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温托导润涩,四法融一法

温托导润涩,四法融一法

时间:2023-04-3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今身热,下痢日三四行,临圊有努责意,用其法表里两解。倘为表寒,荆防败毒散乃医者首选之剂。故药虽仅13味,却面面俱到,获效佳良。可见油类润下剂,不仅适用于年老、体弱者便秘,而且可治痢疾而肠有积滞之症。

对“脾胃阳和生发之气,受生冷之物和湿浊阴邪伤戕”后而成痢者,章师又擅用温法治之,并能根据表邪的有无、食滞的轻重、体质的强弱、病程的暂久,分别化裁出温里托表、温运导滞、温润化浊、温健固涩四法,对慢性痢疾和休息痢效佳。

(一)温里托表法

对患痢又感风寒之邪,表现腹痛便脓又寒热交作者,章师常宗蒋宝素“痢如有表,予败毒散、小柴胡汤”之旨,合入喻昌的“逆流挽舟”法,组成温里托表一法,其代表方剂为荆防败毒散。

案7 朱男

喻嘉言治滞下之有表证者,用逆流挽舟法。今身热,下痢日三四行,临圊有努责意,用其法表里两解。薤白头、杭白芍各9g,荆芥、防风、前胡、炒扁豆衣、川羌活、枳实炭、赤白苓各6g,玉桔梗、干荷叶各3g,广木香2.4g。

原按:此为痢疾夹表证。其方一面疏散表邪,使邪从皮毛而出;一面行气导滞,使在里之积滞下行。表里两解,其痢自愈。

评述:痢疾一证,自金·刘河间倡“治诸痢者,莫若以苦辛寒药治之”“里急后重,须加大黄”之论后,从者若云,然有效亦有偾事者。迨至明末喻嘉言创“逆流挽舟”法,对痢兼表者,始立投药准则。然痢用此法,实属变治,而表证不解,又非得用此法不可。倘为表寒,荆防败毒散乃医者首选之剂。故章师用此方治朱男之痢,并无太大可惊奇之处,但其化裁却颇佳,舍原方之川芎、独活,恐其辛温燥烈,耗阴劫液;弃柴胡虑过散而虚患者之卫阳;伍入薤白,乃仿仲师用四逆散治痢必加薤白之意也。尤妙者以“调气则后重自除”的木香,配荷叶以和胃治痢。且木香合枳实为治大便里急后重的绝妙药对,而荷叶合桔梗又乃鼓舞肺胃之气以御表抗邪且止痢的最佳组合。扁豆衣即扁豆皮,甘平,可健脾化湿,治痢同时可合甘草有调和诸药之功。故药虽仅13味,却面面俱到,获效佳良。由此案可知,治痢(尤其有表证者)不可过于拘泥“通因通用”,否则难免致表邪内陷而变生他疾。

此法和清里疏表虽同为表里兼治之法,皆属明•李中梓《医宗必读》治泻九法中“升提”合“疏利”二法的衍化发展。但彼用柴胡、葛根辛凉宣泄以疏肌,此用荆芥、防风辛温发散以解表;彼法常配黄连、黄芩、秦皮、苦参以解毒清肠,此法却配扁豆、茯苓、当归、川芎温养气血。两法虽同可治表里合病之痢,而实质却有寒热之异,值得学者玩味。

(二)温运导滞法

对“初得痢,热不显”,或休息痢将愈,仍有一些积滞尚未涤清而现白痢或努责无所下、胸脘痛、呕哕等脾虚夹食的患者,章师最喜用温运导滞法,常用千金温脾汤、洁古芍药汤和保和丸化裁。

案8 欧阳女

热挫,下如故。其便色赤而稀如沫,腹剧痛。桃仁泥24g,油当归15g,白头翁、延胡索、生地榆各12g,白槿花、生枳实、杭白芍各9g,香连丸(分2次吞)、炒荆防各4.5g。

二诊:依旧腹中作痛,痛则冷汗出,临圊努责,而无所下。糖炒山楂18g,延胡索15g,当归、薤白头各12g,熟大黄、炮附子、制香附、陈红茶各9g,生艾叶6g,炮姜炭4.5g,肉桂末1.2g(分2次吞)。

