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希腊名医希波克拉底曾经说过:“了解什么样的人得了病,比了解一个人得了什么病更为重要。”护理工作的对象是人,不仅是躯体、器官、组织病变的生物人,而且是有丰富内心世界和复杂心理行为的社会人。现代社会的疾病与患者的心理有着密切的关系,患者的心理状态受疾病的影响,反过来又影响疾病的进程转归和预后。因此,透析护理工作者必须了解透析患者的心理变化、心理需要,进一步研究透析患者的心理和行为,这对于提高透析护理质量将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患者角色
社会角色即社会身份。人患病以后进入患者角色,也就有了患者身份。尽管人的职业、地位、信仰、生活习惯、文化程度各异,所患疾病和病情也不尽相同,但患者角色相同。因此,有必要深入研究患者角色变化过程和规律,并针对不同时期、不同角色特征采取恰当的心理护理。
(一)患者角色的概念
患者角色(sick role)又称患者身份,指被医生和社会确认的患病者应具有的心理活动和行为模式。当一个人患病后,便会受到不同的对待,人们期待他有与患者身份相应的心理和行为,即担负起“患者角色”。
(二)患者的角色特征
1951年美国社会学家帕森斯(Parsons T)提出了患者的4种角色特征。
1.免除或部分免除社会职责。免除职责的程度根据患者疾病的严重程度不同而异。例如,透析患者可在较大程度上免除劳动者角色职责。
2.不必对疾病负责。病原微生物侵入机体不是患者所愿意的,同时,患病后患者不能靠主观意愿治愈,而只能处于一种需要得到帮助的状态。所以,不应责怪患者为什么得病,而应尽可能地使他从患病状态中解脱出来,恢复原来的健康状态。
3.寻求帮助。寻求医疗、护理帮助和情感支持。尤其是透析患者,更应得到亲朋、社会等多方面支持。
4.恢复健康的义务。患者自身也需要为健康而努力。例如,配合医疗、规律血液透析、遵从护理宣教工作,适宜的锻炼,改变饮食结构以提高生活质量。
作为社会角色一种特殊类型的患者角色,也具有一定的社会规范性。患者脱离了他们平时生活和工作中不同社会角色的责任和义务,改变了他们以往的社会行为。对于这种解脱社会义务的状况,患者是无责任的。但作为社会人的患者有责任和义务尽快康复,重返社会承担起原有的正常人的社会角色。因此,患者应该求助于正规化医疗技术部门的帮助,积极配合医疗护理工作,尽快康复。
(三)透析患者角色转变
角色转变(transition of patient role)是指个体承担并发展一个新角色的过程。当个体被诊断患有慢性肾功能不全时,原来已有的心理和行为模式以及社会对他的期望和责任都随之发生了相应的变化。
1.透析患者角色转变的影响因素 角色转变这一变化是一个失去原来的社会心理平衡达到新的社会心理平衡的艰巨的适应过程,对透析患者来说,适应这个角色转变是很不容易的,影响透析患者角色转变的因素很多,主要有3方面:其一,个人情况。指患者的年龄、性别、文化程度、职业、医学常识水平等。其二,疾病情况。指所患疾病的性质、严重程度、病程发展、疗效等。其三,医疗机构情况。指医护人员的水平、态度、医疗环境等。
2.常见角色转变类型 通常患者角色转变有以下几种类型。
(1)角色适应:患者基本上已与患者角色的“指定心理活动和行为模式”相符合。表现为比较冷静,客观地面对现实,关注自身的疾病,遵行医嘱,主动采取必要的措施减轻病痛。患者角色适应的结果有利于疾病的康复。
(2)角色缺如:没有患者角色的“指定心理活动和行为模式”。多发生在常态角色向患者角色转化时,即刚被确诊或发生在透析初期时。表现为意识不到有病,或否认患病的事实,其原因是患者不能接受现实而采用否认心理。有时,那些自信心强、自认为能把握自己的人不愿意扮演患者角色;有时疾病会影响就业、入学或婚姻等,使患者处于某种现实矛盾中而不愿承担患者角色。所以,护理人员对这类患者要多介绍一些有关的医学知识,使其正视疾病,尽快进入角色。工作中不要过分强调诊断的结果,也不要让患者道听途说,而应该遵循科学的治疗原则,促进患者的康复。
