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时候,贫穷的人常常羡慕富有的人,其实,这没有什么可羡慕的。一个人贫穷并不可怕,可怕的是看低了自己。有钱人不一定都能干成大事,白手起家不一定不能成功。成功的原因有很多,最主要的是靠个人的努力。
梦想前的卑微和渺小,才铸就了一个人的成功
鲜花与掌声从来就是年轻人全力追逐的事情,在茶楼当过跑堂,在电子厂当过工人的周星驰也不例外。中学时期,他就梦想有一天能主演一部电影。然而现实与梦想之间的距离总是很遥远,周星驰第一个工作是电影剧组的杂役,干些诸如帮人买早点、洗杯子之类的事情,根本没有机会参加演出。
3年后,周星驰才开始饰演一些仅有几句台词或根本就没有台词的小角色,如果在今天仔细观看那部当年曾轰动一时的古装武打连续剧《射雕英雄传》,就会在里面找到他的影子:一个只在画面上闪现了几秒钟的无名侍卫,最后以死亡结束了他匆匆的亮相。
然而没有导演看重外型瘦弱另类的周星驰,因为那时观众的鲜花与掌声只献给美女与英雄。失落之余,他转行做儿童节目主持人,一做就是4年,他以独特的主持风格获得孩子们的喜欢。但是那时却有记者写了一篇《周星驰只适合做儿童节目主持人》的报道,讽刺他只会做鬼脸,瞎蹦乱跳,根本没有演电影的天赋。那篇报道深深刺激了周星驰,他把报道贴在墙头,时刻提醒和勉励自己一定要演一部像样的电影。于是他重新走上了跑龙套的道路,虽然仍要忍受冷眼与呼来唤去,演出那些一闪而过的小角色,但他紧紧抓住每次转瞬即逝的机会,拼尽全力展示最独特的自己。一年以后,他才真正意义上参演了第一部剧集《生命之旅》,虽然差不多还是跑龙套,但是终于有了飞翔的空间。从此,他开始用一身小人物的卑微与善良演绎自己的人生传奇。
经历过最底层的挣扎,拍完50多部喜剧作品之后,周星驰成为大众心目中的喜剧之王。从整个20世纪90年代到现在,他的影片多次入选十大票房,他成为香港片酬最高的演员之一。好莱坞翻拍他的电影,意大利举办周星驰电影周向他致敬,他独创的“无厘头”表演风格,成为香港甚至全世界通俗文化的重要一环。
在一次央视专访节目中,周星驰不无自嘲地回忆了走过的路程:有些人说我最辛酸的经历是扮演《射雕英雄传》里面一个被人打死的小兵,但是我记得这好像不是,还有更小的角色,剧名至今也不清楚,只知道应该不是现代的,因为穿古装。一大帮人,我站在后面,镜头只拍到帽子与后脑勺。那种感觉对我来说相当重要,因为这使我对小人物的百情百味刻骨铭心。
感悟:
很多人羡慕成功人士身上的耀眼的光环,认为他们很是幸运,上天也对他们十分厚爱。其实,没有人能一下子成功,这些光环背后的辛勤付出和默默无闻,才是成功前要一步步走的路,是那些梦想前的卑微和渺小,才铸就了一个人的成功。
就算是最短的蜡烛,也一样能够发光
17岁的埃利斯·塔克身体很强壮,浑身充满了力量。镇子上的人都说,他将来准是把干活的好手。镇子挨着矿山,镇上许多人都在矿山上工作。
塔克跟着母亲生活。他的父亲在他很小的时候,死在了矿井下。母亲只能依靠卖饭来养活塔克和自己。塔克高中毕业后,背着母亲独自去了矿山。他需要一份工作。矿主看了看他,用拳头捶了几下他的胸膛,然后大笑着点头,让他签了合同。回家的路上,兴奋的塔克想着自己以后能够替母亲承担生活的重担,显得相当快乐。他哼着歌,却忽视了矿山上那接得乱七八糟的高压电线。一道绚丽的电弧,高温让塔克惨叫一声昏倒在地,所幸的是,他被高压电线弹开,而不是被吸在上面。直到夜幕降临,矿工们才发现了这个可怜的孩子。他的两条腿已经被高温烧得焦煳。大家急忙把塔克送到了距离镇子最近的医院。经过抢救,虽然塔克保住了生命,但失去了双腿,他一辈子只能坐在轮椅上生活了。
突如其来的打击,让埃利斯夫人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她祈祷着这一切都是一场噩梦,让自己早些醒来,可她等来的,却是塔克的萎靡不振。出院之后,塔克多次企图自杀。这让埃利斯夫人无法继续出去卖饭来维持生计。母子俩人过得很惨淡。但是,在这种情况下,埃利斯夫人仍旧坚持每天在花瓶里换上一束野花,想以此来打动儿子,让他坚强地活下去。
