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抗凝血酶-Ⅲ含量检测
【原理】抗凝血酶Ⅲ(AT-Ⅲ)与其特异抗体结合产生免疫复合物,用透射比浊法测定免疫复合物的浊度,浊度高低与血浆中的AT-Ⅲ浓度成正比。
【试剂】
1.0.109mol/L枸橼酸钠溶液。
2.AT-Ⅲ参照品 1.0ml。
3.AT-Ⅲ抗血清 35ml×2。
【操作】
1.制备血浆 静脉采血1.8ml,用0.109mol/L枸橼酸钠溶液0.2ml抗凝,充分混匀,转速3000r/min,离心20min,分离贫血小板血浆。
2.加样 取两支试管分别标注“参照管”和“测定管”。在参照管中加参照品40lμl和AT-Ⅲ抗血清1ml;在测定管中加待测血浆40μl和AT-Ⅲ抗血清1ml。
3.水浴 混匀各管,在37℃水浴15~30min。
4.测定 340nm波长处,以AT-Ⅲ抗血清调零,测定各管A值。
5.计算
【注意事项】本法测定线性范围为0~720mg/L,标本含量过高时,标本适当稀释后测定。
【参考范围】(290±30.2)mg/L。
【临床意义】减低见于遗传性和获得性AT缺乏。获得性AT缺乏常见于①AT合成降低:肝疾病,如肝硬化、重症肝炎、肝癌晚期,常与疾病的严重程度相关并可伴有血栓形成;②AT丢失增加:肾病综合征;③AT消耗增加:血栓前状态和血栓性疾病。还见于血友病、口服抗凝药物的治疗过程中。
(二)蛋白C含量检测
【原理】用双抗夹心ELISA法。在固相载体上抗蛋白C抗体与待检血浆中蛋白C结合,再加入的酶标抗体形成复合物,洗涤后加底物显色,在波长492nm处测得的A,查标准曲线来得出血浆蛋白C含量。
【操作】
1.制备血浆 静脉采血1.8ml,加入含0.109mol/L枸橼酸溶液0.2ml的试管中,充分混匀,转速3000r/min,离心20min,分离贫血小板血浆。
2.按照试剂盒说明和要求操作 包被、加样、酶标抗体、显色、终止、制作回归曲线。参见vWF检测。
3.计算蛋白C含量
【注意事项】
1.洗涤要充分。
2.实验温度37℃。
【参考范围】3.0~5.2μg/ml。
【临床意义】
1.减低 见于先天性PC缺陷症和获得性PC缺陷。先天性PC缺陷 I型患者PC抗原及活性均减低;Ⅱ型患者PC抗原含量正常,而活性降低。获得性PC缺陷常见于DIC、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手术后、肝功能不全及口服双香豆素类抗凝药物者。
2.增加 见于代偿性增加,如冠心病、糖尿病、肾病综合征、妊娠后期等。
(三)血浆蛋白C活性检测
【原理】测量血浆蛋白C活性(protein cactivity,PC:A)常用发色底物法。从蛇毒中提取的蛋白C特异激活物protac激活蛋白C,活化蛋白C作用于特异性发色底物S2366,裂解出产色基团对硝基苯胺,其显色程度与PC活性呈线性正相关。
【试剂】
1.缓冲液:pH7.4的0.04mol/L巴比妥缓冲液。
2.Protac激活液:将冻干包装3U protac/瓶,加3ml缓冲液后,分装,置-20℃保存,使用时用缓冲液再稀释至0.15U/ml。
3.显色溶液:用双蒸馏水将S2366配制1.6mmol/L。
4.50%醋酸溶液。
【操作】
1.制备血浆 同蛋白C含量测定。
2.标准曲线绘制 将正常混合血浆用缓冲液做原倍(100%)、80%、40%、20%、10%稀释后,各取25μl,依次加入激活液各100μl,混匀后置37℃孵育6min,依次加入底物显色溶液各100μl,混匀后再温育8min,加入50%乙酸溶液150μl终止反应,于405nm波长读取A值。以A值为横坐标,血浆稀释度为纵坐标,绘成标准曲线。
3.测定计算 将待测标本用生理盐水做1:2稀释,按上述方法测出A值,查标准曲线得出相应活性度,最后乘以稀释倍数2即为蛋白C活性值。
【注意事项】要确定蛋白C缺乏症,还要做AT、蛋白C抗体检测和蛋白C抵抗试验等以排除干扰。
【参考范围】87.06%~113.42%。
【临床意义】同血浆蛋白C含量测定。
(四)总蛋白S含量测定