(3)角色冲突:这是指个体在适应患者角色过程中与其病前的各种角色发生心理冲突,使患者焦虑不安、烦恼,甚至痛苦。人在社会上总是充当多种社会角色的,患病意味着要从正常的社会角色向患者角色转化。当某种非患者角色强度超过求医动机时,患者就容易发生心理冲突。非患者角色的重要性、紧迫性以及个性特征等因素会影响心理冲突的激烈程度,使其进入患者角色发生困难。
(4)角色恐惧:患者对疾病缺乏正确的认识,表现为过多考虑疾病的后果,对自身健康过度悲观而无法摆脱,产生焦虑和恐惧,导致“乱求医,滥用药”或拒绝就医的行为。因此,护理人员要对这些患者进行心平气和的、有目的地心理护理和药物治疗护理,同时,耐心地讲解疾病知识,如护士应主动给患者以帮助,细心地倾听他们的不满,满足其需要,尽可能地排除不良刺激等。
(5)角色强化:角色强化多发生在由患者角色向常态角色转化时。由于适应了患者的生活,产生了对疾病的习惯心理,即按时吃药、打针,按医嘱办事成了自己的行为模式。患者的依赖性加强和自信心减弱,心理上产生了“衰弱感”,对自己的能力表示怀疑,对承担原来的社会角色恐慌不安,安心于已适应的患者生活模式,不愿重返原来的生活环境。
(6)角色减退:已进入角色的患者,由于强烈的感情需要,或因环境、家庭、工作等因素,或由于正常社会角色的责任、义务的吸引,可使患者角色行为减退。此时,患者不顾病情而从事力所不及的活动,表现出对疾病的考虑不充分或不重视,从而影响疾病的治疗。例如,一位年迈的透析患者,为接送孙子上学和放学而耽误规律透析时间,导致液体过多潴留,引起心力衰竭,险些丧命。
了解影响角色转变过程的因素,有助于尽早地适应患者角色,有助于使透析患者以积极的心理状态和行为方式配合治疗护理,有助于健康宣教的开展,控制和减少疾病对社会的影响。同时对于以上各种患者角色变化,护理人员要予以重视,勿使医疗、护理、关怀、安抚等行为成为不利于患者角色承担的负面因素。护理人员在对透析患者进行治疗护理的同时,要注意创造条件促使透析患者角色转化,使透析患者从心理上逐步适应这种角色,恢复部分应当承担的社会角色。
二、透析患者的心理需要
人类在健康时往往是自己去满足需要。在健康发生问题时,就无法按照通常的方式满足需要,医护人员的职责之一就是帮助这些人满足基本需要。因此,了解透析患者的需要乃是专科医护人员的一项基本技能。而且不仅关注生存的需要,还要了解透析患者的高层次需要。
(一)患病期间的生存需要
饮食、呼吸、排泄、睡眠、躯体舒适等生存需要在身体健康时完全自动化、很少被特别关注。一旦出现并发症,这些基本生存需要的满足受到障碍或威胁,例如,透析患者合并心力衰竭者对水的需要,呼吸困难患者对呼出二氧化碳,吸入氧的需要等,不仅直接影响生理功能,就是对情绪也有极大影响。机体缺氧、疼痛,重要脏器功能失调常是危及生命且需要在第一时间内解决的问题。所以,我们首先建立静脉通道,遵医嘱给予相关药物、给氧及镇痛,以保证患者生命的延续。在尊重患者爱好的基础上,根据病情需要,给予治疗饮食;如透析患者,给予低盐、低脂、优质蛋白饮食,如合并高钾患者,则予以低钾饮食等。因用力排便会加重心脏负担,故应保持大便通畅,必要时给予缓泻药,病情危重时,宜卧床休息,防止病情加重。待病情好转后渐进性的活动以利病情恢复及生活的适应。
(二)患病期间的刺激需求
感觉剥夺实验表明,寻求新鲜感,探索和动手操作等需要也是人类不可缺少的。患病时满足这些需求的条件受到限制,可导致透析患者厌烦和抑郁。
同样也对现代社会中,瞬息万变的信息对个体身心发展有着重要影响,透析患者的疾病治疗和康复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但初期透析患者对信息的需求,更集中地反映在他们对有关自身疾病范围信息的关注。特别是初期透析患者进入医院,完全改变了自己的生活规律和特定的习惯,急需了解新环境中的新信息。他们不仅需要知道医院的治疗设备及水平情况,还急于知道透析过程、医疗费用、预后等信息。提供适当的信息不仅可以消除透析患者的疑虑,还可避免产生消极情绪反应。如果透析患者得不到有关信息,透析患者就会感到茫然和焦虑。因此,护理人员同透析患者要进行良好交流,这样必然增加信息量,也会增加透析患者对护理人员、对医院的信任,从而为顺利地治疗护理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三)患病期间的安全感需要