那个风雨交加的夜晚让塔克终身难忘。因为飓风的肆虐,小镇上的电缆被风吹断了。整个小镇都陷入了黑暗之中。埃利斯夫人一边喊着塔克的名字,一边寻找着火柴和蜡烛。找遍了整个家里,埃利斯夫人只找到了一个约有一厘米高的蜡头,她把蜡头放在桌子上,然后划亮了火柴。“哈,看看,我们只剩下这个了,继续活下去还有什么意思!”塔克阴阳怪气地说。埃利斯夫人颤抖着,把那根蜡烛点亮,大步朝儿子走过去,然后,狠狠地给了他一个耳光。蜡烛柔和的光芒在房间里跳动着,屋子里顿时明亮了不少。埃利斯夫人严厉地说:“塔克,你这个不争气的家伙,你给我看着!就算是再短的蜡烛,也比你有用。它们一样可以发出不逊色于整根蜡烛的光亮。”捂着火辣辣的脸,塔克安静得像一尊雕像。
塔克很快离开了轮椅,他请求母亲给他做了两个棉垫,绑在了残缺的大腿下面。他挣扎着,用手撑着地慢慢地向前挪动着——他要去矿山,走过那坎坷的满是石头的路。埃利斯夫人跟在儿子的后面,看他努力地挪动着,碎石把他的双手磨烂,血流在地上。许多人大喊着埃利斯夫人,问她是不是疯了,怎么可以这样对待自己的儿子。埃利斯夫人却微笑着默不作声,眼里噙满泪水。
塔克从家挪动到矿山上,整整用了八个小时。疼痛让他的汗水湿透了衣服,又被风吹干了,然后再次湿透。如果不是他失去双腿,矿主几乎认不出眼前这个泥人是谁。在塔克的要求下,矿主终于答应给他一份检查旧矿洞和新打的矿洞的机会。那需要人具备灵敏的鼻子和经验。没有人相信塔克会干好这份工作,可塔克坚持了下来。塔克已经坚持做了几十年,并且仍然准备做下去。他不但用自己的努力养活了母亲,还赢得了大家的尊重。
后来,埃利斯夫人去世了。头发花白的矿主,也想给塔克一个安稳的没有危险的工作。可是,被塔克坚决地拒绝了。塔克说,他永远记得那个停电的夜晚,母亲的一个耳光和那句话——就算是最短的蜡烛,也一样能够发光!
洛杉矶时报大篇幅地报道了塔克的故事。人们都亲昵地称赞这个曾经有1.92米身高的中年男人——照亮美国的蜡烛!
感悟:
不要对自己的渺小或残缺过于悲哀,要知道,再笨拙的人,也会有他的过人之处;再残缺的人也有自己的价值。这正如“就算是最短的蜡烛,也一样能够发光”一样。只要走出心中的阴暗,就会迎来阳光。
即使最卑微的职业,也有它闪光和引以为荣的地方
马文·沃耳夫9岁时就开始挣钱了。于是,他就问米瑟利先生能不能给他一条放学后送报的线路。米瑟利先生是当时美国《先驱报》在芝加哥的代理人,住在他们家附近。他说如果马文·沃耳夫有自行车,他就分一条线路给他。
沃耳夫的爸爸给他买了辆旧自行车,可随后爸爸就因肺炎住院,不能教他骑车了,而米瑟利先生并没有提出要亲眼看沃耳夫骑自行车,而只是提出看看自行车,所以他就把车推到米瑟利的车库去给他看,然后就得到了那份工作。
起初,沃耳夫把报袋吊在车把上,推着车在人行道上走。可推着装着一大叠报纸的自行车走,显得很笨。几天后他就把车留在了家里,拿了妈妈的带钢网的购货两轮手推车。
沃耳夫总是把手推车停在人行道上,遇到两层楼的门廊,第一投没投准,就再投一次。遇到星期天,报纸又多又沉,他就把每份报纸拿到台阶上,而不是一扔了事。如果下雨,他就把报纸放到玻璃门里面。如果是公寓楼,他就放在大厅的入口处。碰到下雪或下雨,沃耳夫就把他爸爸的旧雨衣盖在手推车上面,给报纸挡雨雪。
用手推车送报比用自行车要慢,但沃耳夫不在乎。他每次都会遇到附近的许多人——意大利裔、德国裔或是波兰裔人,他们总是对沃耳夫很友善。
他的爸爸从医院出来,重新开始干活。可爸爸身体太弱了,许多活只好放弃了,于是就把自行车卖掉了。米瑟利先生大概知道了沃耳夫一直没骑自行车送报,可却对此只字不提。实际上,米瑟利先生本来就不怎么对他们那帮男孩讲话,除非是遇到有人投诉漏递了一份报纸或是把报纸扔到了水坑里。
沃耳夫用八个月的时间,把他原来只有三十六个订户的线路增加到五十九户,这些新订户都是通过老订户介绍的。有时,人们在街上拦住他,要沃耳夫把他们也添到他的订户单上。
沃耳夫每送—份报挣—分钱,星期天每份挣五分,每星期四晚上收报钱。由于多数订户每次都要多给他五分或一角的,很快,他得到的小费就比从米瑟利先生那里得到的工钱还要多。因为爸爸还干不了多少活,他把他的大部分工钱都交给了妈妈。
1951年圣诞节前的那个星期四晚上,沃耳夫按响了第一个订户家的门铃,里面的灯都是亮的,可没人来应门。于是他又来到第二家,还是没人应门,接下去的几家都是这样。
不一会儿,大部分订户的门铃都被他按过了,可好像哪一家都没人在。
这下沃耳夫可着急了:每个星期五他得交报钱。圣诞节快到了,他竟从来没想过他们会出去买东西。
当沃耳夫沿着人行道走向戈登的房子时,他听到里面有音乐和好多人在说话,这下他高兴起来。沃耳夫按响了门铃,门应声而开,戈登先生简直就是把他拖了进去。
