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凝血因子检测

凝血因子检测

时间:2023-04-3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本试验是内源性凝血系统较敏感和常用的筛选试验。先天性上述因子缺乏较少见。

(一)凝血时间测定

见本套教材《临床检验基础》一书

(二)活化凝血时间测定

【原理】静脉血加入鞣化酸-脑磷脂悬液,鞣化酸激活因子Ⅻ和Ⅺ,脑磷脂提供凝血反应的催化表面,启动内源性凝血系统,生成纤维蛋白,血液在试管内凝固,这一过程所用的时间即为活化凝血时间(ACT)。本试验提高了凝血反应的敏感性和重复性。

【器材】一次性灭菌注射器、内径8mm普通玻璃试管、37℃水浴箱、秒表。

【试剂】

1.抗凝剂:0.109mol/L枸橼酸钠溶液。

2.鞣化酸-脑磷脂悬液。

【操作】

1.准备 取内径8mm的玻璃试管3支,依次编号1、2、3。每管加入0.2ml鞣化酸-脑磷脂悬液。

2.采血 抽取静脉血3ml,并从血液流入针头开始计时,拔去针头,依次沿管壁加入1ml血液,置37℃水浴。

3.观察结果 水浴3min后,每隔30s轻轻倾斜第一管1次,直到倾斜试管血液不再流动为止,再依次观察第二管和第三管,以第三管凝固时间为最终结果报告。

【注意事项】

1.抽血顺利,避免混入组织液。

2.倾斜动作要轻,角度要小(约30°)以尽量减少血液与试管壁的接触。

3.试管的孔径要恒定,内径越大,凝固时间越长。

【参考范围】1min 42s±46s。

【临床意义】

1.ACT延长 内源性凝血因子缺陷或减少、血管性血友病(可检出因子活性<45%亚临床型血友病)、纤溶亢进;血液循环中存在抗凝物质,如抗因子Ⅷ、Ⅸ抗体,狼疮抗凝物质等。肝病、阻塞性黄疸、新生儿出血症等。

2.ACT缩短 见于血液呈高凝状态、血栓性疾病以及糖尿病血管病变、肾病综合征及妊娠高血压疾病等。

ACT可作为体外循环或血液透析时,肝素用量的监测指标,应维持ACT在350~450s为宜。

(三)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测定

【原理】在受检血浆中加入鞣化酸作为激活剂,激活因子Ⅻ,用脑磷脂代替血小板第3因子,在Ca2+的参与下,观察血浆凝固所需的时间,即为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stin time,APTT)。本试验是内源性凝血系统较敏感和常用的筛选试验。

【器材】水浴箱、离心机、秒表、微量加样器、试管、血凝仪等。

【试剂】

1.0.109mol/L枸橼酸钠溶液。

2.APTT试剂(鞣化酸、脑磷脂)。

3.0.025mol/L氯化钙溶液。

4.正常对照血浆。

【操作】

1.标本采集和处理 静脉采血1.8ml于塑料试管中,加0.109mol/L枸橼酸钠溶液0.2ml抗凝,充分混匀,转速3000r/min,离心20min,分离贫血小板血浆。

2.测定 取小试管一支,加入待测血浆和APTT试剂各0.1ml,混匀,37℃水浴中活化3min。再加入预温的0.025mol/L氯化钙溶液0.1ml,混匀,并立即计时,置水浴中不断振摇。20s后,倾斜试管观察,记录凝固时间。再重复测定二次,取3次结果的平均值报告。

3.正常对照 用同样方法测定对照血浆的APTT值。

【注意事项】检测前应先测定健康人混合血浆,其APTT值在允许范围,否则,应重新配制试剂。

【参考范围】男性:31.5~43.5s;女性:32~43s。与正常参考值比较相差10s以上有临床意义。

【临床意义】同ACT,可检出因子活性<25%轻型血友病。可作为普通肝素抗凝治疗的监测指标,使APTT达到正常对照的1.5~2.5倍。

(四)凝血酶原时间测定

【原理】在受检血浆中加入过量的组织凝血活酶试剂(含有钙、组织因子和磷脂),激活外源性凝血系统,使凝血酶原转变为凝血酶,后者使纤维蛋白原转变为纤维蛋白,观察血浆凝固所需的时间即为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 time,PT)。本试验是反映外源性凝血系统最常用的筛选试验。

