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hronic granulocytic leckemia,CGL)简称慢粒,是造血干细胞的克隆性增殖性疾病,粒系增生明显,以中性中、晚、杆状核粒细胞增生为主。该病在亚洲发病率最高,占成年人白血病总数40%,占慢性白血病的95%。在我国仅次于急性粒细胞白血病和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位于第3位。
本病各年龄均可发病,以20~50岁多见。该病自然过程分为慢性期、加速期和急变期,慢性期患者起病隐匿,症状不明显,可有低热、食欲减退、乏力、多汗、消瘦等症状;最突出体征是脾明显增大,可巨脾,部分患者胸骨压痛,肝大,甚至阴茎异常勃起等体征。慢性期一般1~4年,以后逐渐进入加速期,以至急变期,进入急变期后常在半年内死亡。
【实验室检查】
1.血象
(1)白细胞:数量显著增高,初诊一般在50×109/L以上,多数在(100~300)×109/L,高达1000×109/L。分类粒系细胞为主,常在90%以上,其中原粒细胞(Ⅰ型+Ⅱ型)5%~10%,以中性中幼粒、晚幼粒、杆状核粒细胞为主,嗜酸性粒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均增高,尤以嗜碱性粒细胞增高更有价值;细胞形态有一定程度的畸形,如Pelger-Huёt样核异常、老质幼核的发育不平衡等。三分类白细胞直方图:淋巴细胞峰消失,单个核细胞峰与粒细胞峰相连并抬高,其峰变宽且面积扩大。
(2)红细胞与血红蛋白:早期基本正常,随病情进展而下降,一般呈正细胞性贫血,并出现幼稚红细胞、嗜碱点彩红细胞等异常形态。
(3)血小板:疾病早期血小板数量正常或增高,晚期逐渐减少;可伴有血小板形态异常,如巨大血小板、畸形血小板等。
2.骨髓象 有核细胞增生明显活跃或极度活跃,粒:红比值为(10~50):1。粒系显著增生。原粒、早幼粒细胞易见,原粒细胞(Ⅰ型+Ⅱ型)<10%,以中性中幼粒、晚幼粒、杆状核粒细胞增生为主,比例明显增高;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增多。粒细胞形态可异常,大小不一,核质发育不平衡,偶见Auer小体。红系增生明显抑制,比例显著下降。巨核细胞初期数量常增多,晚期减少;分类大多为颗粒型巨核细胞,部分为产血小板型巨核细胞,可见小巨核细胞、畸形血小板和巨大血小板等。可见与戈谢细胞、海蓝组织细胞相似的吞噬细胞。骨髓象见图11-16。
3.细胞化学染色 NAP积分显著下降甚至零分,但合并感染、妊娠者可增高或正常。
图11-16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骨髓象
4.免疫学检查 在慢性期可高表达CD13、CD14、CD15、CD33、HLA-DR等。当慢粒急变后免疫标志表达较复杂,慢粒髓细胞变时多表达CD33、CD13、CD15、CD14及HLA-DR阳性;淋巴细胞变时有CD3、CD7、CD2、CD5、CD10、CD19、CD20、CD22及HLA-DR阳性;巨核细胞变可出现CD41a、CD41b及PPO阳性。
5.遗传学与分子生物学检查 90%~95%患者有ph染色体即t(9;22)(q34;q11),少数患者可有不典型的染色体易位,即22号染色体与非9号(2、10、13、17、19、21号)之间易位。9号染色体长臂上C-abl原癌基因易位至22号染色体长臂的断裂点集中区(bcr)形成bcr/abl融合基因,这是诊断慢粒特征性基因标志,可与其他慢性骨髓增殖性疾病鉴别。由于bcr断裂点不同,可形成不同的bcr/abl编码蛋白,典型的编码蛋白为P210,它具有增强酪氨酸激酶的活性,导致粒细胞转化和增殖,在慢粒发病中起着重要作用;另外,还可编码P230和P190,P230阳性者有明显的中性粒细胞成熟现象,P190阳性者往往与单核细胞增多有关,与慢性单核细胞白血病相似。在慢性期如果出现新的染色体异常,则预示急变。另外,少部分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中也可出现ph染色体。
6.其他 血清中溶菌酶、血清钾、尿酸浓度增高,主要是大量白细胞破坏所致。血清维生素B12及维生素B12结合力显著增加,与白血病细胞增多程度有关。
【诊断】①患者有明显脾大,但有的无症状;②血象白细胞增高,原始细胞(Ⅰ型+Ⅱ型)5%~10%,以中性中、晚、杆状核粒细胞为主,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增多,可见幼红细胞;③骨髓象有核细胞增生明显活跃或极度活跃,以粒系增生为主,原始细胞(Ⅰ型+Ⅱ型)<10%,以中性中、晚、杆状核粒细胞为主,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细胞增多;④ph染色体阳性和(或)bcr/abl融合基因阳性,则诊断成立;⑤NAP积分显著下降。
慢粒的具体临床分期及诊断标准见表11-13。注意与慢性中性粒细胞白血病、类白血病反应鉴别。
表11-13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临床分期及诊断标准
(续 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