戈登先生的客厅里挤满了人——几乎全都是沃耳夫的五十九家订户!在客厅中央,停放着一辆崭新的名牌自行车。车身是苹果红的,上面还有一盏电动前灯和一个铃铛。车把上挂着一个帆布袋,里面装满了五颜六色的信封。“这辆自行车是送给你的,”戈登先生说,“大伙凑的份子。”
那些信封里装着圣诞卡,还有那一周的订费,大多数还装有慷慨的小费。沃耳夫惊得目瞪口呆的,不知道说什么好。最后,还是其中一位妇女叫大家都安静下来,并把沃耳夫轻轻地领到屋子的中央。“你是我们见过的最好的报童!”她说,“你没有哪一天漏投过或迟到过,没有哪一天的报纸给弄湿过。我们都看见过你在外面冒着雨雪推着那辆购货车,所以大家都认为你应该有辆自行车。”
沃耳夫所能说的只有:“谢谢你们。”
这句话他说了一遍又一遍。
回到家后,沃耳夫数了一下,小费一共有一百多美元——它使他成了他们家的英雄,它给他们家带来了一个欢乐的圣诞节。
沃耳夫的订户们给米瑟利先生打了电话,第二天他到米瑟利先生的车库去取报时,他正在外面等沃耳夫。“明天上午十点,把你的自行车推来,我来教你骑。”米瑟利先生说。
后来沃耳夫把车推去了。待他骑在车上觉得自在以后,米瑟利先生要他再投送一条线路,这条线要投四十二份报纸。骑着新自行车投递两条线路,比推着手推车投递一条线路还要快……
感悟:
对于一份工作,并不是光鲜亮丽、收入高就能够快乐的;相反,一份十分平凡的工作,只要用心去做,只要喜欢,也能把它做的很高尚,很快乐。工作没有高低贵贱之分,缺少了哪一个都不能正常运转。我们根本没有必要羡慕任何人,即使再平凡的工作,也有它闪光和引以为荣的地方。
之所以命运不济,是因为没有把握住身边的机会
有个人觉得自己年轻又聪明,很了不起,但是他却没有什么出息。他总有一种怀才不遇之感,甚是沮丧。他在落魄时不停地抱怨上帝没给他好的机遇,他抱怨上帝的不公平。
于是,上帝终于开口说话了,上帝对他说:
“你年轻聪明、壮志凌云。你不想庸庸碌碌地了此一生,渴望名声、财富和权利。因此你常常在我耳边抱怨:那个启发牛顿发明了万有引力的苹果为什么不是掉在你的头上?那只藏着“老子珠”的巨贝怎么就产在巴拉旺而不是你常去游泳的海湾?拿破仑偏能碰上约瑟芬,而英俊高大的你却为什么总没有人垂青?
“于是我想成全你,先是照样给你扔下一个苹果,结果你把它吃了。我决定换一个方法,在你闲逛时将硕大无比的卡里南钻石偷偷放在你的脚边,将你绊倒,可你爬起来后,怒气冲天地将它一脚踢进了阴沟。最后,我干脆就让你做拿破仑,不过我像对待他一样,先将你抓进监狱,撤掉将军官职,赶出军队,然后将你身无分文地抛在塞纳河边。就在我催促约瑟芬驾着马车匆匆赶到河边时,远远地听到“扑通”一声——你投河自尽了。”
这个年轻人听了后,无言以对。
感悟:
一些人常常抱怨自己的命运不济,其实,与其天天抱怨还不如改进自己。一个人空怀一身才学,不知道合理利用,更抓不住从身边溜走的机会,那么,就会陷入一种困境中。命运对我们来说都是公平的,谁能抓住机会,谁就能改变命运。
只要忍受住屈辱与磨难,就总会有翻身的时候
范雎是魏国人,年轻的时候游说诸侯,想要求见魏昭王。可是家里太穷,没有人引见他,他只好先投靠在魏国大夫须贾门下。
有一次,他作为随员,跟从须贾为魏昭王出使齐国。齐襄王听说范雎有才,秘密请他出任齐王国的官职,范雎不愿背叛祖国,齐王就派人赠送给他黄金十斤和一桌好酒好菜。范雎拒绝了黄金,只接受了酒菜。须贾知道了这件事后,既妒且怒,认为范雎一定是将魏国的重要机密告诉了齐国,才得到了这些馈赠。
回国后,须贾把此事报告给魏相魏齐。魏齐正在举行宴会,听说后,怒不可遏,不分青红皂白,便立刻命人抓来范雎狠狠地拷打。范雎的牙齿被打掉了,肋骨也被打断了,范雎假装气绝身死,魏齐才命人把他用席子卷起来,拖到厕所里,让喝醉酒的宾客向范雎撒尿,用以表示对国王的忠贞和对卖国贼的痛恨。
酒席散了以后,范雎等凌辱他的官员散去之后,在席子里就悄悄地对看守的人说:“你若能放走我,我一定厚谢你。”看守向酒醉的魏齐请示把卷在席里的死人扔了出去,便悄悄送范雎回家休养。范雎的朋友郑安平把他藏了起来。
秦昭襄王的使者王稽出使魏国,郑安平便把范雎推荐给了王稽,王稽带范雎入秦。
不久,秦昭襄王听从范雎的意见,废除太后,免掉穰侯相位,把穰侯、高陵、华阳、泾阳君逐出关中。同时,秦王任命范雎为丞相,并封他为应侯。
秦王采用范雎的远交近攻策略,最终灭亡了六国。范雎最终实现了自己的政治抱负。
感悟:
