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纤溶酶原活性检测
【原理】纤溶酶原活性(plasminogenactivity,PLG)检测常用发色底物法。纤溶酶原在尿激酶作用下转变为纤溶酶,纤溶酶作用于发色底物S2251的酰胺键,释放对硝基苯胺而显色,颜色深浅与纤溶酶活性呈正相关。
【试剂】具体见试剂盒。
【操作】
1.标准血浆用缓冲液进行1:10、1:20、1:40、1:80稀释,各稀释度取50μl 加入96孔的酶标板中;将标本按1:10稀释加50μl酶标板孔中。
2.每孔加链激酶50μl,37℃温育30min。每孔加发色底物20μl和缓冲液100μl,混匀后,37℃温育60min。加50%醋酸50μl,终止反应。
3.测定吸光度:在波长405nm酶标仪上,用空白管调零点,测定各管A值。
4.以标准品中PLG的活性作横坐标,1:10标准血浆为100%活性,以吸光度为纵坐标,在半对数坐标纸上绘制标准曲线。
5.以待测样品的吸光度在标准曲线上查得PLG活性,再乘以稀释倍数,得出PLG活性。
【注意事项】
1.采血时避免止血带束缚过久,防止溶血或凝血。
2.血标本应用专用试管或枸橼酸盐抗凝,并立即送检,不可冷冻保存。
3.溶栓治疗药物可造成PLG活性下降。口服避孕药可轻度提高PLG活性。
【参考范围】57.72%~113.38%。
【临床意义】
1.减低 见于血栓前状态和血栓性疾病。
2.增高 常见于原发性纤溶症、DIC、肝硬化、重症肝炎、肝切除、门脉高压、大手术后等。
(二)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抗原检测
【原理】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抗原(t-PA:Ag)测定常用双抗夹心ELISA法。将纯化的t-PA单克隆抗体包被在固相载体上,然后加待检标本,形成抗原-抗体形成复合物。此复合物再与辣根过氧化物酶标记的t-PA单克隆抗体起反应,形成双抗体夹心免疫复合物,洗涤后加入底物,呈显色反应,其反应颜色深浅与标本中t-PA含量呈正比关系。
【试剂】具体见试剂盒。
【操作】
1.血浆制备:枸橼酸钠抗凝(按以血液与抗凝剂V/V9:1抗凝),血浆1份加稀释缓冲液5份,如果估计t-PA值增高,血浆可作1:10稀释。
2.包被、加样、酶标、显色、终止、标准曲线制作、计算等按照说明书要求。
【参考范围】1~12μg/L。
【临床意义】
1.t-PA含量增高 表明纤溶活性亢进,见于原发性纤溶和继发性纤溶。也见于应用纤溶酶原激活剂类药物。
2.t-PA含量下降 表示纤溶活性减弱,见于高凝状态和血栓性疾病。也见于高脂血症、手术损伤等。
(三)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活性
【原理】测定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活性(tissue plasminogen activator activity,t-PA:A)用发色底物法。受检血浆加入过量纤溶酶原和纤维蛋白共价物,血浆中的t-PA吸附于纤维蛋白上,并使纤溶酶原转变成纤溶酶,纤溶酶使发色底物S2251释放出对硝基苯胺而显色,显色的深浅与受检血浆中t-PA的含量呈正相关。
【试剂】具体见试剂盒。
【操作】
1.标准曲线制备
(1)t-PA标准品:用缓冲液4.0ml溶解,再稀释100倍,此时t-PA活性2.5×10-2U/ml,按表16-8加入到酶标板中。
(2)将发色底物、共价物、纤溶酶原分别用缓冲液2.0ml溶解,每孔各加100μl,37℃湿盒温育150~180min。
(3)加终止液20μl,以1号管调零点,在酶标仪上测定405nm时各管吸光度。并且以吸光度为纵坐标,以t-PA:A为横坐标,绘制标准曲线。
表16-8 t-PA标准品孔稀释
2.标本测定
(1)0.109mol/L枸橼酸钠(1:9抗凝)抗凝血浆200μl,加等体积的酸化液混匀,备用。
