粒细胞系统包括原始粒细胞、早幼粒细胞、中幼粒细胞、晚幼粒细胞、杆状核粒细胞及分叶核粒细胞共六个阶段。将中幼粒细胞及以下阶段细胞根据胞质颗粒(即中性颗粒、嗜酸性颗粒、嗜碱性颗粒)不同又分为3种类型。该系统细胞从原始到成熟形态演变规律具有以下特点①胞体:呈圆形或类圆形,体积逐渐变小,但早幼粒细胞比原始粒细胞略大;②胞核:由圆形到一侧扁平,再逐渐凹陷至杆状、分叶状,核染色质由细沙粒状到聚集呈块状,核仁从有到无;③胞质:由少至多,颜色从淡蓝色变成粉红色,颗粒从无或少量嗜天青颗粒逐渐增多,从中幼粒阶段开始分为中性颗粒、嗜酸性颗粒和嗜碱性颗粒。
1.原始粒细胞(myeloblast) 胞体直径10~20μm,圆形或类圆形。胞核较大,圆形或类圆形,居中或略偏位;核染色质呈细沙粒状,均匀平坦如一层薄纱,无浓集,呈淡紫红色;核仁2~5个,较小,清楚,呈淡蓝色。胞质量较少,呈淡蓝色或深蓝色,半透明,有时在近核处较淡,无颗粒或有少许细小颗粒。根据颗粒有无分为I型和Ⅱ型:I型为典型的原粒细胞,胞质中无颗粒;Ⅱ型除具有原粒细胞的特点外,胞质中有少量细小嗜天青颗粒(图2-3)。
2.早幼粒细胞(promyelocyte) 胞体直径12~25μm,较原粒细胞大,圆形或椭圆形,胞膜有时可见瘤状突起。胞核大,圆形、椭圆形或微凹陷,胞核常偏一侧或位于中央;核染色质开始聚集,较原粒细胞粗;核仁清楚可见。胞质量较多,呈淡蓝、蓝色或深蓝色,胞质内含有粗大数量不等、大小不一的紫红色嗜天青颗粒(又称嗜苯胺蓝颗粒或A颗粒),其颗粒分布不均匀,常近核一侧出现,也有少许覆盖在核上。有时在近核处有高尔基体发育的透亮区,呈淡蓝色或无色,称为初浆(图2-4)。
3.中幼粒细胞(myelocyte)
(1)中性中幼粒细胞(neutrophilic myelocyte):胞体直径10~20μm,圆形。胞核类圆形,一侧扁平或略凹陷,核常偏于一侧,呈紫红色,占胞体的2/3~1/2;核染色质聚集呈索块状;核仁常无。胞质量多,呈淡红或淡蓝色,内含均匀细小的淡红色中性颗粒,近核处较明显。有时胞质中可出现少量紫红色嗜天青颗粒,常分布于细胞质的边缘(图2-4)。
图2-3 原始粒细胞
1.Ⅰ型原粒细胞;2.Ⅱ型原粒细胞
(2)嗜酸性中幼粒细胞(eosinophilic myelocyte):胞体直径15~20μm,比中性中幼粒细胞略大,圆形。胞核与中性中幼粒细胞相似。胞质内布满粗大、大小一致、圆形、排列紧密,橘红色的嗜酸性颗粒,具有立体感及折光性,有时嗜酸性颗粒呈暗黄色或褐色,有的胞质还可见紫黑色颗粒,似嗜碱性颗粒,此种嗜酸性粒细胞称为双染性嗜酸性粒细胞,常在中、晚幼粒细胞阶段出现,随着细胞的成熟变为典型的嗜酸性粒细胞(图2-5)。
(3)嗜碱性中幼粒细胞(basophilie myelocyte):胞体直径10~15μm,较中性中幼粒细胞略小,圆形。胞核类圆形,轮廓不清楚;核染色质较模糊。胞质内及核上含有粗大、大小不一、排列凌乱、紫黑色或深紫红色的嗜碱性颗粒,有时颗粒溶于水后形成空泡(图2-6)。
4.晚幼粒细胞(metamyelocyte)