有很多成功人士,在没有功成名就之前,都有过被人侮辱或遭受厄运的经历;而他们没有因此而变得消沉,反而变得更加勤奋和刻苦。正是那些屈辱与厄运,成为了他们奋发图强的动力,最终一举翻身。
一个品行高尚的人,才能成就大业
亚历山大和大流士在伊萨斯展开激烈大战,大流士失败后逃走了。
一个仆人想办法逃到大流士那里,大流士询问自己的母亲、妻子和孩子们是否活着,仆人回答:“他们都还活着,而且人们对她们的殷勤礼遇跟您在位时一模一样。”
大流士听完之后又问他的妻子是否仍忠贞于他,仆人的回答仍是肯定的。于是他又问亚历山大是否曾对她强施无礼,仆人先发誓,随后说:“大王陛下,您的王后跟您离开时一样,亚历山大是高尚的人,他是一个最能控制自己的英雄。”
大流士听完仆人这句话,双手合十,对着苍天祈祷说:“啊!宙斯大王!您掌握着人世间帝王的兴衰大事。既然您把波斯和米地亚的主权交给了我,我祈求您,如果可能,就保佑这个主权天长地久。但是如果我不能继续在亚洲称王了,我祈祷您千万别把这个主权交给别人,只交给亚历山大,因为他的行为高尚无比,对敌人也不例外。”
感悟:
做人是做事的根本。在生活中,有的人很聪明,但品质一般;有的不是很聪明,但品质很高尚。不必说,一个品质高尚的人更能赢得他人的认可。所以,若想成就一番大业,首先要让自己成为一个品行高尚的人。
太安于现状的人,注定是会被淘汰的
有个富翁去海边旅游,看到一个渔夫悠闲自得地在沙滩上晒太阳,富翁问:“天气这么好,无风无浪的,你怎么不下海捕鱼?”渔夫不以为然地说:“我捕一天鱼能吃五六天,衣食无忧,挣太多的钱有什么用?”富翁说:“等你有了足够多的钱,你就可以舒舒服服地晒太阳了。”渔夫笑道:“我现在不是已经在舒舒服服地晒太阳了吗?”富翁无言以对,怏怏不乐地走了。
3年后,富翁又来到海边,有个乞丐伸手向他乞讨:“先生,行行好,给点儿吃的吧!”富翁一怔,认出这个乞丐正是3年前那个舒舒服服晒太阳的渔夫。富翁问他:“你怎么会落到这步田地了呢?”渔夫也认出了富翁,羞愧地低下头,长叹一口气后说:“先生,我真后悔当初没有听您的劝告,我目光短浅,太容易满足了。这几年,捕鱼的人多了,人家用的是新设备高科技捕鱼,我那小破船小破网再也捕不到鱼了。”
感悟:
目光过于短浅的人,往往会看不到自己未来的风险。一个人若是一味地不思进取,不为将来做长远的准备,那么,等到面临险境时,就会显得措手不及。一个太安于现状的人,如果不懂得居安思危,那么迟早是会被生活所淘汰的。
真正发现一个人才,才是最伟大的发现
法拉第是一个穷孩子,住在伦敦的一个破旧不堪的马棚里,他每天都要背着一大捆报纸到街上去卖,每份报纸一便士,他就靠这点钱来维持自己的生活。他还在装订商和图书出版商那里当过7年的学徒。
有一次,他在装订《大不列颠百科全书》的时候,无意间看到了一篇介绍电的文章,这篇文章就像磁铁一样吸引了他,直到一口气把这篇文章读完为止,他完全被电吸引住了。他找来一个玻璃瓶、一个旧的平底锅,再加上几件很简单的工具,就开始做有关电的实验了。
有一位顾客被这个小男孩的好奇心感动了,他把法拉第带去听著名化学家弗莱·戴维的讲座。法拉第听了戴维的讲座,斗胆给他写了一封信,并且把自己听讲座的笔记送给戴维审阅。
就在此后的一个晚上,正当法拉第准备上床睡觉的时候,戴维的马车停在了他那很简陋的住所门口,一个仆人走下马车,递给法拉第一封戴维的亲笔信,信中邀请法拉第到他那里去。他读着这封神圣的信,简直就无法相信自己的眼睛。第二天早晨,他去拜访戴维先生。这位科学家请法拉第给他做一些清洗实验仪器和搬运设备的工作。这对他来说是求之不得的。在做一些有危险性的试验时,戴维总是戴着一副玻璃做的安全面具,而法拉第一点也不怕这些东西,总是全神贯注地看着戴维的一举一动,戴维看到那双充满求知欲的眼睛,心里也感到很激动。
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和学习,法拉第开始做起实验来了。很快,凭着他的勤奋和悟性,他的成果不断地涌现出来,许多一流的科学家都纷纷邀请这位当初没有任何“机会”的穷孩子给他们作报告。这个自强不息的孩子,因为对知识的渴望,终于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攀登上了科学的高峰。由于他的卓越成就,法拉第被任命为伍尔韦奇皇家学院的教授。
当有人问戴维他一生最伟大的发现是什么的时候,戴维说:“我一生最伟大的发现就是法拉第!”