许多疾病本身就是对安全需要的威胁。但患病时,日常有规律的生活秩序受到干扰,更会使透析患者有不安全感,常体验到深深的孤独,热切期盼亲人的呵护。住院期间,透析患者可能会产生一种下意识的期望医护人员具有通晓一切的超人力量。丧失安全感常使初期透析患者害怕独处,唯恐发生什么意外,害怕误诊、害怕痛苦的透析过程,害怕护士用错药、输错液体。透析患者的这些心理反应,应当引起护理人员的重视。因此,护理人员必须要有严谨、有序的工作态度,高超的护理水平,应避免任何一个可能影响透析患者安全感的行为,对任何护理措施,都要尽量与透析患者沟通,耐心说明解释,以减少疑虑和恐惧。护理人员亲切的关怀,尊重照顾他们的需要。当透析患者感到护理人员在用最好的、最正确的方法全力的护理他时,便会增加他们的安全感和希望。从而透析患者的焦虑就减少了,情绪也稳定了,就会充满信心地主动配合护理人员的治疗和护理。
(四)患病期间的爱与归属需要
爱与归属的需要,不仅是指男女之爱,而是包含了情感、关怀、仁慈、亲密以及理解,缺少了会造成不愉快的情绪。长期透析患者对这类需要不仅不消失,甚至更为强烈,尤其是安全感得到保证时,这种情感的需要油然而生。长期透析生活常常会被家人忽略,缺乏关注。护士应及时予以心理疏导,允许不能自理的透析患者透析治疗中有最亲近的人员陪伴,让透析患者充分感受到家庭的温暖,产生被爱与归属感。护理人员应尽可能多接触透析患者,主动交谈、互相结识,这样既便于护理工作,又满足了透析患者的心理需要,护理人员也要把初期透析患者介绍给其他透析患者,使其相互认识,相互帮助,分享更多疾病知识及信息。这些都有助于透析患者形成和保持积极的心理状态,使透析患者感到这是一所信得过的医院,面对的是信得过的护理人员。
(五)患病期间的尊重需要
人在受到爱、关注等情感的满足后就会增强自尊的需要。疾病可以干扰尊重需要的满足。透析患者可能体会不到对人或己的价值,常感到在生活中“落后”,成为别人的负担或累赘。自尊是一个人对自己主观的感受,也是对自我价值的一种衡量。患病后,由于个人永久性的丧失了某种功能,导致身体心像的改变,常会造成透析患者自尊的降低,严重者甚至陷入忧郁的状态。透析患者对自我的感受在此时需要做重新的调整,以维护个人的自尊。透析患者由自恋性的补偿中,给自己正向的加强以提高自尊的方式,在此时可能很难应用,护理人员从与透析患者的互动中给予支持、鼓励与赞许,即成为透析患者维持自尊的必要途径。面对一个因病痛哭泣的男性透析患者,护理人员的反应如果是:“大男人还哇哇地哭!”只会使透析患者微弱的自尊受到更多的伤害,相反地,如果反应为“你很坚强”或“你很努力”倒更能维护透析患者濒于崩溃的自尊。
从透析患者心理上考虑,有些透析患者认为赢得更多尊重,可获取护理人员更多的重视,从而可得到更多的关怀和更好的治疗。透析患者往往表现出自己的社会身份,与护理人员亲切的交流感情,以期得到良好的或破格的对待。而那些内向又不善于交往的透析患者,则希望能得到一视同仁的对待。护理人员必须以高尚的医德行为,亲切和蔼的态度,高超的技术以保证实现透析患者的权利与义务。因此,护理人员对待每一个透析患者必须亲切而有礼貌,不要直呼床号,而要称呼姓名;不要被动、冷淡,而要主动、热情;不要有亲有疏,而要合理公平。否则,会影响透析患者的治疗信心和对护理人员产生不信任感。
(六)患病时的自我成就需要
患病时最难以满足就是自我成就的需要。这种需要是指:①表达个人的个性;②发展个人的能力。患病使人感到力不从心,因为透析患者常要依赖他人照顾自己,而自我成就是既需精力又需体力的。有些意外事故致残者,其自我成就需要受挫更严重。