(2)将酸化的待测血浆用缓冲液再稀释15倍,取100μl加入到酶标板中。余下操作同上面标准曲线制备(2)和(3)。
(3)待测样品t-PA活性可从标准曲线上查出,乘以15,再乘以2×1.1(如果用固体肝素抗凝,则不用乘以1.1)。
【注意事项】
1.采血后尽快进行标本检测。
2.冷冻标本融化后如果出现絮状沉淀,应分散均匀。
3.本法的线性范围为0~0.025U/ml,所以正常血浆标本稀释30倍应在此范围,如果待检标本显色深,应将标本做适当稀释。
4.保温时间应视标准品显色深浅做适当调整。
【参考范围】0.3~0.6U/ml。
【临床意义】同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抗原检测。
(四)血浆鱼精蛋白副凝固试验(3P试验)
【原理】血浆硫酸鱼精蛋白副凝固试验(plasma protamine paracoagulation test,3P试验),在凝血酶的作用下,纤维蛋白原释放出肽A、B后转变为纤维蛋白单体(FM),FM与纤维蛋白降解产物(FDP)形成可溶性的复合物。硫酸鱼精蛋白能使复合物中的FM游离,FM再自行聚合成肉眼可见的纤维状、絮状或胶胨状,反映FDP(尤其是碎片X)存在。
【器材】37℃水浴箱,离心机,试管等。
【试剂】10g/L硫酸鱼精蛋白溶液和阳性对照血浆。
【操作】
1.取0.109mol/L枸橼酸钠抗凝(以血液与抗凝剂V/V9:1),制备贫血小板血浆,取0.5ml于试管中,置37℃水浴3min。
2.取阳性对照血浆0.5ml于试管中,置37℃水浴3min。
3.分别加入10g/L硫酸鱼精蛋白溶液0.05ml混匀,置37℃水浴箱中15min,观察结果。
4.结果判断。阴性:血浆透明、清晰、无不溶解产物产生。弱阳性:细颗粒沉淀。阳性:粗颗粒沉淀。强阳性:纤维蛋白丝、絮状或胶胨形成。
【注意事项】
1.不能用EDTA盐、肝素或草酸盐抗凝血浆。
2.抽血顺利、抗凝均匀、立即送检、及时观察。
3.严格控制水浴箱的温度和放置时间。
【参考范围】正常人为阴性。
【临床意义】
1.阳性 见于急性DIC早、中期,外科大手术后、肝病变、严重感染(尤其是大叶性肺炎)、人工流产、分娩等。
2.阴性 正常情况或者DIC晚期、原发性纤溶。
(五)血浆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检测
【原理】常用胶乳凝集法。以抗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特异性抗体包被胶乳颗粒悬液,与待检血浆混合,当标本中含有FDP,便与胶乳颗粒上的抗体结合而发生凝集反应。根据被检血清的稀释度可计算出血清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的含量。
【器材】试管、刻度吸管、微量加样器、离心机、秒表等。
【试剂】
1.0.109mol/L枸橼酸钠溶液。
2.血清FDP胶乳凝集测定试剂盒。
【操作】
1.标本采集 静脉采血1.8ml,0.109mol/L枸橼酸钠溶液0.2ml抗凝,转速3000r/min,离心20min,分离血浆。
2.测定 微量加样器吸取20μl乳胶试剂,置于乳胶反应板上,再加入待检血浆20μl,混匀,轻轻摇动3~5min。
3.结果观察 明显均匀的凝集颗粒为阳性;无凝集颗粒为阴性。
4.阳性结果时,用缓冲液将待检血清倍比稀释 1:2、1:4、1:8、1:16等,按上述方法进行检测,发生凝集反应最高稀释倍数作为终点。
5.计算 血清中FDP含量为临界检出阈值5mg/L×发生凝集反应最高稀释倍数。
【注意事项】
1.标本在2~8℃保存24h,-20℃保存1个月。
2.试剂盒在2~8℃保存,切勿冻结。实验前平衡至室温,用前摇匀。
3.高浓度的类风湿因子可能致结果假阳性。
【参考范围】FDP≤5mg/L。
【临床意义】FDP增高:见于原发性纤溶亢进、高凝状态、DIC、肝疾病、器官移植、溶栓治疗以及血栓性疾病所致的继发性纤溶亢进。
(六)D-二聚体检测
参见《临床检验基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