感悟:
一个天才,如果不被人发现的话,就没有展示自己的机会,那么这个天才也是庸才。天才被人发现才能成为天才。所以,一个人最大的发现是真正发现一个人才。这需要有敏锐的观察力,更需要一种博大的胸怀和成人之美的高尚品质。
有惊人的大度和忍耐力,必定会有惊人的功绩
一天,在一所公寓的餐厅里,人们正在说说笑笑地用早餐。突然,有一对共同进餐的夫妻发生了点不愉快的事情。丈夫不知说了一句什么话得罪了他的太太,于是太太就端起一杯热咖啡,劈头盖脸地朝丈夫投去,弄得丈夫脸上、身上全是,甚至连眼睛都睁不开。更奇怪的是,这位丈夫当着这么多人的面受了气,丢了丑,竟一言不发,连半句也没有责备妻子。女房东赶紧拿来一条湿毛巾帮他把脸和衣服擦干净,这幕短剧才算告终。
那是1841年美国伊里诺州春田城郊外发生的事,这位男主角就是蜚声世界的美国总统林肯。
林肯和他的夫人玛丽·陶德小姐订婚后不久,便发现自己和这位未婚妻在性格、志趣、修养和思想方面都迥然不同。
玛丽·陶德出身于贵族家庭。她的祖父、曾祖父和曾叔祖父做过将军和州长,还有一位当过海军部长,她本人则是受过高等教育的女子。而林肯呢,家谱上没有一个值得炫耀的人物,本人才上了不到12个月的学,可以说是个大老粗出身。这种差异决定了玛丽·陶德的傲慢。林肯为人谦逊和蔼,而玛丽·陶德孤傲自大,并且心胸狭隘,妒忌心极强,当她看见林肯望了别的女性一眼,她也要大动肝火。
在服饰外表方面,玛丽·陶德是极为讲究的,而林肯对此却不大在乎,他有时走在大街上竟是一只裤腿在靴子里塞着,一只在靴子外面拖着。
林肯觉得和这样的女人结合是不会有幸福的。于是就前去找玛丽·陶德谈心,告诉她不如分手为好。谁知玛丽·陶德伤心地大哭起来,这一下可把林肯弄得慌了神,他是最不忍心看见女人啼哭的,于是就吻她的手,向她表示歉意。
婚约就这样维持下来了。1841年1月1日是他们的婚期。到了这一天,宾朋满座一派喜庆景象。主持婚礼的牧师到了,可林肯却迟迟没有露面。原来,他因为不满意这一桩婚姻,患了抑郁病,身心受到了很大的摧残,到了神志不清的地步,大白天躺在床上喃喃梦呓,他说他不想活了,还写了一首自杀的诗投到春田城一家报馆,居然被报纸刊登了出来。
当然,林肯并没有真的去寻短见,而且和玛丽·陶德结了婚,顽强地生活在那个不美满的家庭中。尽管常常会遇到像前面所述的被妻子把咖啡泼在脸上一类的事情,但他二十多年始终如一地忍耐着。这种惊人的大度,不能不令人佩服。
感悟:
很多人之所以没有做成大事,就是因为遇事缺乏忍耐力。一个人遇事如果不懂得忍耐,就会把原本好的状况给破坏掉,事情也会变得很糟糕。这样做事,只会一事无成。在遇到不满时,懂得忍耐,事情才不会变坏,从某种意义上讲,也许还是件好事。
一个人能否成功,与贫富毫无关系
伊尔·布拉格是美国历史上第一位荣获普利策新闻奖的黑人记者。他勇敢勤奋,功绩卓越,创造了美国新闻史上的一个奇迹。他在回忆自己童年经历时说:“我们家很穷,父母都靠卖苦力为生。那时,我父亲是一名水手,他每年都要往返于大西洋各个港口之间。我一直认为,像我们这样地位卑微的黑人是不可能有什么出息的,也许一生只会像父亲所工作的船只一样,漂泊不定。”
伊尔·布拉格9岁那年,父亲带他去参观梵高的故居。在那张著名的吱嘎作响的小木床和那双龟裂的皮鞋面前,布拉格好奇地问父亲:“梵高不是世界上最著名的大画家吗?他难道不是百万富翁?”父亲回答他说:“梵高的确是世界著名的画家,同时,他也是一个和我们一样的穷人,而且是一个连妻子都娶不上的穷人。”
又过了一年,父亲带着布拉格去了丹麦,在童话大师安徒生墙壁斑驳的故居,布拉格又困惑地问父亲:“安徒生不是生活在皇宫里吗?可是,这里的房子却这样破旧。”父亲答道:“安徒生是一个砖匠的儿子,他生前就住在这栋残破的阁楼里。皇宫只在他的童话里才会出现。”
从此,布拉格的人生观完全改变。他不再自卑,不再以为只有那些有钱有地位的人才会出人头地。他说:“我庆幸有位好父亲,他让我认识了梵高和安徒生,而这两位伟大的艺术家又告诉我,人能否成功与贫富毫无关系。”
感悟:
很多时候,贫穷的人常常羡慕富有的人,其实,这没有什么可羡慕的。一个人贫穷并不可怕,可怕的是看低了自己。有钱人不一定都能干成大事,白手起家不一定不能成功。成功的原因有很多,最主要的是靠个人的努力。
把小疑问进行到底,往往能解决大问题