三诊:滞下、痛、后重及次数皆瘥减,其脉虽尚数,有热象,但无须退热。杏仁泥24g,当归15g,薤白头、延胡索各12g,炮附块、苦桔梗、海南片、乌梅、神曲、陈红茶各9g,炮姜炭、生艾叶各6g。

四诊:滞下因努责之故,多有胸脘痛者,神经痛也。脉见平,无碍。山楂肉15g,当归12g,炙乌梅、槟榔、石榴皮、川楝子、延胡索、神曲、陈红茶各9g。

原按:本案因便色赤,故用香连丸、白槿花、白头翁、生地榆等清热凉血;油当归、白芍、桃仁润下和营;延胡索、枳实理气止痛;炒荆防则协助地榆以止血。二诊时,因冷汗出,心中冷,乃加附子、肉桂、艾叶、炮姜等温药,除去白头翁、香连丸、白槿花等清热药。三诊果然病势见减,随后采用温涩、消导而见功。三诊见脉尚数,有热象,居然不用退热药,殆为“治病必求其本”。有时章师为加强消积之力而投大黄,但亦制熟而用,惟恐损伐脾胃之阳。

评述:本案初诊药用偏凉,不仅少效且痛甚出冷汗,故章师复诊即改投许叔微《普济本事方》中温脾汤(该方比孙思邈之温脾汤多肉桂),配入杏仁、薤白、当归等温润导滞之品,组成温运导滞一法,使疾病很快缓解。艾叶为菊科植物艾的干燥之叶,苦辛温,《药性论》曰:“止赤白痢及五脏痔、泻血。”其与炒山楂、陈红茶以及“温宫散寒,活血调气”的延胡索相合,使消滞止痢定痛的力量明显加强。川楝子功主除湿热,清肝火,止痛杀虫,故章师在四诊中选用之,既可合乌梅、槟榔、石榴皮杀虫(由章师用药推测,患者恐系阿米巴痢),又可伍延胡索调气止痛。

(三)温润化浊法

对高年、体虚、重身得痢伴腹部胀满气滞者,章师恒用温润化浊法取效,主方以元代危亦林《世医得效方》的五仁丸及仲师麻仁丸损益。加入瓜蒌仁、当归、白芥子等以助温润滑肠之功。

案9 胡女

下赤白痢,日十余行,努责不爽,初起以油类下之。杏仁泥30g,郁李仁24g,延胡索12g,生枳实、油当归、槟榔、川楝子、白芍、旋覆花(包)、陈红茶各9g,青皮6g,粉甘草3g。

二诊:药后痛大定,红黏液亦除,但依旧临圊欠爽。杏仁泥24g,郁李仁18g,桔梗、生枳实、熟大黄、槟榔、川楝子、白芍、陈红茶各9g。

三诊:大便色已转黄而质鹜溏,临圊见爽,日仅一二行。病十去八九,以下方调之。焦山楂、陈红茶各12g,白术、川楝子、白芍、茯苓、焦六曲各9g,槟榔、陈皮各6g,炒枳壳4.5g。

原按:先生治痢,初起总是主张下其积滞,用硝、黄峻下,或用含油类药物润肠,视病人体质而定。可见油类润下剂,不仅适用于年老、体弱者便秘,而且可治痢疾而肠有积滞之症。

案10 卢男

排便色白而黏,一昼夜十数行,临圊腹痛而有努责意。前人有白痢属寒,用温下者。温者,镇其痛;下者,去其肠所积。薤白头12g,炮附块、青防风、当归、白芥子、槟榔、杏仁泥、炒枯赤砂糖各9g,黑丑6g,炮姜、生熟大黄各4.5g。

二诊:药两服。得效者,质之厚而黏者已稀,数之频繁者亦减;其未见验者,腹痛,里急后重。杏仁泥18g,薤白头12g,炮附块、延胡索、杭白芍、陈红茶各9g,生艾叶、青防风各6g,川黄柏4.5g。另:山楂炭调赤砂糖吞服。