【原理】测定总胆蛋白S(Total protien S,TPS)常采用双抗夹心ELISA法。在固相载体上包被抗人蛋白S抗体,与待检血浆中蛋白S结合,再加入的酶标抗体形成复合物,洗涤后加底物显色,在波长492nm处测得的A值,查标准曲线,得出血浆蛋白S含量。
【试剂】具体见试剂盒。
【操作】
1.制备血浆 同蛋白C含量测定。待测血浆用稀释液作201倍稀释(血浆10μl加稀释液2.0ml)后备用。
2.标准液制备 将标准品用稀释液稀释,配制成500、250、125、62.5、31.25、15.625ng/ L六个标准点。
3.加样 每孔加不同浓度标准液和待测稀释样品各100μl,37℃孵育60min。用洗涤液洗涤5次,甩干。
4.加酶标抗体 每孔加酶标抗体100μl,37℃孵育60min。用洗涤液洗涤5次,甩干。
5.显色 每孔加临用前配制的底物液100μl,37℃孵育15~20min。
6.终止与比色 加终止液50μl。在酶标仪上492nm处,以空白管对照孔调零点,测得各孔A值。
7.标准曲线制备 以标准品浓度和测得的吸光度,在半对数座标纸上做标准曲线。根据待测标本的吸光度从标准曲线上,查出其浓度,乘以201,除以1000即可。
【注意事项】
1.酶标板、标准品、底物一经启用,应一次用完。
2.实验温度25℃以下。
3.加入底物显色时,由于气温和条件差异,应密切注意颜色变化,避免显色过度呈一片黄色现象。
【参考范围】19.0~26.8μg/L
【临床意义】含量降低见于先天性PS缺陷症、严重肝功能损害、口服双香豆素类抗凝药物、严重的深静脉血栓等。
(五)活化蛋白C抵抗检测
【原理】活化的蛋白C可裂解因子Va、Ⅷa,阻止凝血过程。在APTT检测的血浆中,加入外源性的APC,灭活因子Va、Ⅷa,使APTT延长;如果凝血系统存在APC抵抗,则APTT延长程度较正常者为轻。
【试剂】
1.APTT试剂:见APTT检测。
2.将活化的蛋白C冻干制品配成2mg/L的APC溶液(含0.025mol/L氯化钙,0.02mol/L的Tris-盐酸,0.1mol/L氯化钠,使pH为7.5)。
【操作】
1.制备血浆并作APTT测定:操作见APTT测定。
2.取受检血浆0.1ml,加入4%白陶土-脑磷脂悬液0.1ml,混匀,37℃3min。再加入APC溶液0.1ml,立即混匀,并记录血浆凝固时间。重复2次,取平均值。
3.APC比值计算
APC比值=(APC值-APTT值)/APTT值
【注意事项】
1.活化的蛋白C使用液分装后,置-30℃保存3个月。
2.APC为活性酶试剂,不宜反复冻溶,且在使用时要注意酶活力的变化,以防失活。
【参考范围】APC比值>2.2。
【临床意义】APC比值>2.2可视为不存在APC抵抗现象;介于1.8~2.2可疑,<1.8则存在APC抵抗现象,易发生血栓。
(六)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抗原检测
【原理】用双抗体夹心ELISA法。以兔抗人TFPI单克隆抗体作为第一抗体包被在酶标板上,待检血浆中TFPI与之结合,再加入酶标第二抗体与之结合形成复合物,加入底物显色,颜色深浅与TFPI成正比。
【操作】
1.血浆制备:静脉采血1.8ml,0.109mol/L枸橼酸钠0.2ml抗凝。转速4000r/min,离心15min,分离血浆,用缓冲液1:20稀释待用。
2.按照试剂盒说明和要求操作:包被、加样、酶标抗体、显色、终止、制作回归曲线,参见vWF检测。
3.在波长450nm处测得的吸光度,在标准曲线上求出对应值,乘以稀释倍数20,即为TFPI的含量。
【注意事项】
1.血浆可冻存于-20℃以下,用前37℃,15min溶解,稀释待用。
2.本方法测定的是TFPI总量,包括与脂蛋白结合的、游离的TFPI以及TFPI裂解碎片。如果脂蛋白降低,则TFPI水平下降。
3.患者使用肝素治疗,TFPI明显增高。
【参考范围】70.9~124.1μg/L。
【临床意义】降低见于大手术、DIC、脓毒血症等。增高见于老年人、妊娠后期、致死性败血症、慢性肾衰竭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