(1)中性晚幼粒细胞(neutrophilic metamyelocyte):胞体直径10~16μm,圆形。胞核常偏一侧,呈肾形、马蹄形、半月形,其核凹陷程度与假设核直径之比小于1/2;核染色质粗糙呈小块状,出现副染色质(即块状染色质之间的空隙);无核仁。胞质量多,呈淡红色或淡蓝色,充满中性颗粒,嗜天青颗粒少或无(图2-4)。
(2)嗜酸性晚幼粒细胞(eosinophilic metamyelocyte):胞体直径10~16μm,圆形。胞质中充满呈橘红色的嗜酸性颗粒,有时呈深褐色。其他方面同中性晚幼粒细胞(图2-5)。
图2-4 各阶段粒细胞之一
1.早幼粒细胞;2.中性中幼粒细胞;3.中性晚幼粒细胞;4.中性杆状核粒细胞;5.中性分叶核粒细胞
图2-5 各阶段粒细胞之二
1.嗜酸性中幼粒细胞;2.嗜酸性晚幼粒细胞;3.嗜酸性分叶核粒细胞;4.中性分叶核粒细胞
图2-6 各阶段嗜碱性粒细胞
1.嗜碱性中幼粒细胞;2.嗜碱性晚幼粒细胞;3.嗜碱性杆状粒细胞;4.嗜碱性分叶核粒细胞
(3)嗜碱性晚幼粒细胞(basophilic metamyelocyte):胞体直径l0~14μm,圆形。胞核呈肾形,常因颗粒覆盖而轮廓模糊。胞质呈淡蓝色或淡红色,胞质内及核上有数量不等的嗜碱性颗粒(图2-6)。
5.杆状核粒细胞(stab granulocyte)
(1)中性杆状核粒细胞(neutrophilic stab granulocyte):胞体直径10~15μm,圆形。胞核凹陷程度超过核假设直径的1/2,核弯曲呈带状,也可呈S形、U形或E形;核染色质粗糙呈块状,染色呈深紫色,核染色质之间空隙明显。胞质丰富,呈淡红色或淡蓝色,充满细小的粉红色中性颗粒(图2-4)。
(2)嗜酸性杆状核粒细胞(eosinophilic stab granulocyte):胞体直径11~16μm,圆形,胞质中充满大小一致、粗大的嗜酸性颗粒;胞核与中性杆状核粒细胞相似。
(3)嗜碱性杆状核粒细胞(basophilic stab granulocyte):胞体直径10~12μm,胞核呈模糊杆状。胞质内及核上有少量大小不等的嗜碱性颗粒(图2-6)。
6.分叶核粒细胞(segmented granulocyte)
(1)中性分叶核粒细胞(neutrophilic segmented granulocyte):胞体直径10~15μm,呈圆形。胞核常分2~5叶,叶与叶之间有细丝相连或核凹陷的最狭窄处宽度小于核最宽处的1/3,有时核叠在一起,致使连接的核丝被隐蔽,但有明显的切痕;核染色质粗糙呈小块状,染色呈深紫红色。胞质丰富,呈淡红色,充满中性颗粒(图2-4)。
(2)嗜酸性分叶核粒细胞(eosinophilic segmented granulocyte):胞体直径11~16μm,胞核常分为两叶,胞质内充满粗大、均匀橘黄色的嗜酸性颗粒,其他特征基本同中性分叶核粒细胞(图2-5)。
(3)嗜碱性分叶核粒细胞(basophilic segmented granulocyte):胞体直径10~12μm。胞核可分为2~4叶或分叶不明显。胞质量常较少,呈淡紫红色,胞质内及核上有嗜碱性颗粒。有时嗜碱性颗粒覆盖在核上而使核结构不清楚,难以确定为哪一个阶段细胞时,可统称为嗜碱性粒细胞(图2-6)。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