三诊:腹痛、里急后重顿减,病势既好,用药则不改弦更张。杏仁泥、山楂炭各12g,薤白头、杭白芍、黄柏、陈红茶各9g,炮附块、防风各6g,生艾叶4.5g。

原按:本案开始因白痢属寒,用温脾法。二诊时下痢质稠转稀,次数减少,但腹痛、里急后重如故,于是除用原方中的附子、薤白、防风温里疏调外,加用黄柏清化湿热,延胡索、白芍理气止痛,并重用杏仁降气导滞,再加红茶、艾叶收敛涩肠。三诊时果然病势大好,为防反复,仍予前方加减。

案11 张男

排便是白胨,次数频繁,临圊先腹痛而努责。昨夜壮热如焚。无论其为肠炎抑为痢,总当迅速排去肠内容物。杏仁泥24g,郁李仁、山楂肉各15g,薤白头、延胡索、地枯萝各12g,海南片、杭白芍、防风各9g,羌活、小青皮各6g。

二诊:畅下后,第二步治法,惟单宁与炭类善其后。山楂炭、百草霜各12g,六神曲、枳实炭、石榴皮、谷麦芽各9g,乌梅、生艾叶各4.5g,藕节5只。

原按:本案也是用泻下剂而获效。一诊时,因白胨伴有壮热,故用大剂润下之品以导滞清肠,治壮热之本;参用白芍、青皮、防风(痛泻要方意),以治泻痢腹痛。用石榴皮、艾叶、藕节等单宁酸类药,以保护肠道黏膜;用百草霜、山楂炭、枳实炭等炭剂,以吸收肠内的毒素。待第三次来诊,便泄已止。先生预言二诊用药为“善其后”,果是如此

评述:温润化浊法乃章师治痢最常用之法,故笔者选取三案以彰明之。该法以富含油脂的药物润导为主,寓通于润,而收“温者镇其痛,下者去其肠积”之效。当归可治“肠燥便难,赤痢后重”,《圣济总录》曾以其配黄连、龙骨治血痢;且杏仁消食去滞之功在《金匮要略》《医学启源》和《滇南本草》中都有记载,《杨氏家藏方》更以杏仁配巴豆治暴下水泻及积痢;而李杲又云郁李仁“专治大肠气滞,燥涩不通”。故章师在其他几类治法中,亦常配入此三药(《章案·痢门》共有三十一案、七十六诊,有二十七诊用当归,十八诊用杏仁,九诊用郁李仁),取诸药润下利气又可和血,不仅与“行血则便脓自愈,调气则后重自除”的治痢大法相合,且此类药物补不滞邪,开不伤正,老弱妇孺皆可服用,开辟了一条用油类润下剂治痢的新途径。在此法中,章师还常配伍痛泻要方,因该方主治“肝旺克脾”导致肠鸣腹痛的泄泻,章师根据“痢疾与泄泻皆属肠病,用药实可互通”之理,以降气导浊的青皮易理气和中的陈皮,配合白芍、防风疏肝理脾及诸仁温润消滞,共治痢疾。

赤砂糖即红糖,为禾本科植物甘蔗的茎汁炼制而成的结晶体,甘温,入肝、脾、胃经。功可补中缓肝,活血和瘀,治产后恶露不行,口干呕秽,虚馁血痢。《本草纲目》言:“可作治脾胃及泻肝药的先导。”虽《唐本草》云“治冷痢”,《医林纂要》曰“活血润肠”,然近代医家将其用治产妇恶露不下者多,而用治痢者却不太多,但章师却用此价廉易得之物疗顽固血痢,凸显大医爱心。地骷髅为十字科植物莱菔的老根,甘辛平,可宣肺化痰,消食利水,治咳嗽多痰,食积气滞,脘腹痞闷胀痛,水肿喘满,噤口痢。此价廉效验之物,药肆却极少备有,年轻医生亦不会应用,殊为可惜。

案12 吴女

排便努责不爽,次数频,圊与否皆腹痛,重身不可猛攻。白槿花、薤白头、桑寄生、炒枯赤砂糖各12g,郁李仁(打)、熟大黄、生枳实、花槟榔、杭白芍各9g,粉甘草4.5g。