法国某位年轻的团长为了熟悉他的部队,经常到基层视察。很多基层部队就用大炮射击表演的方式来欢迎这位团长。看得多了,这位团长从中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每次看炮兵进行射击表演的时候,他总会发现有一名士兵一动不动、自始至终地站在大炮旁边,好像这名士兵是专门来观看大炮表演的。团长以前不是炮兵,他不明白个中的缘由,就问那些军官,军官们回答说教科书上历来都是这么规定的。
团长带着这个让他不满意的答案到图书馆去查阅了大量的资料。终于,他解开了这个谜团:从前,大炮都需要用马车来拉着前进,而一旦到了战场准备射击的时候,大炮炮座的旁边需要有一名士兵站在那里。一旦大炮完成一次射击时,因为后坐力原因,大炮的位置都会发生改变,这名士兵的作用就是要向前拉一下马的缰绳,使射击后发生位置变动的大炮复位,以免影响射击的准确度。现在,大炮完全改成了机械化的操作,已经根本不再需要士兵站在一边了。可是,由于教科书长久以来没有及时适应时代的变化做出相应的修改,结果就出现了一直都有一名士兵站在大炮边的滑稽事件。
团长立即把自己的发现报告给了法国的最高军事机构,领导机关不仅立即纠正了自己的做法,还对团长的发现给予了表彰。
感悟:
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我们自身的许多随众行为和习以为常的行为,很可能就是阻碍我们有所突破、有所发展、有所创新的根本原因。如果发现小疑问,并把小疑问进行到底,往往就能解决大问题。
天才就在于把全部精力,专注于某一特定的目标
布封是18世纪法国博物学家、作家,写出了多达36册的巨著《自然史》。1777年,法国政府给他塑了一座铜像,底座上用拉丁文写着:“献给和大自然一样伟大的天才。”这是布封生前获得的最高荣誉。
布封的一生证明了“勤奋出天才”的道理。年轻时,布封并没有什么过人的天赋,他智力平平,反应迟钝。他出身贵族家庭,一生下来就有大笔的财产。因此,人们都以为他会纵情于荣华富贵之中,一无所成。但他不想成为一个酒囊饭袋,不想一生碌碌无为,他要致力于科学研究。
时间是有限的财富,他为自己因早上睡懒觉浪费时间而苦恼,决心改掉这个坏习惯。习惯是一种力量,要改掉它谈何容易?他坚持了一段时间,但毫无成效,早上仍然起不来。他只得叫他的佣人约瑟夫来帮忙——只要约瑟夫能在早上6点钟以前把他弄起来,就奖给约瑟夫1法郎。但当约瑟夫早上去叫他时,他或者以生病作为借口,或者因吵醒他的睡眠而假
装生气。当最后起来之后,又大声呵斥约瑟夫让他睡懒觉,而没有准时把他叫起来。这下,他这个贴身的男仆铁下心来要赚那1法郎了,他再也不顾布封可怜巴巴的恳求,也不在乎他的威胁,一次又一次地强迫布封在6点之前起床。通过约瑟夫的种种努力,布封终于克服了睡懒觉的习惯。
此后的40年里,布封一直在他的书桌旁从上午9点工作到下午2点,然后又从下午5点工作到晚上9点,天天如此,从不间断。久而久之,这成了他的习惯。
布封是一个很挑剔的作家,他总是以最佳方式把最珍贵的思想奉献给读者。他讨厌虚伪、做作、无病呻吟。他对于他著作中的每一个字都仔细推敲,对每一段文字都认真润色,直到内容与形式都完美后他才满意。他先后修改《自然史》不少于11次。他对每一部著作都深思熟虑,从不马虎,他从事著述几十年来,一直如此。他常说,天才就是有条有理、一丝不苟。
感悟:
一个人即使天赋再高,如果没有勤奋的雕琢,也不可能绽放出夺人的光芒。只有那些不怕吃苦、勤于苦练,并且把精力集中于某一目标的人,才能够获得精湛的技艺,从而有所建树。
凡是超凡的技艺,都是苦练得来的
一位魔术大师在苏丹面前表演魔术,他的魔术表演使得苏丹大加赞赏,惊异地称其为天才。
“陛下,大师可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这位大师的技艺是他多年以来勤于苦练的结果呀!”一位大臣说。
苏丹被大臣的反驳扫了兴趣,于是就轻蔑地大声喊道:“你没有任何才能,你到城堡里去吧!在那里你要好好反思一下我说的话。为了使你不至于寂寞,我送给你两只小牛犊做伴。”
从被关到牢房的第一天开始,这个大臣就抱着小牛犊练习爬台阶,从第一个台阶直到塔顶。几个月以后,小牛犊越来越大了,这个大臣的力气也不知不觉地增长了。
一天,苏丹突然想起了他的大臣还被关在大牢里面,于是就亲自去看他。当苏丹走到大牢里的时候,他感到非常惊奇:“真主呀,这是多么的不可思议,多么神奇呀!”
原来,这位大臣正用双手捧着一头大公牛,对苏丹说着从前说过的那些话:“陛下,大师可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我的力量是我自己勤奋练习的结果呀!”
