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细胞膜由双层脂质构成,其化学组成由蛋白质、脂类、糖类及无机离子等组成,红细胞膜特点是脂质含量高,膜中蛋白质与脂质的比例约为1:1,比值变化与膜的功能密切相关,如膜对离子的通透性、红细胞的柔韧性和变形能力。
(一)膜脂质
膜脂质包括3种成分:磷脂(占60%)、胆固醇和中性脂肪(占33%),其余为糖脂。
1.磷脂 磷脂包括甘油磷脂和鞘磷脂两大类。甘油磷脂通常与丝氨酸、乙醇胺、胆碱及肌醇结合,分别称为磷脂酰丝氨酸(PS)、磷脂酰乙醇氨(PE)、磷脂酰胆碱(PC)和磷脂酰肌醇(PI)。鞘磷脂分子中含有3种特殊的基本单位组成成分,即1分子脂酸、1分子鞘氨醇和1分子磷酸胆碱。
2.胆固醇 胆固醇在膜中可能起调节脂质物理状态的作用。红细胞膜中游离胆固醇较多,胆固醇脂较少。细胞膜中胆固醇含量与磷脂含量接近,胆固醇/磷脂比值为0.8~1.0。
3.糖脂 红细胞膜上的糖脂属鞘糖脂。鞘糖脂有很多功能,如红细胞膜抗原性、细胞表面的黏附、细胞与细胞间的相互作用等均与糖脂有关。
(二)膜糖类
细胞膜中主要是一些寡糖和多糖链。它们以共价键的形式与膜脂质或蛋白质结合,形成糖脂或糖蛋白。糖链绝大多数裸露在膜的外面,单糖排列顺序上的特异性,可作为结合蛋白质特异性的“标志”。例如,有些糖链作为抗原决定簇,有些作为膜受体的“可识别性”部分,特异地与某种递质、激素或其他化学信号分子相结合。人类ABO血型系统中,A抗原和B抗原的差别仅是糖链中一个糖基不同而异。
(三)膜蛋白
红细胞膜上的蛋白质大多与脂质或糖类结合为脂蛋白或糖蛋白。膜蛋白可分为外周蛋白和内在蛋白两类。用十二烷基磺酸钠聚丙烯酰胺电泳(SDS-PAGE)可将红细胞膜蛋白分成8条主带,Fairbank将其命名为1、2、3、4、5、6、7和8。当红细胞膜用Triton-100处理约1h,去除大部分膜磷脂及胆固醇,这时红细胞在相差显微镜下观察仍为双凹圆盘形,这时的膜由区带l、2、2.1、4.1、4.9及5组成,这些蛋白被称为“膜骨架蛋白”,它们在维持红细胞形态及功能上起着重要作用。
(四)膜的结构
红细胞膜结构与其他细胞膜的结构相似,根据液态镶嵌模型学说,红细胞膜为脂质双层结构,蛋白质镶嵌在脂质双层内,又相互连续形成膜的骨架。电镜下观察红细胞膜呈3层:外层含糖脂、糖蛋白和蛋白质,具亲水胜;中间层含磷脂、胆固醇、蛋白质为疏水性;内层主要是蛋白质,呈亲水性(图9-5)。
图9-5 红细胞膜结构示意图
(五)膜的功能
1.运输物质 红细胞内外物质交换需要通过细胞膜,红细胞内外无机离子、糖和水等浓度差异很大,通过红细胞膜的运输,以维持膜内外物质的浓度平衡。
2.免疫功能 红细胞不仅参与机体的免疫反应,还参与免疫调控。如清除免疫复合物的作用、对淋巴细胞的调控作用、对吞噬细胞的作用和对补体活性调节等。
3.抗原性
(1)血型抗原:在红细胞统系中,已发现400多种抗原物质,分属于20多个血型系统。近年来对血型的研究很多,发现许多膜蛋白质都带有某种血型抗原。
(2)老化抗原:衰老或有病变红细胞主要是通过脾吞噬细胞吞噬清除,研究认为异常红细胞膜表面出现了新的抗原,称为老化抗原,可被血浆自身抗体识别并结合,吞噬细胞有IgG Fc段受体,可识别结合在异常红细胞上的IgG,将这些异常红细胞吞噬。
4.变形性 红细胞具有变形性,有利于通过微循环,红细胞直径约为7.2μm,而某些微血管,如脾窦的毛细血管直径只有2~3μm,正常红细胞经过变形后通过。衰老或有病变的红细胞其变形能力下降,在通过微血管时受挤压而被破坏,或受阻于狭小的脾窦裂隙,被脾窦内的吞噬细胞清除。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