奥瑞姆(Orem)自理理论强调患者的自理能力,人是具有学习和发展能力的,而人的自理能力正是通过学习和发展得到的,护理是帮助患者满足自理需求、恢复和提高其自理能力、保持健康的服务行为。护士的任务在于增进患者自理的主观能力。护士结合患者可能达到的自主程度给予知识和技术上的指导,逐步促进患者的自理能力,提高患者参与自立的积极性,满足其自尊和自我实现的需要。
透析患者心理的主要影响因素。
1.认知因素 透析患者的认识特点一定程度上决定各种心理反应的程度和内容。有的人对严重威胁生命的疾病信息不敏感,因而其心理反应可不明显;相反,有的人对轻微的疾病,都可因误信江湖庸医或偏听周围人诈传而高估预后的严重性,致使终日惶惶不安,表现出强烈的心理反应。透析患者对疾病信息的认识差异与个人知识、社会环境、文化素质及个性心理特征等相关。例如敏感者,对轻微的疾病都经常去求医;而对疾病信息不敏感、耐受性强的人,往往会贻误早期诊断和治疗的机会。
透析患者对疾病信息的认识不同,可产生不同内容的心理反应。例如当疾病使人受损时,如可能影响升学、就业、晋升、婚姻的时候,部分透析患者可出现讳疾忌医的情况。与此相反,如疾病能使透析患者获得“继发性获益”(secondary gain),如摆脱责任、减轻债务、获得同情、受到亲友照顾、得到公费医疗、营养补贴等,则个别透析患者会出现不愿出院的情况。另外,有些人存在不同程度的侥幸心理,其心理基础是否认机制。例如:患病初期不少人迟迟不愿进入透析患者角色,特别是对疾病信息不敏感、耐受性强的透析患者侥幸心理更严重,总希望医生的诊断是错误的。有些已经明确诊断的透析患者也往往存在侥幸的心理,一方面是对自己所患疾病的诊断半信半疑,不按医嘱办事,另一方面是缺乏医学知识和科学态度,按自己的主观意愿办事而贻误病情。
2.个性因素 不同的人对疾病的敏感性与耐受性不同。有的人病情轻微,却小病大治,无病呻吟;有的人身患重疾,却能泰然处之,但可能延误治疗。这首先与不同的个性有关,如坚强、灵活性好,充满活力的个性,遇病可以很好地面对现实,适应它,平衡期望与绝望,找到生命的意义与目的;常常善于从坏事中看到好的一面,保持着自尊心,抵制着无助与无望感的侵入,积极参与治疗。而性格不良的人则常常很难适应患病这一应激,如不安,易冲动,对预后有不现实的过高期望,干扰医生、护士的治疗和护理,以致影响疗效。
几种意志行为特点。
(1)依赖型:渴望被人关注;迫切需要别人无时不在的照顾;常反复要求得到被照顾的保证;害怕被遗弃,无助;焦虑增加,导致求助的要求增加,告诉透析患者可得到尽可能完全的照顾;对无法照顾之处给予透析患者尽可能合理的解释;尽可能满足透析患者的要求。
(2)强迫型:过分拘泥于细节;谨慎地表达情绪、痛苦、恐惧;犹豫不决,易焦虑,认为疾病会威胁自控力;内控制力下降,表现为模棱两可、焦虑。给予透析患者客观、充分的有关疾病的信息;帮助透析患者控制焦虑;与透析患者一起参与制订治疗计划(如控制饮食,运动等)。
(3)戏剧型(癔症样):轻诺寡信,好交友,易形成性关系;常用否认,回避,压抑或“忘却”来对待焦虑;感情多变,行为戏剧化;可能有恐怖症状;疾病被体验为一次女性化或男性化的侵袭,欣赏其吸引力。如果焦虑很重,可给予一般性的保证(非详细的),让透析患者参与讨论担心的问题。
(4)自我牺牲型(martyr like):有反复患病史,有坚定的自我牺牲性;自觉不被人欣赏,认为患病是一种理应有的惩罚;依从性减少,欣赏所承担的困难,不表示同情与安慰,告诉透析患者现有的治疗也有利于他人。
(5)偏执型:敏感,多疑;固执;常与“迫害者”争吵,认为患病是来源于外界的迫害;治疗过程也多疑,可能认为是有意伤害。向透析患者详细告知治疗护理过程;耐心倾听透析患者主诉;承认患病与住院是一件很难的事。
(6)自恋型(narcissistic):很难求助或接受帮助;强制自己表现得坚强,适应性强;担心自己会依赖他人,认为患病对自己是一场考验;努力表现出自己的耐受力(如过度运动)和独立性(如不遵医嘱)。让透析患者积极参与治疗过程;承认透析患者的耐受力。
