常感肛门坠胀不适,有蚁走感或疼痛难忍为主要表现。该病在肛肠科临床较之其他疾病少见,亦非重症,因而常未能引起医者重视,屡遭误诊而致病程迁延,呈现顽固性、长期性、难治性特点。临床上女性多于男性。本病属于中医学“郁证”范畴,临床检查中无异常发现,多数具有病情随情绪波动而引发或加重的特点。该案患者除自觉肛门部异常不适感之外,伴面色萎黄无华,形体瘦弱,症状常随情志波动而引发与加重,以及眩晕神萎、夜寐不宁、纳谷欠馨等心脾两虚症状,“有是证用是方”,故用归脾汤加减治疗。
6.温养脾胃治疗肛门不全性失禁 “肛门失禁”又称大便失禁,是指由于各种原因引起肛门自控功能紊乱,以致患者不能随意控制粪便和不能在适当的时间、地点排便,包括不自主地排出气体、液体粪便、固体粪便与便急等症状。肛门失禁分为不完全性和完全性两种类型,前者是指肛门能控制固体粪便,但不能控制液体粪便和气体;后者指肛门不仅不能控制气体、液体粪便,而且失去控制固体粪便的功能。文献报道肛门失禁的患病率为2%~18%,其中女性是男性的2倍,而45岁以上女性肛门失禁发生率是同龄男性的8倍,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贾君对此病采用温养脾胃法治愈案,值得赏读。
案10 高女,51岁。
1985年3月11日因直肠脱垂而就诊,经直肠下段黏膜下层多点矾黄消痣液注射术后,直肠脱垂消失,但不能随意控制矢气与稀便,肛门潮湿,染污衣裤。查见肛门括约肌松弛,肛门不能完全紧缩。患者表现一派脾虚证象,面无华,形体瘦弱,纳少运迟,便溏,舌质淡、苔白,脉濡缓。治取理中汤加味温补脾气:焦白术、炒党参各12g,山药、茯苓、熟薏苡仁、芡实、炒扁豆、赤白芍、煨诃子、乌梅肉各9g,广木香6g,炮姜、甘草各3g,明矾1g(2次吞)。共服药30剂,肛门收缩能完全自控,肛门无潮湿等。
原按:肛管直肠长期脱垂,括约肌松弛,引起不完全性肛门失禁,与中气不足、中气下陷,括约肌功能低下有关。理中汤温补脾气,加山药、茯苓、熟薏苡仁、芡实,健脾助长肌肉;增煨诃子、乌梅肉、明矾,酸以收敛,涩以固脱。脾气健旺,肛门括约肌功能恢复,肛门不完全性失禁喜愈。
评述:以理中汤加减治疗因中气亏虚,失于固涩,引起排气与排便失禁,主方治主证,加用诃子、乌梅、明矾、山药等酸涩之品治其标,方简药精,启迪尤深。
(四)从肝治疗肛门瘙痒
肛管、肛门周围皮肤及会阴部发痒的症状称肛门瘙痒症。这是一种常见的肛门疾病,它不同于身体其他部位的瘙痒,其特点是瘙痒剧烈,病程持续时间长,多见于20~40岁的青中年。
案11 徐女,43岁。
肛门瘙痒3年余,治疗乏效。检查肛门四周及肛管无明显异征。患者自诉肛门痛苦,胀痒非常,且脘痞喜嗳,舌淡,脉濡。肝郁气滞,治取益气理气之方:茯苓、紫苏梗、川楝子、佛手、黄芪、何首乌、当归、丹参各l0g,姜半夏、川厚朴各6g。每日2剂,头煎内服,二煎药汁坐浴,治疗半个月获愈。
评述:该案治疗颇有特色。对于瘙痒之症,其病因病机古有“风胜则痒”“热胜则痛,热微则痒”“诸痛痒疮,皆属于心”等论述。常用祛风止痒、疏散热邪、清心泻火、祛风胜湿以及抗过敏等治法。如《外科正宗》曰:“血风疮,乃风热、湿热、血热三者交感而生,发则瘙痒无度……。”贾君所治,妙在通过脘痞喜嗳等症,断其病机为肝气郁滞,疏泄失常,采用半夏厚朴汤加味主之。内外合治,疗效甚佳。
(五)从肾治疗慢性肠炎
久泻,病机多偏于虚寒。如五更泄泻,为肾阳不足,火不生土,真阴不足,肾关失固,选方多取四神丸。然四神丸力单气薄,往往不能胜任,作者取景岳固阴煎加补骨脂、吴茱萸,奏效甚捷。
案12 李男,56岁。
每日黎明之前腹痛肠鸣,必起登厕,一泻方安,日间泄泻亦有2~3次,如斯者,已三载。视患者面无华,精神不振,形体瘦弱,询知腰膝酸软,形寒肢冷,尿后余沥,舌淡、苔白而干,脉沉细。粪镜检与下消化道钡透检查未见异常,诊断为慢性肠炎。肾阴肾阳二虚之象,固阴煎加减治之。炒党参、熟地黄、山药、山茱萸、远志各12g,菟丝子、补骨脂各10g,炙甘草、五味子、吴茱萸各3g。共三诊,服药12剂而瘥。
评述:该案患者泻于每日黎明之际,伴有腰膝酸软、形寒肢冷、尿后余沥,面无华,精神不振,形体瘦弱,当属肾阳虚衰、火不暖土之“五更泻”,然从苔白而干一症,可知阳虚及阴,阴阳两虚。如仅温补肾阳,则肾阴难继,而阴阳双治,则有从阳引阴、从阴引阳之妙,故以济阴扶阳之固阴煎治之。方中熟地黄、山药、山茱萸滋补肾阴;吴茱萸、菟丝子、补骨脂温补肾阳;党参、甘草健脾益气;五味子涩肠止泻。共奏阴阳双补、脾肾共调之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