二诊:少腹剧痛,排便纯是白黏液,临圊努责甚久,怀子三月余,猛攻虑其伤胎。杏仁30g,杭白芍、白槿花、白头翁各15g,北秦皮、全瓜蒌、油当归、炒枯赤砂糖各12g,桔梗、细青皮各9g,甘草4.5g,广木香3g。

三诊:腹痛已不如昨日之酸楚不可耐,但仍有白黏液,不爽。白头翁、杭白芍、杏仁泥各15g,白槿花、荠菜花、金银花炭各12g,北秦皮、苦参片、桔梗、川楝子各9g,粉甘草6g。

四诊:腹痛减轻,便亦畅爽,略带黏液。前方加减可矣。白头翁、白槿花、金银花炭、白芍各12g,苦参片、秦皮、神曲各9g,粉甘草3g。

原按:本案患者妊娠3个月余,所以先生不投峻猛的泻下剂。二诊时,因病势转剧,乃重用清热化湿治痢药,如白头翁、白槿花、秦皮等。其中下气润肠的杏仁,用至30g之多,且加全瓜蒌、油当归协助通便,殆即《内经》所谓“有故无殒”之意。本案处方不用黄连、黄柏,盖因便白属寒,而今大便见有白黏液,乃不可多用苦寒药的缘故。

评述:孕妇患痢,古人常有投鼠忌器之虑,如近贤浙东名医何廉臣即在《重印全国名医验案类编》中引用张景岳所提孕妇用药当有“五禁”之论,其中一禁枳、朴破气,二禁制大黄破血,何氏主张用清初名医张石顽的调气凉血法,而章师遵《内经》“有故无殒,亦无殒也”之旨,认为痢证偏实者,仍应以下为先,但为防过下碍胎,巧妙地改用温润化浊之法,大收全功。

(四)健脾固涩法

休息痢、噤口痢及胎前患痢而产后不止,出现大便色青或溏黑,无里急后重或虽有而不甚,稍进冷食诸症加剧,甚至二便不能自收持者,章师不拘于前贤“痢无止法”之训。而概以此法进退之,每使患者逾险峰而入坦途。

案13 胡男

一周时,便仅四五行,此大佳事。少腹作胀,此因未服炭类,气体无由排泄。

罂粟壳、败酱草各15g,生地榆、当归、威喜丸(吞)各12g,炮附块、诃子肉、川楝子、苦参片、槟榔各9g,乌梅4.5g。

二诊:便之次数又增加,但临圊不如往日之艰难,绞痛,排泄物纯是白黏液。

罂粟壳15g,威喜丸、炒枯赤砂糖各12g,炮附块、诃子肉、石榴皮、延胡索、苦参片、陈红茶、当归各9g,生艾叶、炙乌梅各4.5g。

三诊:进温涩药,排便反爽,可见痢症用攻法,不可一成不变。禹余粮24g,罂粟壳15g,全当归、延胡索、石榴皮各9g,诃子肉、生艾叶、脏连丸(分2次吞)各6g,炙乌梅4.5g。

四诊:病痢一月之久,而今已能见粪,病势渐入坦途。罂粟壳、柿饼霜(分2次入)各12g,全当归、海南片、生地榆、熟大黄、川楝子各9g,戊己丸6g(吞),炙乌梅4.5g。

五诊:改方,加白槿花15g,熟大黄、杭白芍各6g。

六诊:后重腹痛,十去其八,已能见黄粪,但赤黏液不除。白槿花18g,滑石(包)15g,生地榆、百草霜(包)各12g,黄柏、秦皮、槐花、石榴皮各9g,炙乌梅4.5g。

七诊:病势虽成尾声,而终未根治,以现代观点,亦原虫未尽也。白槿花15g,薤白头、生地榆各12g,海南片、北秦皮、川楝子、石榴皮各9g,制黑丑6g,乌梅、艾叶各4.5g。