(7)孤僻型(aloof)或分裂型(schizoid):离群,不关心周围事物;工作与生活尽可能不与人打交道,认为患病是一种对生活的严重干扰;可能病后更离群、孤僻。尊重透析患者的离群索居行为,给予热情的照顾。
3.社会文化因素 人生活在一定的社会文化环境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文化背景,生活在这一特定社会习俗、价值观念和信仰所组成的文化环境中,一旦他们接受和运用这样的文化,那么于这一特定文化一致的价值取向和行为表现及处理各种事物的态度就形成了,从而影响个体对健康与疾病概念的认识和求医方式,对待心理、生理、社会压力的行为反应及适应方式也不同。护士同样是社会的一员,具有自己特有的文化模式。在护理实践中,要注意了解服务对象的文化模式特点,对健康与疾病的观念、求医态度、生活习惯及传统治理方法等与科学的生物、心理、社会模式进行比较,发现护理服务的异同,提供满意的护理服务。
由于不同的人拥有不同的文化模式,对疼痛表现出的反应也不同。护理人员在观察疼痛时,要注意个体文化差异、各自对待疼痛采取的态度,以正确判断疼痛的程度和病情变化。
透析患者因病常常往返医院,从家庭的熟悉环境来到医院的文化环境,造成初期透析患者不适应而出现精神紧张综合征即文化休克,表现为生物、心理、情绪三方面的反应。常见的症状有焦虑、恐惧、沮丧、绝望等。护士是帮助透析患者减轻和解除文化休克的最重要成员,应积极有效地实施护理:
(1)做好医院环境介绍,使透析患者尽快了解病室环境、医院制度、工作人员、设备等,加快对环境的适应。
(2)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与透析患者交谈,对某些诊断、治疗、医院用语、医学术语做必要的解释。
(3)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正确理解透析患者的要求,尽早识别文化休克的表现,采取有效的措施满足其要求。
(4)尊重透析患者,用透析患者习惯的称呼呼唤,尊重透析患者的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
(5)提供良好的健康教育,如饮食指导、操作前指导、体重维持指导等。
随着社会的发展,不同民族文化的人的交流增多,导致多元文化现象的出现。多元文化渗透到护理专业之中,而导致多元文化护理的产生。多元文化护理是护理人员按照不同人的世界观、价值观、不同民族的宗教、信仰、生活习惯等,分层次采取不同的护理方式,满足不同文化的人的健康需要。多元文化护理是社会进步的产物,在实际护理工作中,如何提供多元文化护理,是目前值得提升的一项服务。
三、透析患者的常见心理反应
患病后透析患者的心理反应不同,对疾病的态度、表现也各有差异,但其中总有些是属共性的、带有规律性的东西,值得我们去探讨和分析。其中情绪和行为的变化是患病后最常见的心理反应,主要有以下几种表现。
(一)焦虑
是一个人感受到威胁时所产生的情绪体验,是最常见于初期透析患者的一种情绪反应。调查发现有83%的初期透析患者出现焦虑。焦虑的生理基础是交感神经系统兴奋,可表现出心慌、出汗、呼吸加速等。产生焦虑有以下原因。
1.患病本身就容易形成不良心境,让人心烦意乱,而出现焦虑。
2.对疾病的担心,对病因、转归、预后不明确。
3.对有威胁性的特殊检查怀疑其可靠性和安全性,对于治疗手段的必要性不理解,常引起强烈的焦虑。
4.透析本身所致的焦虑。
5.血液净化中心本身的紧张氛围。特别是初期透析患者看到血液净化中心机器的运作或听到病友间的介绍,看到为抢救危重透析患者时医护人员的严肃、紧张面孔和来回奔走时,都易产生恐惧和焦虑,好像自己也面临威胁。