感悟:
有的人有令人羡慕的技艺,在旁人看来简直就是天才,殊不知,超凡的技艺不是天生的,都是靠苦练得来的。也就是说,想要练就超凡的技艺,就要有能吃苦的精神,就要有坚持下去的毅力。
无论什么时候,都需要保持一颗学习的心
这是美国东部一所大学期终考试的最后一天。在教学楼的台阶上,一群工程学高年级的学生挤做一团,正在讨论几分钟后就要开始的考试,他们的脸上充满了自信。这是他们参加毕业典礼和工作之前的最后一次测验了。
一些人在谈论他们现在已经找到的工作,另一些人则谈论他们将会得到的工作。带着经过四年的大学学习所获得的自信,他们感觉自己已经准备好了,并且能够征服整个世界。他们知道,这场即将到来的测验将会很快结束,因为教授说过,他们可以带他们想带的任何书或笔记。要求只有一个,就是他们不能在测验的时候交头接耳。
他们兴高采烈地冲进教室。教授把试卷分发下去。当学生们注意到只有五道评论类型的问题时,脸上的笑容更加扩大了。
三个小时过去了,教授开始收试卷。学生们看起来不再自信了,他们的脸上是一种恐惧的表情。没有一个人说话,教授手里拿着试卷,面对着整个班级。他俯视着眼前那一张张焦急的面孔,然后问道:“完成五道题目的有多少人?”没有一只手举起来。“完成四道题的有多少?”仍然没有人举手。“三道题?两道题?”学生们开始有些不安,在座位上扭来扭去。“那一道题呢?当然有人完成一道题的。”但是整个教室仍然很沉默。教授放下试卷说:“这正是我期望得到的结果。”
“我只想要给你们留下一个深刻的印象,即使你们已经完成了四年的工程学习,关于这项科目仍然有很多的东西你们还不知道。这些你们不能回答的问题,是与每天的普通生活实践相联系的。”然后,他微笑着补充道:“你们都会通过这个课程,但是记住——即使你们现在已是大学毕业生了,你们的教育仍然还只是刚刚开始。”
随着时间的流逝,教授的名字已经被遗忘了,但是他教的这堂课却没有被遗忘。
感悟:
当走出校门时,很多人都认为自己解放了,以后不用再天天捧着课本读书了。其实不然,无论做什么事情,无论什么时候,都需要保持学习的态度。社会虽然不是学校,但很多事情只有用心去学习了,才能把它做好。对学问的求知,是永远没有止境的。
读书要勤奋,但更要会读书
南宋朱熹开创了中国儒学的一个新篇章,他大半生的时间致力于学术研究和教育工作,成就斐然。
朱熹读书十分刻苦用心,与他同龄的孩子仅满足于读书、识字、背诵,他却更倾向于用心去体会圣人所讲的道理。他常常为一句话所蕴涵的意义而食不甘味,夜不安寐。一旦他领悟了个中道理,便高兴得不能自禁。朱熹不仅读书刻苦,而且非常善于总结学习方法。他喜欢博览群书,但从不贪多贪快。
他认为,读书不明其中道理,就算读得再多也没有用。早年他在读《周礼》时,听人说《周礼》的每一句话都仿佛是从圣人心中自然流出,当时他不甚理解。后经多年的研读和揣摩,终于豁然开朗。他曾比喻说这就好像以前只听说糖是甜的,盐是咸的,而今天终于尝到了,才真正明白了何为糖甜盐咸一样。他还形象地把读书比作射箭——在刚刚练习时,只要射到箭靶上就行;但经过反复训练,最终的目的是要射中靶心,否则也就不能说是学会了射箭。朱熹认为,读书的目的在于弄懂书中的义理,而后依照这些义理去做。
他说,十七八岁时始读《孟子》;到20岁,能够逐句去理解和领会;而用了更长的时间才明白,书中很多长段都是首尾相连的,不能割断了它们之间的联系,只有把大段的文字综合起来理解,才能明白其中的真谛。
朱熹读书还十分讲究循序渐进的方法。他认为,读书都有一个由浅入深的过程,比如要先读《论语》,再读《孟子》;读《论语》要先读《学而》篇,再读《为政》篇;读某一本书或某一篇时要读到把它弄懂为止,再接着读之后的内容。这样,当读到融会贯通的地步时,就可以说是把知识学到手了。
朱熹不仅爱读书,而且会读书。他早年兴趣广泛,禅、道、《楚辞》、《诗》、兵法样样涉猎。但后来,他又转向专攻儒家经典研究。这“一博”、“一专”,为朱熹的学术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感悟:
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一份无形的财富。读书的意义在于体会书中所讲的人生哲理,如果只是为了死读书,那么,读再多的书也是没有用的。只有会读书的人,才能够积累渊博的知识,学以致用,以丰富自己,并服务社会。
有自己的梦想是件好事,所以要坚持下去
麦迪家三代都是医生,治病救人似乎是所有后辈理所当然的职业。麦迪6岁那年就有了第一个听诊器,麦迪听过无数祖父和父亲救死扶伤的故事,看过许多他们接生的婴儿的照片。麦迪7岁时,父亲把在家庭诊所铜门牌上他的名字应该刻的位置指给他看。很小麦迪就认为“医生”是自己的未来职业了。
但是大学时,麦迪渐渐发觉“医生”这个职业无法在他心里扎根。相反的,“诗人”的种子却破土而出,开始控制他的心跳、呼吸和一切。他最害怕的是,他无法成为父亲一直期望的接班人,让父亲失望。对于他的犹豫他只字不敢告诉父亲,希望时间可以让他忘了“诗人”这个莫名其妙的梦想。