【试剂】

1.0.109mol/L枸橼酸钠溶液。

2.凝血活酶试剂。

3.正常人冻干混合血浆。

【操作】

1.标本采集和处理:同APTT。

2.正常对照测定PT:将凝血活酶试剂、正常人冻干混合血浆和待测血浆,分别置37℃水浴中预温5min。取试管1支,加入正常人冻干混合血浆0.1ml,37℃水浴预温30s,再加入预温凝血活酶试剂0.2ml,混匀,同时秒表计时。在明亮处不断地倾斜试管,液体凝固时停止计时,记录所需时间。重复测定2次,取平均值。

3.同样方法测定待测血浆的PT,重复测定3次,取平均值。

【注意事项】

1.采血避免溶血、泡沫和凝血块。

2.标本运送必须加塞,立即送检,2h内完成测定。

3.由于每次使用的凝血活酶活性不同,测定的条件也有变动,所以每次测定一定有正常对照。凝血活酶必须注明国际敏感指数(1S1)。

【参考范围】目前PT报告方式有下列几种。

1.直接报告测定时间,PT:11~13s。与正常参考值比较,相差3s以上有临床意义。

2.PT比值(PTR)报告:PTR=待测血浆PT/健康人冻干血浆PT;PTR:0.85~1.15。

3.以国际标准化比值(international normalized ratio,INR)报告:INR=PTRISI,ISI为组织凝血活酶试剂的国际敏感指数(international sensitivityindex,ISl);INR:0.8~1.5。

【临床意义】

1.PT延长 常见于先天性或获得性外源系统凝血因子缺陷、原发性纤溶、血循环中抗凝物质增多。

2.PT缩短 常见于先天性因子V增多、DIC早期(高凝状态)、血栓前状态和血栓性疾病。

3.口服华法林等抗凝剂的用药监测 使PT维持在正常对照值的1.5~2.0倍,PTR维持在1.5~2.0倍,INR1.5~2.5为最佳。

(五)凝血酶时间测定

【原理】是在37℃条件下,待检血浆中加入标准化的凝血酶溶液后,观察血浆凝固所需时间,即凝血酶时间(thrombintime,TT)。

【试剂】

1.0.109mol/L枸橼酸钠。

2.凝血酶溶液:将冻干凝血酶先用蒸馏水适量复融,再用生理盐水调至使正常血浆在16~18s凝固。

3.正常对照血浆。

【操作】

1.标本准备:同APTT。

2.正常对照测定:将对照血浆0.1ml加入试管中,37℃水浴5min,加入凝血酶溶液0.1ml,立刻启动秒表,观察血浆凝固时间,重复测定2~3次,取平均值,即为正常对照的TT值。

3.待测血浆测定:方法同正常对照血浆。

【注意事项】

1.采血必须顺利,不得混入组织液。血浆在室温下放置不得超过3h。

2.已稀释好的凝血酶溶液应置于4℃保存,保存期为3d。

【参考范围】16s~18s,与正常参考值比较相差3s以上有临床意义。

【临床意义】

1.TT延长:见于肝素增多或类肝素抗凝物质存在,如系统性红斑狼疮、肝病、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增多、DIC等。先天性或获得性低(无)纤维蛋白原血症、异常纤维蛋白原血症。

2.TT缩短:罕见,主要见于某些异常蛋白血症或巨球蛋白血症。

TT可作为溶栓治疗的监护指标,在使用链激酶、尿激酶溶栓治疗时,通过TT作为监护指标,以控制在参考范围的1.5~2.5倍为宜。

(六)凝血酶时间纠正试验

【原理】甲苯胺蓝可以中和肝素。如果受检血浆凝血酶时间延长,在待检血浆中加入少量的甲苯胺蓝,若延长的凝血酶时间恢复正常或明显缩短,则表示受检血浆中肝素或类肝素样物质增多,如果依然延长则为其他类抗凝物质或者是纤维蛋白原缺陷。