完全消除透析患者的焦虑是很困难的,何况轻度的焦虑状态对治疗疾病还有好处。但对于高度焦虑或持续性焦虑反应的透析患者,护理人员应给予格外重视,应设法帮助他们减轻心理负担。在接触透析患者的时候,护理人员要热情、主动、认真地进行护理,通过交谈了解透析患者焦虑的原因,采取各种心理干预给予解决。对不同年龄透析患者有针对性地给予心理指导和护理,使其适应医院环境、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病友关系。对有些检查和治疗方法给予简要介绍,让透析患者有一定的心理准备,实践证明是一种减轻焦虑的好方法。
(二)抑郁
是一种由现实丧失或预期丧失而引起的消极情绪。患病时因失去健康、因器官组织或社会功能的损害,使抑郁情绪油然而生。女性的发生率比男性高1倍。一般常发生于躯体疾病所引起的功能障碍的透析患者,有抑郁家族史的透析患者,应用某种药物、酗酒、面临应激事件及有抑郁人格倾向的透析患者。绝大多数透析患者的抑郁状态属于反应性抑郁。
部分透析患者的抑郁状态属于准备性抑郁。准备性抑郁是一种伴有理性思维的抑郁形式,有坚强的信念和稳定的思维推理和判断能力。准备性抑郁出现于透析患者与世长辞的心理准备过程中,不太可能被一些心理疏导的方法所缓解。它常常是患者策划和安排后事的表现或反映,多见于濒临死亡和长期衰弱的透析患者。护理人员应评估透析患者的抑郁状态,为透析患者提供安全的环境,心理支持,防止透析患者自杀;帮助透析患者减轻无效应对的症状及体征,鼓励及增加透析患者的自理活动,增加透析患者的社交功能,尽量鼓励家属多陪伴透析患者,给透析患者心理支持;对严重的抑郁应聘请心理或精神科医生进行心理治疗或使用抗抑郁药物。
(三)孤独感
患病使人离开熟悉环境,在医院这个陌生环境中接触陌生的人,这本身就会使透析患者产生孤独感。住院后各种信息减少,亲和的需要不能满足,每天和医护人员接触交谈的时间不多,到了晚上夜深人静如不能入睡,孤独寂寞感觉会更突出。对于依恋心理较强的儿童和老年人,孤独感要更明显一些,因而总希望有人照顾和陪伴。长期住院的老年透析患者由于病房生活单调、乏味,也会加重孤独感。
社会信息剥夺和对亲人依恋的需要不能满足是透析患者产生孤独感的主要原因。因此,在设备和管理水平允许的条件下,允许亲友经常探视或昼夜陪护;向透析患者提供必要的社会信息和有适当的文化娱乐活动。护理人员应增加与透析患者交流的机会。沟通可以在帮助透析患者服药、透析治疗期间,观察透析患者的行为,或在简单的对话中即可进行。
(四)被动依赖心理
一旦进入透析患者角色,部分透析患者变得顺从的、被动、依赖、自我为中心、情感脆弱、行为退化甚至带有幼稚色彩,希望获得家庭和社会的支持,亲朋好友的关心、照顾和探望。过分的被动依赖心理不利于疾病康复过程中透析患者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因而不要过分迁就和姑息,而应鼓励透析患者增强意志,增强自信,主动自理,克服被动依赖心理。
当前护理学新的理论观点认为,透析患者患病后所产生的被动依赖心理对疾病是不利的,故提出“健康自控”说,主张发挥透析患者在病程转归当中的积极主动性。他们认为,医院都喜欢透析患者照医嘱办事,唯命是从,并以为这就是好透析患者,而坚持“自理权”者往往受批评。实际上,后者比前者的疾病预后好。因此,他们主张不应迁就姑息透析患者的依赖心理,而应尽量鼓励透析患者积极主动地去自理。
(五)主观感觉异常
健康时,人的心理活动经常指向外界客观事物,而患病后,注意力往往转向内部。因此,患病时人的主观感受和体验与健康时有差异。进入透析患者角色后,外界各种刺激减少,环境安静,对躯体的感受性提高,尤其对自身的呼吸、血压、心搏、胃肠蠕动、体位、姿势等感觉异常敏感,总觉得什么姿势都不舒服。由于主观感觉的异常,也伴随时间、空间、知觉异常。长期遭受痛苦折磨的透析患者可以产生时间知觉异常,有度日如年的感觉;久卧病床者,有时会出现空间知觉异常,躺在床上感到房间在动,床铺在摇;甚至有的透析患者会出现异常的味觉,对美味食物感到口淡无味或想呕吐,对鲜艳的颜色感到讨厌,对悦耳的音乐感到烦躁。但应指出,患病后有些异常感觉,可能是躯体疾病的心理反应,与以上描述的主观感觉异常不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