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物理性损伤所致的溶血性贫血

物理性损伤所致的溶血性贫血

时间:2023-04-3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当红细胞通过比其直径狭窄的小血管时,受外力作用或流动中受纤维蛋白细丝的切割等原因可发生破坏,从而出现血管内溶血。物理性损伤性溶血主要分为以下3大类型。本病是一种暂时性血管内溶血和血红蛋白尿,实验室检查无贫血,外周血红细胞形态正常,尿隐血试验阳性,血浆游离血红蛋白升高。

当红细胞通过比其直径狭窄的小血管时,受外力作用或流动中受纤维蛋白细丝的切割等原因可发生破坏,从而出现血管内溶血。其特点是血涂片中出现各种红细胞碎片,这也是诊断的主要依据。物理性损伤性溶血主要分为以下3大类型。

1.创伤性心源性溶血性贫血 少数心脏瓣膜成形术后、心脏瓣膜狭窄、人工瓣膜置换术后及大血管手术后的患者,红细胞由于机械摩擦及撞击出现破裂,这种心脏瓣膜和大血管异常导致血流动力学改变,使红细胞受到机械损伤而出现的贫血称为创伤性心源性溶血性贫血。多数患者为轻、中度代偿性贫血,网织红细胞增加,血清乳酸脱氢酶、血浆游离血红蛋白及间接胆红素均增高,血浆结合珠蛋白降低,并常有长期的含铁血黄素尿和高铁血红蛋白血症。

2.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 由于微血管内血栓形成或血管壁有病变而使血管腔变窄,红细胞通过时受到过多挤压、摩擦或撕裂而发生血管内溶血。常见于溶血尿毒综合征、弥散性血管内凝血、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和肿瘤等。除有轻重不同的溶血性贫血的实验室特征外,可见血小板减少,血片中出现形态不一的破碎红细胞。

3.行军性血红蛋白尿 长途行军、马拉松赛跑等长时间直立姿势运动,致使足底与硬而粗糙的地面长时间摩擦,使浅表毛细血管内红细胞受撞击损伤出现血管内溶血。本病是一种暂时性血管内溶血和血红蛋白尿,实验室检查无贫血,外周血红细胞形态正常,尿隐血试验阳性,血浆游离血红蛋白升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