【试剂】0.1%甲苯胺蓝溶液。

【操作】

1.预温:取TT延长的受检者的血浆0.lml加入试管中,加0.1ml 0.1%甲苯胺蓝溶液,混匀后置37℃水浴中。

2.测定计时:加入标准凝血酶溶液0.1ml,记录血浆凝固的时间。重复测定2~3次,取平均值,即为纠正后的的TT值。

【注意事项】

1.待检血浆在室温下放置不宜超过3h。

2.纤维蛋白原过低,影响血液凝固,影响TT纠正时间。

【参考范围】待检血浆TT延长,甲苯胺蓝纠正试验缩短5s以上,提示待检血浆中含有肝素或类肝素样物质增多;否则TT的延长可能由其他原因所致。

【临床意义】血中类肝素物质增多,见于严重肝病、肝叶切除、肝脏移植、DIC等。

(七)血浆纤维蛋白原含量测定(Fg)

见《生物化学检验》

(八)血浆凝血因子Ⅱ、Ⅴ、Ⅶ、Ⅹ促凝活性测定

【原理】将受检血浆分别与乏因子Ⅱ、V、Ⅷ、Ⅹ基质血浆混合(以确保除Ⅱ、V、Ⅷ、Ⅹ以外凝血因子正常),做血浆凝血酶原时间测定。将受检者血浆测定结果与正常人新鲜混合血浆比较(以确保所有凝血因子的正常),分别计算出各自的因子Ⅱ:C、V:C、Ⅷ:C和Ⅹ:C促凝活性。

【试剂】

1.乏因子Ⅱ、V、Ⅶ、Ⅹ的基质血浆。

2.0.025mol/L氯化钙溶液和生理盐水。

3.组织凝血活酶试剂。

4.正常人新鲜混合血浆。

【操作】

1.静脉采血1.8ml,0.109mol/L枸橼酸钠0.2ml 抗凝,制备贫血小板血浆。

2.绘制标准曲线:将健康人新鲜混合血浆以生理盐水作1:10、1:20、1:40、1:80、1:160倍比稀释(其中1:10相当100%的促凝活性),取各稀释标本0.1ml与基质血浆、组织凝血活酶试剂各0.1ml相混,置37℃水浴温育30s后,加入37℃预温氯化钙溶液0.1ml,记录凝固时间。以凝固时间(s)为纵坐标,稀释标本浓度为横坐标绘成标准曲线。

3.患者血浆用生理盐水做1:20稀释后,以上述方法检测凝固时间,从标准曲线上查出相应促凝活性,乘以2为最终结果。

【注意事项】

1.乏因子基质血浆的乏因子相应活性小于1%,其他因子水平可正常。

2.受检标本应以枸橼酸钠抗凝,并立即分离使用。用-20~-30℃冰箱,则必须在1~2个月内检测,置-80℃保存可在3个月内检测。

【参考范围】因子Ⅱ:C 81%~115%;

因子V:C 72%~132%;

因子Ⅶ:C 86%~120%;

因子Ⅹ:C 84%~122%。

【临床意义】因子Ⅱ:C、V:C、Ⅶ:C、Ⅹ:C水平减低见于维生素K缺乏、DIC、肝脏病变(因子V:C除外)和口服抗凝药等。先天性上述因子缺乏较少见。血液循环中存在上述因子的抑制物。另外淀粉样变性和异常蛋白血症时可表现出Ⅹ:C下降;因子Ⅶ:C下降在肝病的早期即可发生;而单纯因子V缺乏是罕见的。

因子Ⅱ:C、V:C、Ⅶ:C、Ⅹ:C水平增高见于高凝状态、血栓性疾病和肝疾病。

(八)血浆凝血因子Ⅷ、Ⅸ、Ⅺ促凝活性测定

【原理】在受检血浆中分别加入乏因子Ⅷ、Ⅸ、Ⅺ的基质血浆、白陶土脑磷脂悬液和钙离子溶液,记录各自的纤维蛋白丝出现所需时间,将测定结果与正常人混合血浆制成的相应标准曲线比较,找出对应的相当浓度来计算受检者因子Ⅷ、Ⅸ、Ⅺ的促凝活性。

