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异型淋巴细胞会被看作单核细胞

异型淋巴细胞会被看作单核细胞

时间:2023-04-3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简称传单,是由EB病毒感染所引起的一种急性或亚急性淋巴细胞良性增生传染病。一般发病第4~5天开始出现异形淋巴细胞,第7~10天达高峰,多数超过10%~20%。红系、粒系、巨核细胞系大致正常,淋巴细胞增生活跃,可见少量异形淋巴细胞,其数量不如外周血明显。但这些疾病血清嗜异性凝集试验与EB病毒特异性抗体测定一般呈阴性。

【概述】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nfectious mononucleosis,IM)简称传单,是由EB病毒感染所引起的一种急性或亚急性淋巴细胞良性增生传染病。本病多见于儿童及青少年,男性多于女性,经唾液接触传播,常于秋末冬初发病。主要临床表现为不规则发热,乏力伴头痛,咽喉炎等;肝、脾、淋巴结肿大与压痛。其次,少数病人有形态不一的皮疹、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及神经系统症状。病程一般为3~4周,经过治疗绝大多数患者能痊愈。

【实验室检查】

1.血象 红细胞、血红蛋白和血小板均正常。白细胞总数正常或增高,病程早、中期中性分叶核粒细胞增多,以后淋巴细胞增多,一般在60%~90%,最重要特征是出现异形淋巴细胞,即在某些病毒感染以后,淋巴细胞在病毒等刺激下,向淋巴母细胞转化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形态异常的淋巴细胞称之为异形淋巴细胞。一般发病第4~5天开始出现异形淋巴细胞,第7~10天达高峰,多数超过10%~20%。年龄越小,异形淋巴细胞阳性率越高。Downey把异形淋巴细胞分为3型:Ⅰ型(浆细胞型或空泡型)、Ⅱ型(单核细胞型或不规则型)、Ⅲ型(幼稚型)(图15-1)。

Ⅰ型(浆细胞型或空泡型):此型最多见。胞体较大,有时呈椭圆形;核呈卵圆形或肾形,偏位,染色质颗粒状,分布不匀;胞质量较多,强嗜碱性,呈深蓝色,边缘着色较深且不整齐,常含有空泡或呈泡沫状,类似浆细胞样改变,有时含有细小的嗜天青颗粒。

Ⅱ型(单核细胞型或不规则型):胞体较大,形态常不规则;核形也不规则如单核细胞样,染色质比I型细致,但比单核细胞的染色质粗糙;胞质量多,呈淡蓝色或灰蓝色,边缘着色较深,无空泡,浆内可有少量散在嗜天青颗粒。

Ⅲ型(幼稚型):此型细胞少见。胞体较大,呈圆形或椭圆形;核型较规则,圆形、椭圆形,染色质细致均匀,呈网状排列,可见核仁;胞质较丰富,呈深蓝色或蓝色,边缘较深,少数有小空泡,一般无颗粒。

2.骨髓象 有核细胞增生明显活跃。红系、粒系、巨核细胞系大致正常,淋巴细胞增生活跃,可见少量异形淋巴细胞,其数量不如外周血明显。

3.其他检查

(1)血清嗜异性凝集试验:正常人为1:28~1:56,传单可达1:256或更高,阳性率60%~90%。起病第2~3周效价最高,本试验阳性有一定的诊断价值,但少数儿童患者可阴性。

(2)EB病毒特异性抗体测定:测定抗EB病毒膜壳抗原的抗体IgM阳性(效价≥1:10),阳性率达90%~100%,是急性期诊断的重要指标。

【诊断与鉴别诊断】

1.诊断

(1)临床表现有发热、咽峡炎、淋巴结肿大,以及部分患者有肝、脾大和皮疹等。

(2)外周血淋巴细胞比例增高,异形淋巴细胞>10%。

(3)血清嗜异性凝集试验与EB病毒特异性抗体测定阳性。

2.鉴别诊断 异形淋巴细胞可出现于流行性出血热、传染性肝炎、其他病毒(如流感病毒、巨细胞病毒感染、人类免疫缺陷病毒、单纯疱疹病毒、风疹病毒等)、伤寒、某些原虫等感染,应注意鉴别。但这些疾病血清嗜异性凝集试验与EB病毒特异性抗体测定一般呈阴性。

图15-1 异形淋巴细胞形态
1.浆细胞型;2.单核细胞型;3.幼稚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