但暑假到来时,麦迪内心的矛盾非但没减轻,反而越来越重,压得他喘不过气来。幸好他得到一个散心的好机会。他的父亲酷爱打猎,有个病人送给他一只英国猎犬崽作为谢礼。在麦迪家的乡间别墅里,父亲养了几只猎犬,它们都是由麦迪从小训练的。这次也不例外,父亲信任地把训练幼犬的任务交给了他。
杰瑞是一只很乖的10个月大的小狗。和大多数英国猎犬一样,它全身以白为主,隐约带几组红斑点。它红色的大耳朵不合比例地支向两边,使它看起来像个小丑,单是那副样子就逗得麦迪想笑。它很快掌握了基本动作:坐、停、走。它的问题是不听“来”这个命令。一旦到了草丛里,它就开始“漫游”。麦迪招呼它,吹驯狗用的哨子,它会转身看他一眼,随后又继续它的“漫游”。
每次训练间歇时,麦迪都坐在院子里的橡树下对着杰瑞自言自语:“杰瑞,我不喜欢背一本本医学词典,不喜欢每天坐在诊所里,更不喜欢别人为我安排的将来。如果你是我,你怎么办呢?”杰瑞坐在地上,一双眼睛紧紧地盯着他,小脑袋从一边歪到另一边,努力想理解麦迪的话。它那副认真的样子总让他忍俊不禁,把烦恼抛到九霄云外。
一天晚饭过后,麦迪带杰瑞到草地上训练。在渐暗的光线中,一只在草丛里觅食的麻雀从杰瑞的眼前掠过。杰瑞开始追麻雀。麻雀飞得很低,好像挑衅一样在过膝的草丛上空忽左忽右地飞着。杰瑞跟在它身后,着魔般奔跑着,仿佛突然发现了莫大的乐趣。当麻雀终于消失在远方天空时,杰瑞神气活现地跑回麦迪的身旁,大口喘着粗气。他从没见杰瑞那么开心过。
以后的日子里,麦迪发现杰瑞对狩猎的兴趣越来越小,相反它对奔跑的热情与日俱增。它会在草丛中发疯一样飞奔。麦迪知道它能闻到猎物的气味,因为当它跑过他事先放好的狐狸皮时会微微转一下头。它知道自己该干什么,但就是不肯照办。等终于跑够了回来,心满意足地趴在地上时,杰瑞的神情是那么陶醉,麦迪实在不忍心训斥它。
麦迪从头开始训练它。最初的几分钟杰瑞还很老实。一会儿它就从麦迪的衣袋里偷走了他的手帕,风一样向草地另一头奔去,头扬得高高的。奔跑成了它的骄傲,它生命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他非常想把杰瑞训练成听话的猎犬,但看着它奔跑的样子,麦迪内心深处感到一种奇特的喜悦。
训猎犬,他从没失败过,这次他彻底辜负了爸爸的期望。9月到了,麦迪不得不告诉父亲,这只猎犬不会狩猎。“噢,这么说杰瑞对我们是没用了。看来只好送给镇上的人家做宠物了。杰瑞天生就是做猎犬的,不会狩猎就没价值了。”
麦迪担心杰瑞不适合做宠物——它太爱奔跑了。第二天,麦迪在那棵橡树下对杰瑞说了很多话,如“你再这么跑下去会被送人的”,“你知道自己应该干什么,你生下来就注定是只猎狗。忘了奔跑不行吗?”它抬头看着麦迪,一副委屈、难为情的样子。麦迪难过地躺在地上,杰瑞静静地走过来把头枕在他的胸前。他抚摸着它的大耳朵,闭上眼睛无可奈何地考虑着他和它都面临的难题。
周六早晨,父亲带杰瑞到牧场上去,想看看它到底能干什么。刚开始杰瑞表现一切正常,但几分钟后它开始奔跑。“它在干什么?”爸爸问。“奔跑,它喜欢跑。”麦迪说。杰瑞的确在奔跑,它先是贴着栅栏跑,后来越过栅栏在牧场外飞奔起来。它的身体呈美妙的弓形,轻松而优雅地融合在绿地、阳光与空气中。
周日,麦迪收拾好行李去和即将被送人的杰瑞道别。他的父亲正在书房里看书,杰瑞在父亲脚边睡觉,看起来爸爸并没有把它送走的意思。“孩子,我知道杰瑞不会干它应该干的活儿。”父亲合上书看着麦迪说,“但是它跑起来,有种精神。”父亲望着他,好像可以一直看到他心里去。“看着杰瑞,我发现生命的价值在于追求生命本身。它知道自己想干什么,它不会欺骗自己。”父亲意味深长地说。
感到阳光和空气又一次回到了他的周围,他深深地吸了口气:“爸,我不想当医生。”父亲低下头,好像终于听到了担心已久的坏消息。父亲的神情变得那么黯淡,整个房间似乎都阴暗起来。但当父亲再次抬起头时,脸上是如释重负的笑容:“我已经知道了。杰瑞在草地上飞奔时,我注意到的不是它而是你,你一脸羡慕的表情。”
“爸爸,对不起!我让您失望了。”“孩子,我承认你不当医生的确令我失望,但是我对你并没有失望。有自己的梦想是件好事,你也要像杰瑞一样好好跑给我看!”爸爸拍了拍麦迪后背,离开了书房。那一刻,麦迪突然发现自己真正地了解了他的父亲,整个房间里弥漫着父亲的爱。麦迪轻轻抚摸着还在睡梦里的杰瑞,小声说:“谢谢。”
感悟:
有的人为了自己喜欢做的事而执着地追求和奋斗着,实现了人生的最大价值,也为社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在生活和工作中,我们不要因为某些原因而放弃了自己的梦想。做我们感兴趣的事,就能把它做好,坚持到底,才能成就一番大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