【试剂】

1.乏因子Ⅷ、Ⅸ、Ⅺ的基质血浆。

2.脑磷脂悬液。用兔脑制备的脑磷脂冻干粉,应用时以生理盐水做1:100稀释。

3.5g/L白陶土生理盐水悬液。

4.0.05mol/L氯化钙溶液。

5.pH7.3咪唑缓冲液。甲液:咪唑1.36g溶于200ml蒸馏水中,加0.1mol/L盐酸74.4ml,加蒸馏水至400ml;乙液:0.13mol/L枸橼酸钠溶液;工作用的咪唑缓冲液以5份甲液与1份乙液混合而成。

6.健康人新鲜混合血浆。

【操作】

1.采静脉血1.8ml,0.109mol/L枸橼酸钠0.2ml 抗凝,制备贫血小板血浆。

2.空白管测定:取基质血浆、咪唑缓冲液、脑磷脂悬液及5g/L白陶土生理盐水悬液各0.1ml,混匀置37℃水浴2min,加0.05mol/L氯化钙溶液0.1ml,记录纤维蛋白丝出现所需时间。空白管所需时间控制在240~250s为好,必要时调整脑磷脂悬液的浓度。

3.标准曲线绘制:健康人新鲜混合血浆以咪唑缓冲液做1:10、1:20、1:40、1:80、1:160倍比稀释。各稀释度混合血浆0.1ml分别加入各种乏因子Ⅷ、Ⅸ、Ⅺ的基质血浆0.1ml、已调整的脑磷脂悬液和5g/L白陶土生理盐水悬液各0.1ml,混匀,置37℃预温后,再分别加入37℃预温0.05mol/L氯化钙溶液0.1ml,记录纤维蛋白丝出现所需时间。以1:10稀释的标本为100%促凝活性,以稀释度对数作横坐标,所测定时间对数作纵坐标,在双对数曲上绘制标准曲线或计算回归方程。

4.受检标本测定:取受检血浆以咪唑缓冲液做1:20稀释,测定方法同上。以测定时间在标准曲线读出对应因子促凝活性值,乘以稀释倍数2,即为测定结果。

【注意事项】同血浆凝血因子Ⅱ、Ⅴ、Ⅶ、Ⅹ促凝活性测定。

【参考范围】Ⅷ:C 77.3%~128.7%;Ⅸ:C 67.7%~128.5%;Ⅺ:C 71.7%~113.1%。

【临床意义】

1.因子活性减低 因子Ⅷ:C减低见于血友病甲、血管性血友病(尤其是I型和Ⅲ型)、DIC、因子Ⅷ抑制物的存在;因子Ⅸ:C减低见于血友病乙、肝脏疾病、维生素K缺乏症、DIC、口服抗凝剂和因子Ⅸ抑制物;因子Ⅺ:C减低见于因子Ⅺ缺乏症、肝脏疾病、DIC和因子Ⅺ:C抗体存在。

2.因子活性增高 见于高凝状态、血栓性疾病、口服避孕药等。

(九)凝血因子ⅩⅢ定性试验

【原理】在钙离子作用下,凝血形成的纤维蛋白单体聚合物在因子ⅩⅢ作用下形成稳定的纤维蛋白,不再溶于尿素溶液。如果受检血浆中缺乏因子ⅩⅢ,则纤维蛋白单体聚合物不能形成稳定纤维蛋白,可溶于5mol/L尿素溶液中。

【试剂】

1.0.109mol/L枸橼酸纳抗凝剂。

2.0.025mol/L氯化钙溶液。

3.5mol/L尿素溶液:尿素30g,加蒸馏水至100ml。

【操作】

1.受检血浆0.1ml,加入0.025mol/L氯化钙溶液0.1ml,混合后37℃水浴,30min。

2.尽量去除试管中液体,再加5mol/L尿素溶液5ml,置37℃水浴箱。

3.每2~4h观察1次,共24h。

【注意事项】加入5mol/L尿素溶液后,使凝块悬浮于溶液中,全部接触尿素。

【参考范围】24h内不溶解。

【临床意义】如24h内凝块完全溶解或部分溶解则提示存在因子ⅩⅢ缺乏。获得性ⅩⅢ缺乏主要见于原发性纤溶亢进、DIC、肝脏疾病、SLE、类风湿关节炎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