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血管壁结构与作用

血管壁结构与作用

时间:2023-04-3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正常生理状况下,血管内壁完整光滑,释放多种活性物质,使止血与抗血栓处于动态平衡,维持血液流动。在正常情况下,血管的抗血栓作用占优势,防止体内血栓形成。当血管壁损伤时,局部内皮细胞抗血栓能力减弱,表达和释放抗血栓物质含量减少,促进血栓形成的物质相对增多,有利于血小板黏附、聚集以及凝血的发生,促进血栓的形成和止血。

(一)血管壁的结构

正常生理状况下,血管内壁完整光滑,释放多种活性物质,使止血与抗血栓处于动态平衡,维持血液流动。血管壁的正常结构一般包括三层,即外层、中层和内层(图16-1)。

内层由内皮细胞和基底膜(内弹性膜)组成,内皮细胞合成并释放止血、抗凝和抗血栓的多种成分,其中促进止血的成分有血栓烷A2(TXA2)、内皮素(ET)、血管紧张素、血小板活化因子(PAF)、凝血因子Ⅲ(TF)和Ⅴ、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PAI)等;抗凝或抗血栓成分有一氧化氮(NO)、前列环素(PGI2)、肝素、凝血酶调节蛋白(TM)、抗凝血酶Ⅲ(AT-Ⅲ)、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TFPI)、组织纤溶酶原激活物(t-PA)等。另外内皮细胞有特殊细胞器怀布尔-帕拉德小体(Weibel-Palade小体),能合成和贮存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并在其膜上表达P-选择素(P-140)。基底膜内含有胶原、弹性纤维和凝血酶敏感蛋白等。中层由平滑肌细胞组成,参与血管收缩;动脉平滑肌较厚,静脉较薄,毛细血管则没有平滑肌层。外层主要由起支持作用的结缔组织组成。

(二)血管壁的止血功能

图16-1 血管壁中层和内层基本结构

1.收缩反应 血管壁受到损伤或刺激时,通过神经和体液的调节,立即发生收缩,血流减慢,有利于止血。调控血管收缩的活性物质主要是血管紧张素、TXA2、ET、组胺、激肽、肾上腺素、5-羟色胺等。

2.激活血小板 血管受到损伤时,内皮下胶原组织暴露,vWF释放,在血小板活化因子(PAF)的诱导下,vWF作为分子桥介导血小板与内皮下胶原发生黏附反应,继而发生聚集和释放反应,形成血小板血栓,有利于止血。

3.激活凝血过程 血管壁受到损伤,内皮细胞合成和表达大量组织因子,组织因子与血液中FⅦ结合,启动外源凝血系统,最终在受损内皮细胞膜表面形成纤维蛋白凝块。同时,胶原暴露激活FⅫ,启动内源凝血系统,促进凝血过程,最后也在血管损伤处形成纤维蛋白凝块。

4.血管止血作用的调控 血管壁受损时启动一系列的止血机制,随着凝血的发生和血栓的形成,起到了止血作用;同时又启动与之相对的抗凝和纤维蛋白溶解系统,调节凝血功能的平衡。内皮细胞主要的血栓调节分子见表16-1。

表16-1 内皮细胞血栓调节分子

在正常情况下,血管的抗血栓作用占优势,防止体内血栓形成。当血管壁损伤时,局部内皮细胞抗血栓能力减弱,表达和释放抗血栓物质含量减少,促进血栓形成的物质相对增多,有利于血小板黏附、聚集以及凝血的发生,促进血栓的形成和止血。

内皮细胞具有异质性,在不同血管的不同部位合成多种不同的物质,参与止血和凝血调节、促进受损细胞的修复生长等。不同的条件刺激,可有不同功能细胞的转化和分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