原按:本案是阿米巴痢疾,经过七诊,病势虽已平定,但先生对杀虫、攻下之剂,仍不肯放弃,可见此病极难根治。

评述:初诊寒药过多,致效不显。二诊仅留苦参,而易入艾叶、延胡索、红茶、赤砂糖合附子、当归等温中运脾、和血止痛,且《局方》威喜丸亦系茯苓与黄蜡(即黄色蜂蜡,甘淡平,可收涩,生肌,止痛,解毒)组成,故可看作温脾固涩法。况乌梅、石榴皮、罂粟壳、诃子肉、禹余粮更均为直接涩肠止痢药,故三诊病已渐入坦途,足证若固守治痢当“通因通用”之陈规,则谬矣!四诊章师虽加熟大黄,其意并不在通(否则当用生大黄),乃为中和戊己丸中吴茱萸之热性,且助杀虫药之力(大黄为强力抗菌药,故可视有杀虫之功)。另考脏连丸,应出自《外科正宗》,系将八两黄连末灌1尺2寸猪大肠内,两端扎紧,以酒2斤半煮干,捣烂为丸,空腹温酒下,治痔肠便血,肛门坠痛。猪大肠甘、微寒,中医根据以脏治脏之义,将其用治各种热性便血之症。故章师在三诊中用之。

黑丑系旋花科植物牵牛或毛牵牛的种子,其花色较深呈紫红等色者,种子多黑,称黑丑;花色较浅呈白或粉红花色者,种子多白,称白丑。两者皆苦,辛,寒,有毒,可单用,也可合用,称黑白丑或二丑。入肺、肾、大、小肠。用时须在锅内加热炒至种皮微鼓起。功可泻水,下气,杀虫。治水肿、喘满、痰饮、脚气、便秘、食滞、虫积。此药常医畏其毒而鲜用,而章师却喜用之(见胃脘案),乃取其力峻效速也。本案用之乃为杀灭阿米巴原虫以止痢,但毕竟有毒,故仅用6g,殆症减则必弃之,为防久用或量大致泻而伤阴。

柿霜为柿科植物柿的果实(即柿子)制成“柿饼”时外表所生的白色粉霜,甘凉。功主清热、润燥、化痰。治肺热燥咳,咽干喉痛,口舌生疮,吐血咯血,消渴。笔者查阅不少医案类书,将其用治呼吸系统病者颇多,而治痢之医家鲜见。章师此案用之,窃以为用意有三:一是因肺与大肠相表里,该物既能润肺,即亦可润肠也;二是明代医家缪希雍在《本草经疏》中言其“兼能益脾开胃”,由于病势渐入坦途,章师取其缓调脾胃以助开食;三是此物甘甚,以中和黄连、大黄等大苦之药,防苦药久用碍食也。

案14 陈女

体素不足,而病痢2周之久,今腹痛努责,便纯血水,神疲,四肢不温,而体力更虚。仙鹤草30g,熟地黄15g,阿胶珠、血余炭、赤石脂各12g,炮附块、乌梅肉各6g,炮姜炭、绿升麻各3g,粳米一撮。另:黄芪30g,别直参12g,煎汤代茶。

原按:此病人体素不足,下利纯血水,神疲肢冷,为气血阴阳俱虚。药用熟地黄、阿胶珠、仙鹤草滋阴止血;参、芪补益固气,以防气随血脱;乌梅、赤石脂收敛涩肠;升麻升清,粳米和胃;复用姜、附振奋脾肾之阳,炮姜用炭,兼能止血。此邪少虚多,治本之法,较之前案,迥然不同。

评述:此案为补气摄血之佳案,在章师痢证31案中,将别直参、黄芪与阿胶、熟地黄同用之案,仅此一例,证明其有是证则用是药,并非为前人“痢无补法”而拘泥。考阿胶炒珠目的,旨在促进阿胶之吸收,一般有三法,其一是与青黛同炒,用于肝肺实热之咯血;其二为与海蛤粉同炒珠,止痰火犯肺、胃之咯血、吐血;其三为与蒲黄同炒珠,治偏于虚寒的崩漏、便血。本案显系蒲黄炒胶珠也。另有以艾叶末炒者,较为少见,可参见《名家教你读医案第2辑·轻车熟路步五途》。至于炒阿胶珠的方法,亦在同篇予以详细介绍,可参阅之。另此法和清化固涩法虽同用于痢疾之后期,但彼用治湿热痢,故投苦寒之品以坚之;此为虚寒痢,故赖温涩之味以固之。同中有异,切忌混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