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伤寒的传经

伤寒的传经

时间:2023-04-3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伤寒论》传经之说,历代注释家根据《内经·热论》“伤寒一日,巨阳受之,二日阳明受之,三日少阳受之,四日太阴,五日少阴受之,六日厥阴受之”的说法,经过多年之争论,始终未得解决。《伤寒论》的传经顺序及传递之程序不像《内经·热论》所说与时俱进,固定不移。所以研究《伤寒论》的六经,既要遵循《内经》的六经精神,又要体会《伤寒论》六经新的涵义,才能全面掌握疾病的传变规律,制订防治措施,以阻止疾病发展和传变。

《伤寒论》传经之说,历代注释家根据《内经·热论》“伤寒一日,巨阳受之,二日阳明受之,三日少阳受之,四日太阴,五日少阴受之,六日厥阴受之”的说法,经过多年之争论,始终未得解决。所以柯韵伯说:“旧传伤寒日传一经,六日至厥阴,七日再传太阳,八日再传阳明,谓之再经。自此说行,而仲景之堂,无门可入矣。”说明伤寒日传一经之说,是毫无根据的。《内经·热论》所载之传经与《伤寒论》之传经,其传递之程序,完全不同,所以决不可因《内经·热论》之日传一经,而联系到伤寒中去。伤寒所谓之传,乃传变之意,即是病机之转变,病势之发展。这种病机的转变和病势的发展,不受日期的限制,而以内、外因素的条件为转移的。如机体的强弱,年龄之大小,精神情绪之改变,气候之影响,以及饮食、服着之丰欠,治疗之妥否,都能影响到病体的变化。临床观察也证实了这一点。有的病不经过太阳而入阳明。有的初见太阳,而即转入少阴。有的两经、三经的证候同时俱见。有的始终停留一经。有的今日在太阳,明日即陷入三阴。由此可知伤寒所谓传经,无非是病理转变的过程。至于疾病转变的主要因素,要决定于机体的内、外环境条件。日传一经之说,在文献考据上和在临床体会上,是完全不可靠的。

《伤寒论》的六经,虽渊源于内经,而其六经的涵义,脉证的阐述,则与《素问·热论》又不完全相同,所以历代医学家皆谓《伤寒论》之六经,是通过仲景的临床实践,观察体会,在《内经·热论》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的,故内容方面与《内经》叙述,有不少分歧之处。

(一)传经顺序

《伤寒论》的传经顺序及传递之程序不像《内经·热论》所说与时俱进,固定不移。《伤寒论》的传经,则现多种多样,有循经传,有越经传,有表里传,有经腑传,有直中,其传递之程序,根据患者具体情况而有所不同。

(二)传经日程

传经的日程,《素问·热论》上谓日传一经,六日六经传遍。而《伤寒论》则有的二三日或五六日传一经;有的十余日传一经;有的在一经中,迁延不传,既不受日数的限制,更不一定遍传六经。

(三)六经现证

六经表现之证候,《素问·热论》上,多以本经循行路线所表现的症状为主,如该论说:“伤寒一日,巨阳受之,故头项痛,腰脊强;二日阳明受之,阳明主肉,其脉夹鼻络于目,故身热,目疼而鼻干,不得卧也;三日少阳受之,少阳主胆,其脉循胁络于耳,故胸胁痛而耳聋。……四日太阴受之,太阴脉布胃中,络于嗌,故腹满而嗌干;五日少阴受之,少阴脉贯肾,络于肺,系舌本,故口燥舌干而渴;六日厥阴受之,厥阴脉循阴器而络于肝,故烦满而囊缩。”从以上《热论》六经证候的叙述,似不如《伤寒论》六经现证提纲精练、具体、切合实际,并且《热论》证候的叙述,只有阳证、热证、实证,《伤寒论》则表、里、寒、热、虚、实证候俱备,有阳证,也有阴证。

(四)六经论治

六经的治疗法则,《热论》上只叙述“其未满三日者,可汗而已;其满三日者,可泄而已。”而《伤寒论》的治法,则汗、吐、下、和、温、清、补、消八法具备。

综合以上四点,可以看出《伤寒论》的六经,虽渊源于《内经》,但在其基础上又赋予了新的涵义。所以研究《伤寒论》的六经,既要遵循《内经》的六经精神,又要体会《伤寒论》六经新的涵义,才能全面掌握疾病的传变规律,制订防治措施,以阻止疾病发展和传变。在治疗上才能主动,发挥更大的效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