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质】 少阳病为半表半里之证。太阳属于三阳之表,阳明为三阳之里,如病邪已脱离太阳之表,而尚未入阳明之里,则称为半表半里。病邪侵入少阳,是已较太阳病深入了一层。而其所以深入,是由于身体防御功能,有了缺欠之处。少阳病治疗时,不应用疏表之法,而应用和解之剂。所谓和解,是既不采用太阳病之发汗,又不用阳明之清、下,而于清解之中佐以安中扶正之品,使病邪在表的可以外宣,入里的得以内解。另用安中扶正以振奋其自身抗病之功能。标本兼顾,而病迅速治愈。所以和解法在临床上是被广泛应用的。
【症状和脉象】 少阳病的提纲,是口苦、咽干、目眩,这三种症状在临床体验上并不是孤立的,必须和其他少阳病症状联系起来,方能得到确诊。如单纯就提纲的三种症状来下诊断,是不符合临床实际的。少阳病与太阳、阳明的鉴别:从热型上看,太阳病发热恶寒,阳明病发热而不恶寒,少阳病是寒热往来;从症状上看,太阳病只有表证,阳明病只有里证,而少阳病是既有表证又有里证;从脉象上看,太阳脉浮,阳明脉洪大,而少阳为弦细。从这三方面来分析,三阳病是容易鉴别的。
少阳病的主要症状,为寒热往来,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食,心烦喜呕,四个症状。这四个症状,并不一定同时出现,即使有一个症状,也可称之为少阳病。所以《伤寒论》谓:“少阳病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此处所谓之一症,是指此四种症状之一而言,并不是说口苦、咽干、目眩。然此三种症状,虽不是主要症状,却又特别提出来,是有一定意义的。《内经》:“胆为少阳之脉,是动则病口苦。”《甲乙经》:“胆者中精之府,五脏六腑取决于胆,咽为之使”“少阳之脉起于目内眦”,由此可知少阳病口苦,是胆热上溢;咽干为热邪伤津;目眩是少阳之火循经上犯,都与少阳经有直接关系。因此与以上的四种症状联系起来,才能称之为少阳证,若单独一方面是不足为据的。
关于这四种症状的机制,古人也有正确的体会。
1.“寒热往来” 是指寒和热交替出现,这种热型是少阳病的特征,恶寒时不发热,发热时不恶寒,一日发作数次,无有定时,其寒热的情况颇与疟疾相似。惟疟疾发作皆有定时,而少阳证的寒热无有休止。其寒热发作的机制是由于邪正相争,互有胜负的结果。当病邪发作时,正气抗病的功能尚未适应,故自觉恶寒。待至正气充沛,邪气受到控制,则发热而不恶寒。所以古人根据寒热轻重来测定病邪之浅深。
2.“胸胁苦满” 胸胁为少阳经循行之部位,《内经》:“手少阳三焦,布膻中,散络心包……足少阳之脉贯膈循胁。”邪入少阳使胸胁部位之生理发生变化,所以胸胁部感觉胀满不适。
3.“嘿嘿不欲食” 嘿嘿是形容烦闷不欲言的情况,由于热邪陷入少阳,使精神抑郁不爽,所以嘿嘿不欲言,少阳之邪,不但影响到精神不愉快,烦闷寡言。同时,由于胆气不畅,消化系统也受到影响,因之食欲滞呆不思食。
4.“心烦喜呕” 即是心中烦闷,有时欲呕,少阳与厥阴为表里,属木而喜升达,如热邪侵入少阳,则热邪即形上逆而作呕。考呕逆之证不独现于少阳,而太阳病亦往往出现,将何以别之?太阳之呕,常与发热恶寒同俱,而少阳病之呕,每发于邪气内传之际;太阳病之呕逆无心烦之现象,而少阳病之呕每伴有心烦。
5.少阳病脉象 少阳病之脉一般为弦细,弦代表少阳之邪,细代表正气之虚,有弦细之脉,所以才有散邪扶正之法。如脉但弦不细,恐非典型小柴胡汤证,这是辨证施治的特点。如少阳证具备,而不见弦细之脉,则用小柴胡汤时,有考虑之必要。
【治法】 少阳病为邪在半表半里,所以仲景立小柴胡汤以和解表里之邪。因邪不在表故不用发汗,邪亦未入里故不用攻下。小柴胡汤为疏解表里,扶正祛邪之剂。本方中用柴胡以宣少阳在表之邪,黄芩以清少阳之热,人参、生姜、大枣扶正祛邪,半夏止呕除满,因柴胡证属于正虚邪袭,故不任汗下,而以和解法治之。
【合病和变治】 小柴胡汤固为少阳病主方,若邪入少阳而兼见其他症状时,又当在小柴胡汤的基础上,随症状加减,以期药与病相适应,方能效果显著。若少阳证见而太阳证未解者,谓之太阳少阳合病,宜柴胡、桂枝宣太阳以和解少阳。若邪入少阳而脾胃虚寒者,宜小建中汤,扶中气以和解少阳。若少阳证而兼下利者,是热邪陷入肠中,宜黄芩汤以和中理肠。若不但下利而且作呕者,又当在黄芩汤中加半夏、生姜以止呕。若病入少阳,而兼见里实证,宜大柴胡汤和解少阳之邪以泻阳明之燥热,若少阳之邪未解,而热邪内陷,灼伤津液,耗散正气,使虚阳浮越而为惊烦谵语,宜柴胡加龙骨牡蛎汤,疏少阳而清邪热,生津扶正以止惊烦。若病邪并入阳明,而现潮热微利,则宜柴胡加芒硝汤,疏少阳之邪以清阳明之燥热。若并入少阴,则脉结代而心现动悸,宜炙甘草汤扶心气而补心血。若并入太阴宜柴胡桂枝干姜汤。若现痞证,宜半夏泻心汤。总是由于少阳之邪不解而自身抗病之功能表现不足,随其表现之部位和性质而施以适应之治法。此种治疗方法不但适用于少阳,即任何经证亦不能超越此范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